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8 法华经玄签备捡
No. 588-A 玄签备捡序
丹丘沙门 有严 述
昔我祖以辅教为重任如来所遣行如来事斯之谓乎所著释签十卷其词典其理诣适足为敏于学者因兹以了玄文因玄以洞经目因目以达心要而入甘露之门以此其或后学习读未久尚患玄签之文其言隐而难援引影而略虽迟回于简编之间何暇寻究他文以博闻见(愚)尝于元丰年中幸藉讲贯次更锐意捡讨遂辄加注释以易其难以广其略文中有传写笔误者又刊正之岂独自防违缪亦以少毗晚秀修学之美析为四卷以备捡阅因命曰备捡或达者读之无谓加水于乳投石糅金以参合炫惑为诮。
时 第七宝叶
新天子即位改元元祐丙寅夏五月哉生魄再治始于樝庵序
No. 588
玄签备捡卷第一
缘起序
君山
今岳州博物志云洞庭君山帝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又荆州图语曰湘君所游故曰君山。
除馑男
分别功德论云世人饥馑色欲比丘除此爱馑之想故云除馑。
普门子
普门乃名也下文只书普之一字人或云云今疑是脱却门字也据阳羡蒋防为普门作文集序云普门姓何氏魏吏部尚书晏之后其胃世孙常州仪兴县尉玠之子公尝战文于场后抽簪朝廷谢去尘俗居岳州南岳寺方丈之中唯儒书佛经铜瓶锡杖麻衣葛屦而已贞元八年季冬六日示灭于君山僧馆春秋八十有四僧腊四十五有门人昙环得公遗文二百余篇勒成十卷云。
属辞
属音祝礼记经解云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成列
谓罗列。
开合之旨
诸法章段皆有开合亦无出于四教也今且明五章十妙开合之相五章开合如玄文第一三种开合谓五种十种譬喻等若十妙开合者如心佛众生三法名合各具十妙名开又十妙名合一百二十重妙名开又境妙名合七科谛境名开智妙名合二十番智名开乃至利益妙名合十番利益名开余妙准知又迹门十妙开因合果本门十妙开果合因。
十子既往
灌顶多闻法慎发持寂照顺真智韬定发智操履俗智晞习静道势慧开普明摄众净辩强记慧普现像。
幽赞
周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幽赞者韩康伯云幽深也赞明也谓伏牺作易深明性命之理也普门以荆溪深明于智者之道与圣人作易同。
方绝
唯圣人述作方绝人之疑。
三转遂周
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
一乘载导
今复转无上最大法轮也。
蒙求
周易蒙卦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来求我谓儿童不知所从而多蒙蔽故来求我击去蒙昧之情故曰初六发蒙。
不远而复
章安多闻十子既往圣人之道不远而再复者有荆溪师在焉复卦云初九不远复无祇悔。
志学
礼云有志于学。
振于
振举也谓举起于先达者之上。
无适
适音的亲也论语云无适也无莫也君子无亲疏。
以虚受人
易咸卦曰君子以虚受人说者谓夫欲感人之心者必须空虚其心受纳于物无所弃遗何妥云虚心受人不间不拒物皆归己君子之志也荆溪禅师慈心接物若是。
岛夷作难
作难者安禄山也禄山本胡人自范阳举兵犯阙玄宗避难幸蜀禄山僭称大燕王据洛为安庆绪所杀后广平王率兵一十五万讨贼斩首六十万级退至代宗又西蕃侵京万姓劳苦天下丧乱也。
徇
辞润切以身从物曰徇。
僶俯
上音泯下音免谓俯仰也。
暴露
暴音仆谓无屋以庇风雨孟子云秋阳以暴之又薄报切。
思逸功倍
神思逸豫而功业多矣礼云师逸而功倍。
洋洋乎
深广貌。
肯綮未尝
綮苦挺切庄子云庖丁谓文惠君曰臣之所好者道也始臣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臣以神遇不以目视技经肯綮之未尝郭象注云技之妙也常游刃于空未尝经概于微碍也释音云肯者着骨之肉也綮者牛之骨肉交结处也此引庄子一句以比登门之徒有利根也。
耻躬不逮
逮及也论语孔子云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注云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身行之不及也此比登门之徒望涯退者有钝根也。
大科不举
玄中大科之意先德往往有失提纲。
观象得意
周易画卦皆以象言如乾龙坤马之类是也易曰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乃至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佛教亦尔。
击其大节
古人作咏歌皆击竹而和之文选云汉女击节今普门法师作序击扬发挥释签之大义如击节而和。
天王
孔子修春秋得正统者书天王谓天子法天行道故号天王今谓玄宗也。
陕郛
陕谓西蜀也郛郭也玄宗避禄山之祸幸蜀年则癸卯岁也次年丙辰。
月贞于相
尔雅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牡贞正也谓正当七月也。
释签卷第一
句逗
逗亦句义圆其语耳解在笺难旧引古诗二月轻霜春逗遛以释句逗非矣逗遛本稽留之义耳如云逗遛不进逗遛蛮落是也。
迦竺
一姓迦摄名摩腾一姓竺名法兰也。
台衡
天台智者衡阳南岳。
纵有第一
如蒲州泰法师不曾听学自解经论时人语云蒲州不听泰。
推众不受
推吐回切大师谢遣门徒曰初瓦官四十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百余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二百人共坐减十人得法徒众转多得法转少妨我自行化道可知群贤各随所安吾欲从吾志也。
王制
礼记篇名也汉文帝博士所集井田方里为井者孟子云方里而井井九百亩是也十井为乘等者包以古之大国不过百里以百里赋千乘计之每十井为一乘是方一里者十为一乘方一里者百为十乘开方之法方百里者一为十里者百每方十里者一为方一里者百其赋十乘方十里者百则赋千乘地与数适相当故曰适千乘也此乃夏之公侯殷之国也。
托胎灵瑞
母氏梦香烟五彩轻若雾萦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梦吞白鼠等也。
诞育徴祥
诞生之夜神光满室兼辉邻里。
髫龀
髫音条始生发也龀音嚫毁齿也礼云男子八月而生齿八岁而毁齿也。
精诚
尝于长沙像前发愿誓作沙门荷负正法为己重任精诚感通梦佛像授金色臂摩其顶焉。
从师访道
始依慧旷律师兼通方等后寻南岳之时属陈齐边境兵刃所衡轻生重法涉险而去也。
临终示相
见观音来迎言他方华整相望甚久缘毕应时吾等相送又自言吾位居五品。
灭后应验
或见放光或闻弹指或跛者拜起足乃自伸。
叹恨不闻
止观十境见境毕后分弗宣次第禅门开为十章一大章二释名三明门四诠次五心法六方便七修证八果报九起教十归趣果报等三亦不复说释净名经只至佛道品而已后诸品亦不复秉笔。
宫墙
论语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也。
钻之弥觉其坚高
论语颜渊爱孔子之道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弥益也谓孔子之道高坚不可穷尽恍惚不可形像仰而求之则益高钻研求之则益坚瞻之似若在前忽然又复在后耳。
如饮大河
大品云如渴者饮河不过自足又庄子云偃鼠饮河但知饱腹。
【玄】或引经论诚言符此深妙
如标体大师引一经二论毕章安又引身子同入法性名同及大经声闻但见于空等诚言以符深妙之旨。
【玄】或标诸师异解验彼非圆
如下文释宗中有师用权智为宗权应明三三是今经所弃云何取所弃为宗又有师万善中取无漏为宗斥云此太局又滥小涅槃并非圆义之例。
中间迭废唯废无开
如华严废二鹿苑废三之类。
具如下说
文在位妙废位中明。
留逗后缘
下玄文云四阿含经成前人事善逗后人事善释签云结集已留被末代。
如后如前
如莲华前后也今废迹立本乃是约机华前而莲后耳。
若辨同异
第七云通论本迹只是权实别论高下宜用本迹横论真伪宜用权实本迹约身约位权实约智约教等。
开废会三
玄云开三显一正就约理傍论约教废三显一此正废教若不废教树想还生会三显一正就于行人法俱会耳。
三根互转得利钝名
疏云先世值佛闻法自有转下中为上俱于法说得悟自有转下为中闻譬喻得解下者不转三周乃了。
【玄】发众圣之权巧
记主合引涌出菩萨以释之如下方诸菩萨各带无数眷属说种种法心无所畏此权巧也又云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此名为发却不用此而指迹门富楼那等拂迹中弟子之迹谓之显本者寄昔迹而显今本耳更详。
𧂐聚
𧂐应作积。
不论粗妙及以广狭
不以迹中粗狭本中妙广以判二用。
接近废偏
近远约喻偏圆约法二义同。
大师序意一往似局
通于六尘局于音声。
章安一往似通
局在音声称之为经。
诸法诸经等体
诸法体者下文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不出四谛悉用实相为体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诸经异名或真善妙色或毕竟空或如来藏或中道等诸行体者有信行法行及十乘体。
别序具五
集众现瑞疑念发问答问。
六瑞
说法入定雨华地动众喜放光。
四种阿难
欢喜贤典藏海。
以小准大亦应可知
小者大论云道品开三脱三脱开涅槃涅槃是无漏又云声闻缘空修三脱菩萨缘诸法实相修三脱城有三门若入此即发真无漏伏道名三三昧断道名三解脱大者伏道空三昧即空观无相即假观无愿即中观断道三解脱即是三德耳。
以圆斥三
如弥勒为兜率天王等说不退转行乃至为净名诃云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又云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疏云方便菩提无人有教若执不舍障入一实故大经云自此已前皆名邪见是故须舍等。
以圆斥藏
如舍利弗于林中宴坐净名诃云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疏云身子不以趣佛慧入上诸禅必静处端身敛念方得入定身如木石心如死灰等真宴坐者以趣佛慧于九大禅及三乘定随意即入是名不于三界现身意也经又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是为宴坐疏云不思议定有体有用故能不起灭定现十界威仪如阿修罗琴随人吐韵。
以三教斥藏
如目连为居士说法净名诃云不当如仁者所说疏云是用衍门三教别破目连三不当一者外如法相说内如法相解是用通教即空斥不即空破说法不当道理二者外当了根缘内善知见得无挂碍是用别教破不当根缘不得四无碍也三者外慈念众生内念报佛恩是用圆教破不当佛心能用三教说法即是如法说也。
若历七重及以四教
七重乃二谛也有通者是泛示谛耳随情者情性不同说随情异如顺盲情种种示乳随情智者情谓二谛二皆是俗若悟谛理乃可为真真则唯一世人所见名世谛圣人所见名真谛随智者圣人悟理非但见真亦乃了俗有别者以随情等三历四教成七二谛合二十一谛具如二谛境中所用。
礼记第七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五帝时也英俊选之光者逮及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公共也禅圣授圣[不]家之睦亲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慈孝之道广也)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皆有所养(无匮乏也)今大道既隐(隐犹去也)天下为家(传位于子传文专反)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俗狭啬为于伪反啬音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乱赋繁多为此以服人也大人诸侯也)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而兵由此起(以其违大道敦朴之本教令之稠其弊则然老子曰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玄】甚微智
经云自体本来空有不二不尽又云离念及心道智起佛境界论云自体本来空智自空故此自体空有不二不尽如是取句显离三种空摄一离谤摄二离异摄三离尽灭谤摄又甚微义者经云自性常寂灭不灭亦不生论云常寂灭者自性离烦恼故非先有染后时离故不灭者非一往灭为不舍利益众生故不生者出世间故如是此智不住涅槃世间中故如是观行甚微依止甚微清净甚微功德甚微。
通简迹中一切因果横竖等
因谓六度万行等之因果谓燃灯佛与记等果横谓十方分身等竖谓华台受职等。
【玄】自行二智
如疏中云一切种智名实智道种智名权智又自行之权道前方便约诸法门是权智无若干者是实智。
掷象
经云太子与弟难陀调达出园捔力已调达前行见一大象以手搏之而毙次难陀出见象当途拽之道旁后太子出见象用左手提起右手托而掷之象堕林外地为之作坑也。
见净如梵天
净名经云螺髻梵王语舍利弗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坈坎荆棘砂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巨身
经云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生恭敬围达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显于大海等。
细身
偈云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也。
【玄】恐畏欢喜厌离断疑
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疏云畏苦喜灭厌集断道又畏苦世界欢喜厌离为人对治断疑第一义也。
二处引楞伽经
第三云经云无位唯此一文上下诸文尽明位次然多辨通别少明藏圆若论智行通其四教验知方等明矣又云楞伽人云此经开权若尔何故此斥二乘。
土圭
周公居摄四年欲求地中而营王城于是建都用圭长尺有五寸夏至日中半立八尺之表北得影尺有五寸影与土圭等此为地中郑司农云凡日影于地千里而差一寸。
见土复秽得法眼净
经中佛以足指按地即时大千世界珍宝严饰等舍利弗言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后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人得法眼净。
及俗众室外为说无常
经云以方便故现身有疾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王子宰官等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居士因以身疾广为说法云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贤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智者所不怙也。
【玄】三道四果
三道三乘也四果三乘加佛如下文释。
【玄】寂场
灵裕法师寺诰云祇园有莲华藏世界以七宝庄严谓之寂灭道场卢舍那佛说华严经于此。
此与方等恐畏等
向引经及疏已注。
不定者即指胜鬘等
古师谓别有经非渐顿摄而明佛性常住者胜鬘金光明是也此名偏方不定教玄文斥云殃掘之经六年所说列次第众委悉余经弹斥明常分明余教应同入次第今判作偏方不定净名亦弹斥那得引同次第。
举一以例
前但云于此是显于彼是密若是后文一多为例亦可前文中云于一是密于多是显或于多是密于一是显。
问者加说名字咸同
般若时十方问者悉名憍尸迦说者皆号须菩提。
大遒
疾由切误也字应作猷猷者美也尚书云以阐大猷。
时世念
过现未世初中后时前次后念再言之者谓多时多念。
即指法身地
签下文云法身地者自本地真因初住已来远鉴今日乃至未来大小众机故云我本行菩萨道时又文句记云法身本意者若望十方无时不应今准此方未设化前乃至久远未结缘来并名法身地。
直述所解
经云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等。
领所不及
经又云如来复有无量无边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故互说之
本时既有长久短近迹时亦有长久短近但迹中久近与本时有异耳玄文近近近须兼远此迹中近远也又云远远远须兼近此本中远近也故云互说。
自是一边
或作途。
弥勒初以伏疑潜难
疏云难因请生请云佛子文殊愿决众疑文殊难云若疑应问众既不疑我何所答弥勒释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今云弥勒难文殊释知是写误也本是文殊难耳。
文殊释云我见等
疏云文殊广引先佛曾说法华弥勒疑云诸佛赴缘人时各异古佛虽名法华今佛何必如此文殊断云我见灯明佛乃至欲说法华经此文乃是弥勒疑文殊释。
正证
多正。
十山
雪山香山轲梨罗山乃至苏迷卢山。
【玄】开示悟入【玄】亦约行次第
与前释不同者以开等四摄诸义故。
只由宗用
名体教相大略是同唯宗与用于五双中一一各别。
新旧医如余文说
旧医外道新医释迦文出涅槃具如笺难中具引。
父去留药是施权其父还来是显实
此二句旧签元无越本中增加也况父之来去本喻圣人垂应生灭且非留药药必偏圆并留来须胜劣俱应又何尝留药唯权还来显实若喻权实者如疏云过未各有形声权实二益形二益者经云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大即胜应小即劣应声二益者经云种种方便说微妙法方便权也微妙实也若要句类当云形声劣小是施权形声胜妙是显实。
如前所用
前文云既不会正体摄属何法乃至云并他经所说非今经体。
十界三道以下文分别约十界故
玄引正法念云𦘕人分别五彩图一切形端正丑陋不可称计原其根本从𦘕手出六道差别非自在等作悉从一念无明心出无明与上品恶行业合即起地狱因缘如𦘕出黑色乃至无明与上品善行合即起天因缘如𦘕出白白色等。
释签卷第二
【玄】墨印
墨谓文墨用结集故如佛弟子从佛闻法亦旋书于贝叶故分别功德论云迦旃延撰集众经最妙要慧呈佛印可是也又十住婆沙云佛欲灭度告阿难云汝从今后依契经莫依人或有比丘言我现从佛闻等应捡经律印之如国家墨诏墨敕墨旨同。
【玄】一切行苦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
般若经云有诸天人多贪着乐为破彼故说一切行苦沙门婆罗门等乃长寿天多起常见为破彼执说行无常外道邪见执身有我为破彼故说身无我耳。
教行两文不同
玄云无二者谓有无皆楷定故。
更立苦为四印
净名疏云三法印印声闻经何者若苦无常空合无我及以寂灭空无我即空解脱门寂灭涅槃即无相解脱门无常苦即无愿解脱门又俱舍疏云声闻经理弱故须三印治破爱观无常治破见观无我若入苦忍真明俱得寂灭又无常等三是能趣行寂灭涅槃是趣果。
【玄】择精进喜治之
善别真伪为择不缪行无益之行为进得真法喜为喜。
【玄】除舍定治之
善断烦恼之境为除不忆虚伪之境名舍于禅不起见爱名定。
【玄】随依一觉
辅行云定慧各三随用一得益使止无假遍修。
【玄】若十因缘
语出大经谓十二因缘中除未来老死二也过去善种在无明等中可受道故。
【玄】记鸽
祇桓寺有鹰逐鸽佛谓舍利弗言此鸽于恒沙大劫中常作鸽罪讫得出轮回后得人身经五百世乃得利根乃至三阿僧祇劫行六度行十地具足作佛度众生。
仰覆世界
华严经中说世界多种有净世界垢世界仰世界覆世界等天亲十地论释云倒住者不造舍宅住故正住者造舍宅住故耳。
孔子四德
论语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正义曰文谓先王之遗文行谓德行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中心无隐谓之忠人言不欺谓之信此四者有形质可举以教天下故孔子必先之。
【玄】赏延于世刑故无小
二句并尚书大禹谟第三文也延世者谓人谪罚不可延及后世之子孙唯赏功可及耳刑无小者天子法天行道凡刑戮不可以辄小。
更有不同之相
若云八万四千法藏即苦谛八万四千尘劳即集谛八万对治门即道谛八万六波罗蜜即灭谛。
通教六地与罗汉齐
止观云但六地名离垢只可与阿含齐不得与罗汉齐第七方便般若出假化他用此名目为便若取七地齐罗汉约诸地对果向七地正与第四果齐对果向者下玄文云铁轮位于通是干慧地三十心是性地八人见地是欢喜地薄地向果向即离垢果即明地离欲向果向即𦦨地果即难胜地已办地向果即现前地果即远行地。
从别以明别
上一别字恐误应云从通以明别以法宝即通验之知是通尔。
小乘
疏云语诸作人即示念处能破四倒勤断二恶生二善咄男子是警觉勤作纷动令舍散入静修如意足入顶位也当加汝价暖法观中不能发真如意观中能发无漏也好自安意得五根安固难坏入忍位也所以者何我老汝少佛具智断名老汝居道始名少入世第一也更与作字即八正入见道中虽欣此遇者思惟未尽犹居学位未得无难故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能得神通
能字恐是如字耳以疏云能履深水如神通。
有本无第三句
谓无于诸世间一句。
【玄】教那忽是第四时
光宅谓涅槃是第五时法华是第四时若言是者法华与般若同味。
大品习应品二乘如萤火虫
经云菩萨能作是念我当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阿耨菩提度脱众生令得菩提譬如萤火虫不能作是念我力能阎浮提普令大明声闻支佛亦尔不作是念我行六度等。
验知音破
破应作有。
【玄】法不住法
禅波罗蜜中解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中云知心数为法心王为心受想行三阴为法识阴为心所缘为法能缘为心能生为法所生为心所观之境为法能观之智为心。
彼佛法界亦兼于果
彼止观约心明佛十如故今签云寄果明理性彼云缘因为相了因为性正因为体四弘为力六度万行为作智慧庄严为因福德庄严为缘三菩提为果大涅槃为报并寄果耳。
诸佛尚亦不说
佛尚三止岂可自辄云十界各具权实今以九界为权且依显耳。
广释十如
广恐应作通字。
彼叙外人而执定计
计因中有果也经云有诸外道作如是言因缘和合则有果生若众缘中本无生性而能生者虚空不生亦应生果虚空不生非是因故以众缘中本有果性是故合集而得生果所以者何如堤婆达欲造墙壁则取泥土不取彩色欲造𦘕像则集彩色不取草木作衣取缕不取泥木作舍取泥不取缕线以人取故当知是中各能生果以能生果故当知因中必先有性。
譬中譬合
多譬合二字。
尽智无生智
辅行第十引毗昙云尽智者谓我知苦乃至知道无生智者谓我知苦已不复更知乃至修道已不复更修真位究竟名为解脱证真之后能为他说名为知见。
中含二十七
二十七人者学人有十八谓四向三果信行法行信解见得家家一无间五那含为中生行不行上流无学九人谓退分护分思分住分达分不动分不退分慧解脱俱解脱共二十七人。
三果下疑
疑上脱释字。
若生实报则不取小乘无漏为因如余文
下玄第二云断别惑生变易者如初地初住断惑是也以顺道法爱为因无明为缘生变易土又云地地皆有万行福德为因无明为缘。
因缘如止观第五文
彼云因缘有逆顺顺生死者有漏业为因爱取等为缘逆生死者以无漏正慧为因行行为缘俱损生破惑顺界外生死亦以无漏慧为因无明等为缘若逆生死即以中道慧为因万行为缘俱变损易生死故。
不心轻畜生
不慢心。
以下后文
多一下。
因缘生死
因缘生死即初地已上有后生死即第十地无后生死即金刚心。
慧眼菩萨
问云如来相好为有报也为无报耶文殊言如来色身有报法身无报复问云去贪欲内心净获大果六度之法非无报相如何得成法身耶文殊言如来法身有耶无耶慧眼曰色身是有法身是无如我观察如来身者非报非无报。
【玄】借三种为譬
上观第五不思议境末具有三譬谓如意珠雨宝三毒惑心及眠中梦事。
寰中
法界为城法王所都法王无偏理性无外。
此中多意不复委释
阿含中佛告比丘有四马一见鞭影即便惊悚二者触毛乃惊三者触肉乃惊四者彻骨方觉经中初合闻他聚落无常即惊次合闻己聚落无常生厌三者合闻己亲无常生厌四者合己病苦方厌大经亦以四马喻生老病死故知二经并喻三藏中意今借喻四教快马喻圆如贪欲即是道等已上并辅之。
释签卷第三(玄二余)
或存或没
存则境妙中二谓谛缘也洎感应说法眷属利益等也没则智行三法神通等也。
三仙
一迦毗罗明二十五谛谈因中有果一者从其冥初生觉过八万劫前冥然不知但见最初中阴初起也亦云世性谓世间众生由冥初而有即世间本性也余二十四谛具如彼二优楼僧伽三勒沙婆。
二天
一毗纽天外人计梵天生四姓口生婆罗门臂生刹帝利摩醯首罗天此云大自在能倾覆世界如是仙天外人俱事之。
从无明至老死有十一番但十个中间一一皆生十二支故十中间有一百二十
彼经过行比丘白佛如我所学十二因缘甚深之法我今当说无明缘行便生十二行缘识便生十二识缘名色便生十二名色缘更乐生十二更乐缘六入便生十二六入缘爱便生十二爱缘受便生十二受缘有便生十二有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便生十二皆是捡印本官经因缘品中作如是说也常途云名色缘六入而彼文云更乐恐更乐只是名色耳又合云受生爱而彼云从爱生受又阙触取况只说八支十二耳若销今文从无明至老死须云十二番若十个中间应云无明生行十二行生识十二识生名色十二名色生六入十二六入生触十二触生受十二受生爱十二爱生取十二取生有十二有生生十二则有十中间一百二十支也圣意难量或经本中误学者更详。
正是今文第二解
第二是亦有差别因是缘起故。
三者不生苦爱
似多一者字。
连缚等四
婆沙委论具有四种十二因缘一者刹那二者连缚三者分位四者远续后三只是三世十二因缘以约能顺生后等受名也言一念者非谓极促一刹那时谓善恶业成名为一念也。
色界无色界无名色
若欲界中名者即初托胎时之妄念也色者初认父母二滴以为己有也上二界无此故耳。
还生色者入无余界
上流般。
欲有三法随逐
淫眠食。
余二句可见
无色续无色色续色。
亦可喻圆门本有
有应作无。
【玄】破此如止观中说
只是不思议境中非纵横并别及横竖八句推捡情计以显无耳。
前二指前竟
似多前二两字。
三种意生身
楞严经中意生三种一入三昧乐意成身则三四五地心寂不动故也二觉法自性意成身即八地中普入佛刹故以法为自性三种类俱生无作意成身谓了佛证法成之与生并从果说此约通教及以别接竖判次位初文虽云五地亦兼七地即入空位也八地即当入假位也种类俱生云了佛证法即是入中属佛种类未必自证若接入别七地已前入别十住八地已去接入十行知佛证法是入回向并非证道故名意生仍本为名兼不接者共结此位故并云地辅行中释此更开五七九种之相。
向是生死背是涅槃
若据来者向义则不痴是来义也应须云向是涅槃也又云去是背义者则痴是去义也应须云背是生死今此二句向背可疑若据二乘则以背生死向涅槃为义菩萨则以背涅槃向生死为义今非辨二乘菩萨向背且以背涅槃向生死是俗背生死向涅槃是真以明中道耳尝略捡宝箧经未见其文请后贤更委捡之。
故成无三智
多一无字。
【玄】从三生二从二生七等
释云烦恼生业烦恼有三谓无明爱取以生行有此乃三生二也行生名色五并生老死等此乃二生七也七生三可见。
【玄】盆器米面
疏释云禅体含支林如盆器生空粗如米法空细如面。
十住菩萨但见其终不见其始
此大经二十五文也净名疏八释云当知无明无本故十住见终不见其始诸佛如来见终见始记释云十住见终者但以最后得名为终由断一分见一分终故云见终其实无明不可云终佛断最后后相如初故云见始其实无明不可云始若定终始何名无住若计无明有始终者是谓法性有始终也以全法性定无明故亦全无明体是法性问若尔过在大经答曰不然有事有理若从事说若见法性始即见无明终佛见法性终名见无明始无始之始名无明始无终之终名法性终若从理说应知二法俱始并终况此二法自无二法俱无始终若从事理相待以说从理故即从事故离始终亦尔约非事理而论事理于无始终而云始终大经之文带别论圆从事相待故作此说。
八相虽异
涅槃云八相名苦所谓生老病死乃至五阴盛生如是八苦法者是名集无八法处名灭十力四无畏等名道。
抟等四食
段食入腹则消触食对前根境识三和合为相思食希可意境时有资盛义此通三界识食者由前三食势力盛故势方增长。
譬喻者(毗昙师名)阿毗昙中正量部异师为譬喻者毗婆阇婆提说八苦
今未暇捡毗昙且依婆沙出之论云分别论者作如是说若有八苦相是苦是苦谛余有漏法是苦非苦谛招后有爱是集是集谛余爱及余有漏因是集非集谛招后爱尽是灭谛余爱尽及余有漏因尽是灭非灭谛学八支道是道是道谛余学法及一切无学法是道非道谛若作是说诸阿罗汉但成就苦灭二谛不成就集道二谛所以者何招后有爱诸阿罗汉已断尽故学八支道得阿罗汉果时皆已舍故然论中不释余有漏法非苦谛等今诚消之既云阿罗汉恐是对自他言之阿罗汉谛若必谛真若他有漏法是他之苦非我谛苦及乃至道谛皆以自他相对而辩学。
眼智明觉
文句释云若法忍为眼法智为智比忍为明比智为觉余三谛亦尔故成十六心三根人各得十六成四十八行。
知诸入为门至余如苦谛等
经云知诸入为门亦名为苦是名中智分别诸入有无量相悉是诸苦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乃至知识分别相是名中智分别是识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中间知界知色受想行皆结是名中智分别诸界有无量相等是名上智等语例前后可知)又知爱因缘能生五阴是名中智一人起受无量无边声闻缘觉所不能知能知一切众生所起如是等爱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故今注余如苦谛是灭谛中不可称计与道谛中亦无量无边两句之下皆云非诸声闻缘觉所知是名上智如是等义我于彼经亦不说之其义与苦谛是同故但注云如苦谛。
世谛即第一义谛
世谛即苦集第一义谛即道灭第十二云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众生随其所称是名世谛解阴无有某甲名字离阴亦无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是名第一义谛(云云)文殊白佛若以真实为实谛者真实之法即是如来虚空佛性若如是者如来虚空及与佛性无有差别佛言文殊有苦有谛有实乃至有道有谛有实善男子如来非苦非谛是实虚空非苦非谛是实佛性非苦非谛是实(云云)非苦非谛是实者下智妙中用对四种四谛。
广释释世谛
多一释字。
圆破通等
通应作别。
经文不次
空假中次也彼云一切法趣假色尚不可得空趣不趣中。
诸文用义以初证藏
因缘所生法之一句。
下文自有两品属藏
十二因缘品破邪见品。
实语是虚语
下文云起语见故生死浩然签释云教本是实凡情执之成见见即烦恼为因故苦果浩然不息又云实谛虽妙执故成粗如执中异边执空异有。
前是废权观
签中先以次第三观竖对四四谛竟次以一心三观总对四四谛则前之废观为粗次之开观为妙开废同时谛观体一也。
【玄】妙胜定经
佛言我昔共文殊师利共诤二谛死堕三途经无量劫吞铁丸从地狱出值迦叶佛为我解说有无二谛迦叶佛言一切诸法皆无定性汝言有无是义不然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此二谛者亦有亦无汝但知文不解其义。
【玄】二生菩萨
今玄文判二生属三藏菩萨若辅行中明大乘二生者引大经佛说观因缘智四种不同得菩提异说是语时十千菩萨得一生实相五千菩萨得二生法界章安释云三乘同观第一义谛智解不同一生二生乃是破无明一品二品实相是别理法界是圆理即是利根接入别圆破无明已八相作佛是佛果出外义也但观诸经会末得道即识所说共别之意小大二生学者辨之。
齐初僧祇初皆名尔前故容有堕
常途论初阿僧祇即离五障在外凡位第二阿僧祇在暖位第三阿僧祇在顶位初祇在外凡尚容有堕况复尔前乎。
何必第三阿僧祇末始恶道出
记主意云第三僧祇之始已离五障何必至末耶离障之义三说不同小四教中云是初祇今此签文云三祇始若俱舍中百劫修相业时方离五障故论云从修业菩萨得定名生善趣贵家具男念坚固也。
观于恶友及恶知识
友字误经云观于恶象。
恶知识者坏无量身
经中云坏无量善身。
臭身净身等
恶象能坏不净身恶知识能坏净身恶象能坏肉身恶知识能坏法身。
【玄】旻据佛果出二谛外
辅行云庄严云出开善云不出由三乘共学菩萨有但不但古人不晓利钝两根但诤佛果出与不出终未见今开合之意故知二家各得今文利钝一边仍不知出外别照中道之境用中道智进破无明故也若不能知钝根依教与二乘人同证真谛当知二师各得片意若得今意出与不出义皆悉成。
【玄】进不成三退不成二
通利根人受别圆接若只云二谛外无别理可照者是进非通别圆之三也设照别理又退非藏通果佛之二法进退之失也。
【玄】约四假明二谛
大论但论三假言四者有人云法假未见所出若二十三家者即光宅敬脱慧超并诸王侯各咨二谛于昭明而昭明悉答之。
根欲
十力中有根力欲力根力者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如实遍知欲力者佛知他众生种种欲如实遍知无能坏无能胜也。
如世第一邻近于真尚有多品
如身子上目连中余皆下。
【玄】小云发障大云发障
云能翳月譬惑能障真云开见月障灭智净发者开也。
始自迦罗
外道名也为初教所破者皆见惑阴入也故曰长阿含破外道。
世情多种
疏第九作多想经在圣行品中。
名世句世缚世等
经云云何名世男女瓶衣车乘屋舍等云何句世四句一偈等云何缚世卷合系结束缚合掌等云何法世如鸣椎集僧严鼓戒兵吹角知时云何执着世如望远人有染衣者生想执着言是沙门非婆罗门见有结绳横佩身上者便生念言是婆罗门非沙门也。
五种世法名与前异
与人我众生兔角等异。
【玄】如缘灭生使
四谛中灭本非使因缘谛遂生于七使。
西方经何量
彼疏云外国经多度者少何量者记主易其语耳。
业即金等
经云我今多有金银等疏云金即别教理银即通教理大品所谈真谛不出此二。
如三周中各有异名
疏云初周名法说通则具三如优昙钵罗华时一现耳即譬说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即因缘说中周别名譬喻通亦具三我先不言皆为化菩萨即法说也于二万佛所常教化汝即因缘说也下周通亦具三众又清净令入佛慧是法说有一导师是譬喻说而作三周者从多从正欲令名字不滥各据一意耳。
【玄】自是一边
有本作一途。
止观中判三假文
以三藏判为随事三假衍门三教为随理三假。
彭城寺嵩法师
徐州彭城寺嵩云佛不应常住临终时其舌先烂。
畜八不净
经云诫畜不过八种皆名不净一田宅园林二种植三贮积谷帛四畜养人仆五系养禽兽六钱宝贵物七毡褥釜镬八象金饰床耳。
摄大乘明十种胜相分为十品
一依止胜相净不净法即依止阿梨耶识二应知胜相谓应知自性惑三应知入胜相谓知三性能成入及所入即唯识也四入因果胜相谓入唯识因是六度在通达位中入果即是通达位中转成果也五入因果修差别胜相即六度四德在欢喜等十地中地地差别六于修差别依戒胜相谓十地中一切戒诸恶不作七依止心学胜相谓依止修习妙定八依慧学胜相谓以慧为依止即无分别知九学果寂灭胜相谓灭差别智即是无住涅槃十智差别胜相即是如来智离一切随眠障等(云云)本论三卷无著菩萨造论中将十胜相分作十品一一解释又世亲菩萨作论释之为十二卷又义疏八卷共二十三卷并是明十胜相之义前言三性者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依他性者谓依他起自性实唯有识似义显现之所依止云何依他起何因缘名依他起从自熏种子所生依他缘起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后无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也二遍计性谓执诸行相生颠倒缘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缘成实二者清净圆成实已上并论中文。
【玄】不思议四句破执
前云无明之心不自不他不共不无因四句皆不思议若有四悉檀因缘亦可得说。
一三三一
彼云以止缘于谛则一谛而三谛以谛系于止则一止而三止譬如三相在一念心虽一念心而有三相止谛亦如是所止之法虽一而三能止之心虽三而一以观观于境则一境而三境以境发于观则一观而三观。
即是如来虚空佛性
佛告文殊言实谛者名曰真法又名无有虚妄又名大乘又名一道清净无有二也有常乐我净名为实谛文殊难言若以真实为真谛真实之法即是如来虚空佛性若如是者如来虚空及与佛性无有差别佛云有苦有谛有实有集有谛有实有灭有谛有实有道有谛有实善男子如来非苦非谛是实虚空非苦非谛是实佛性非苦非谛是实文殊言所言苦者为无常相是可断相是为实谛如来之性非苦非无常非可断相是故为实虚空佛性非复如是。
婆沙中尊者波奢说四谛
世谛第一义谛亦难明了今依婆沙出之七十七云胁尊者曰一谛者谓四圣谛各唯有一唯一苦谛无第二苦乃至道唯一道无第二道故说一谛不违说四复次言一谛者谓一灭谛为欲遮遣余解脱故以诸外道说四解脱即四空处也复次言一谛者谓一道谛为欲遮遣余道谛故以诸外道说多道谛谓自饿为道卧灰为道饮风饮水食果食菜露形卧棘或执不卧或着弊衣或服药或断食等为道如是非道若佛说真道者谓正见等八支圣道也复次言一谛者谓一灭谛永舍一切生死苦故又一谛者谓一道谛能断一切生死因故余契经中说有二谛一世俗谛二胜义谛其义云何有作是说于四谛中前二是世俗谛男女行住及瓶衣等是世俗事入苦集二谛中后二谛是胜义谛诸出间真实功德皆入道灭二谛中复有说前三谛是世俗谛苦集中有世俗事故佛说灭谛如城如宫如彼岸诸如是等世俗施设灭谛中有是故灭谛亦名世俗唯一道谛是胜义世俗施设此中无故评者曰四谛皆有世俗胜义苦集中有世俗者义如前说苦中有胜义者谓苦空无常无我理集中有胜义者谓集因缘生理灭中有世俗者佛说灭谛如园如林如彼岸等灭中有胜义者谓灭静妙离道有世俗者佛说道谛如船如筏如石如山如梯如凳如台如观如华如水道中有胜义者谓道如行出乃至云尊者世友作如是说能显名是世俗所显法是胜义复作是说随顺世间所说名是世俗随顺圣贤所说名是胜义又大德说曰宣说有情瓶衣等事不虚妄心所起言说是世俗谛宣说缘性缘起等理不虚妄心所起言说是胜义谛(已上正文)论文甚广诸尊者说四谛各各不同今亦略节耳本为不识灭如园林道如船筏及捡论文而论中不释今曲释云城宫园林可以栖止如涅槃可住船筏可以度人如道谛可以出生死。
三界利钝一十九使
见利有十谓身见等思钝有九谓上上等且约一九见思共论十九。
居在界外莫不皆有十二支如止观摄法中
止观云若迷权理则有界内相应独头等无明(云云)若迷实理则有界外相应独头等无明故宝性论云二乘之人虽有无常苦空无我对治于佛法身犹是颠倒即是无明独头无漏智业为行三种意生身亦是五种意生身意即是识身即名色六入触受无明细惑戏论未究竟灭即是爱取烦恼染业染生染未究竟即是有三种意因移即是生其果变易即是老死辅行第五文末销释。
故云空不空边则分对两处道灭
故云者指下文五三谛中也空对界内道灭不空对界外道灭。
苦集例此
但俗是界内苦集中俗是界外苦集。
【玄】圆俗意通
言云云者具六凡二乘菩萨十如之异。
释签卷第四(玄三六纸)
至非想者语其所依乃至初禅
此定不缘识处故名非想不缘不用处故名非非想三界顶禅世为极妙外道计之以为涅槃四禅各有支林喜乐等外人亦计之为涅槃今略四三二禅故云乃至耳。
【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具如笺难中解。
【玄】毗尼生信爱
论云若于正法毗奈耶中有少信爱即信名爱故名信爱于正法中有信爱者说缘道谛信于毗奈耶中有信爱者说缘灭谛信问此暖善根具十六行缘四圣谛何故此中但缘道灭谛非苦集耶答依胜说故谓四谛中道灭胜故出生死苦。
【玄】正法是三谛毗尼是灭
论云有说于正法中有信爱者说缘三谛信于毗尼中有信爱者说缘灭谛信。
【玄】如佛为满宿
论中满宿本二人也谓马师满宿文云如佛为马师并宿二比丘说此二愚人离我正法及毗奈耶譬如大地去虚空远佛告马师井宿言吾当为汝说四句法汝欲知不(云云)此中何者是四句法有说四圣谛是所以者何彼不见谛造恶行故有说四念处是所以者何彼由颠倒造恶行故有说四正勤是所以者何彼懈怠造恶行故乃至四沙门果四静虑等此二人于正法毗尼中无少分暖毗尼多种谓时毗尼方毗尼种性毗尼家毗尼明毗尼罚毗尼犯毗尼圣毗尼贪毗尼嗔毗尼痴毗尼中何毗尼耶答有说是罚罪毗尼有说是犯毗尼有说是贪嗔痴毗尼(已上正文)毗尼律中亦翻为灭若说是贪嗔痴毗尼者乃是三毒灭矣大经亦云马师满宿无有暖法何以故于三宝所无信心论作井宿井满二音少殊。
【玄】是其意趣
论中问云暖有何意趣答先所修习一切善根谓从布施乃至七处善皆以回向解脱是其意趣问暖依何而起答依自地起问暖依何为因答前生自地同类善根问谁为所缘答四圣谛问以何为果答顶以暖为近功用果问谁为等流答后生自地同类善根问谁为异熟答色界五蕴问有何胜利答能与涅槃作决定因有说得暖定问不断善有几行相答十六行相问为缘名为缘义答名义俱缘问为闻所成为思所成为修所成答唯修所成为欲界系为色界系答唯色界系为有寻有伺为无寻有伺为无寻无伺答具三种(签云有觉有观等三名别义同)为乐根相应为善根相应为舍根相应答三根相应(玄加随所说)为一心为多心答多心为可退为不可退答可退。
并一具缚人合七十三人
具缚者先时未以世道断修惑此名具缚人也更有断修惑一品至五品者此五人兼前具缚为六人也至见道中名初果向颂云断次三向二者第二向也谓于凡位断第六品或七八品名断次三此有三人至见道中名第二向趣一来果也又云离八地向三者第三向也谓先凡位断欲修惑第九品尽或断初禅乃至无所有处惑尽者名离八地此有六十四人谓断欲九品为一断上地各九为九人七九六十三兼前一人成六十四人此六十四人至见道中第三向趣不还果也是则六十四人并前断五品五人又断六七八为三人并具缚一人共七十二人俱舍婆沙说同。
【玄】三三昧
签云有觉有观等但是名耳若其义者修证中云有觉有观三昧谓根本禅乃至特胜通明背舍胜处各有相应心数及诸功德等名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者谓诸禅中间乃至特胜通明背舍胜处各有中间与观相应心数及诸功德名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者谓从根本二禅乃至有顶及灭受想定相应诸功德名无觉无观三昧此三三昧更无别法但是总诸禅以为三分耳。
例前九品亦越次故
前暖三顶三次师以暖之下上越入顶位以顶之中上越入忍位根性不同故记主云耳。
言离界地自下升上
舍义者如下引俱舍释圣由失地舍。
此等只是判四善根
论云四种皆色系云何差别答四善根虽同色界而有可动不可动有有留难有无留难有可断有不可断有可虑有不可虑有可退有不可退诸可动有留难可断可虑可退中下者名暖上者名为顶诸不可动无留难无断无虑不可退中下者名忍上者名世第一(云云)以玄文只略说顶法签中既云判四善根故更出论文以广其义。
不动等是后二善根准此可知
谓不为外尘所动久住忍位并世第一中无难不断善根不退为五逆。
【玄】生下小信此法不久停故言下小
论第六问云何名顶答于佛法僧生小量信又问何故名顶答如山顶谓如山人不久住若无诸难便过此山更至余山若无诸难便进至忍若有诸难便退住暖问何故此信名为小量尊者妙音作如是说欲界名小以下劣故此在欲界故名小量又此顶位于佛法僧生小量信者说缘道谛信于法生小量信有缘灭谛信问缘道灭谛可尔是可信事是生信处故不说缘苦集者烦恼恶行及所得果犹如粪秽深可厌患不应于中而生信乐也。
但不信三宝
论云世尊为波罗衍拏摩纳婆说偈云若于佛法僧生起微小信儒童应知彼名已得顶法问此顶善根十六行相观四圣谛何故世尊为摩纳婆说信三宝答彼于三宝愚惑不信然三宝希有难可值遇欲令信解故为说之有说彼摩纳婆为苦所逼欲求出要来诣佛所说是颂言为苦所逼诸众生不知出要来诣佛所唯愿为说除众患如热所逼入凉池出苦之要无过三宝故佛为说于三宝信有说欲令所化于佛法中深生信重故佛为说于佛法僧生微小信若佛为说四圣谛者所化有情便作是念我等何用信重如是烦恼恶行颠倒见趣及所得果苦集谛为若佛为说佛法僧宝彼便踊跃深生信重(已上正文)言不信者岂有暖位不信三宝若不信三宝何以禀教而位至暖耶此或是语未禀教前若以深生信重之言验之或多一不字以凡愚时不信重苦集但言三宝耳摩纳婆梵音此云少年净行亦云儒童儒者仁也。
【玄】若世尊说苦集是可信敬即受化者
此一句下文略依论加便作是念一句则使义易解论云若佛为说苦集便作是念我无始来为此鄙劣烦恼恶行及所得果扰乱逼迫宁可信乐若说道灭便深信乐不欲舍离故于此中偏论道灭也。
【玄】尽信四谛
论云信有二种一信可二者信乐于道灭谛具二种信于苦集谛虽无信乐而有信可故苦集谛亦生于信故胁尊者言为厌患苦集故称赞道灭谓此道灭寂静美妙止息对治下劣鄙秽苦集法故。
【玄】于此三时多诸留难
论云于三时中诸业烦恼极与行者而作留难一从顶忍入时能感恶趣诸业烦恼极为留难义言行者若入忍位不复受诸恶趣生我于谁身受异熟果二圣者离欲染时能感欲界诸业烦恼极为留难义言行者若离欲染于欲界生定不复受我于谁身受异熟果三得阿罗汉果时能感后有诸业烦恼极为留难义言行者若得阿罗汉果定不复受一切生死我于谁身受异熟果等耳。
亦不得起
疏云亦不起得修。
以观苦故起能得得修彼苦下等
疏云以观苦故故能起得修彼苦下四行相也今文多一得字。
皆慧为体
论云皆慧五除得者出体也此暖等四念住性皆慧为体若并助伴皆五蕴性(彼疏云有定共戒为色蕴余四可知)此暖等四有能得得助伴体中得非暖等四善根体故言除得等余同签文耳。
从苦谛起一忍一智
观于欲界苦谛境有无漏生断苦下十使名苦法忍第一心也次起一刹那名苦法智择灭无为第二心也次观上界苦类忍名第三心断上二界烦恼证择灭理名苦类智第四心也次观欲界集名集法忍名第五心得集法智名第六心次观上界集类忍名第七心得集类智第八心次观欲界灭法忍名第九心得灭法智名第十心次观上界灭名灭类忍第十一心也得灭类智名十二心次观欲界道名道法忍名第十三心得道法智名第十四心次观上界道类忍名第十五心次起一刹那名道类智名第十六心。
【玄】除灭一切道
总灭之也上下二道缘行俱除。
【玄】见谛眷属不相离
从不胜见谛已下至何况有漏并说见道功德谓世第一不能胜也见谛眷属者论云现观边所修世俗智是见道眷属随属见道慧力殊胜此法不尔(此法指世第一下同)又岂能胜杂修静虑然彼等至(彼指见道)及所感生不共异生此法不尔又岂能胜初尽智时所修善根然彼修时离一切障所依清净此法不尔又岂能胜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三摩地然彼尚能厌恶圣道况于有漏此法不尔。
熏禅
第四禅先修得已更以多念无漏相续现起从此引生多念有漏从此复生多念无漏如是渐渐减少乃至最后二念无漏次后引生二念有漏无间复生二念无漏夹熏加行成就相次唯一念无漏次复唯有一念有漏无间复生一念无漏名根本成俱舍云成由一念杂(云云)夹熏者谓前后无漏中间有漏使多念等漏俱成一念无漏故言夹熏生五含者由熏禅有阶差谓下中上上胜上极等。
前诸位义
多一位字。
【玄】不净安般
数息观也经云安之言生般之言灭根本诸禅从数息起。
【玄】依未至为最依初禅为胜中间为长
未到定者欲界定后泯然一转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铺犹如虚空身是事障障去身空未来得发名未到定也依禅门中二三禅后皆有中间今此文中初禅之后二禅之前有禅定者名中间也。
妙音师说或七加欲界依欲界身
疏云妙音师说暖顶通依七地于前六地者未生中间及四静虑更加欲界依欲界身九者(休论文)谓暖等四依欲界人天身起除北俱卢人趣三洲及六欲天也九处身起唯依欲者能厌苦故前三善根三洲初起后生六天亦续现前第四善根天亦初起谓四善根唯一念故故人天趣皆得初起三界女得二者(牒论)此四善根唯依男女非扇搋等(扇搋者黄门也)前三善根男女得二且男得二者谓男得男善根及得女善根女得二者谓女得女善根及得男善根故名得二以暖等三男转形为女女转形为男故暖等三女男得二第四女亦尔者(牒论)第四善根女得二种同前暖等谓女得女善根及得男善根以女形转为男若第四善根男唯得一谓男唯得男善根而不得女也已得女身非决择故耳。
圣由失地舍异生由命终
明舍义也圣舍暖等四善根者由失地舍谓此地善根若迁上地此便有失失此地时善根方舍若此地死还生此地不失地故故暖等不舍若异生舍异生无见道资故命终舍(已上俱舍疏中正文)今更引婆沙论释之论云若得忍已便违恶趣彼扇搋等身形鄙陋是人中恶趣若得忍等殊胜善根必更不受彼类身故问得忍异生于命终位既舍众同分亦舍忍否设尔何失若舍者应堕恶趣故乃言不堕恶趣又若舍者何故异生命终时舍圣者不然若不舍者何故业蕴及六种蕴俱不说耶如说异生住胎藏等俱成就身业答此应言舍(云云)异生命终定舍于忍善根劣故异生依此地起此类善根若有命终还生此地舍同分故上决定舍况此善根是色界法经欲界生而当不舍。
暖必至涅
脱一槃字。
第一入离生
疏云离生者见道名也。
【玄】欲委知向彼寻
初对诸善根亦有差别对闻所成名最对思所成名胜对不净观持息名长对暖名尊对顶名上对忍名妙次对与今玄文同又论云此至边顶名最上品摄故故名胜作吉祥故名长体此进故名尊性坚牢故名上满所愿故名妙又能作苦法忍无间缘名最超过一切异生善根名胜映夺一切世俗善根名长能逮胜德名尊无二分故名上似无漏故名妙又异生最后心故名最能开圣道门故名胜根猛利故名长以于一切顺决择分此最上故名尊折伏一切烦恼怨故名上引爱果故名妙。
玄签备捡卷第一
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8 法华经玄签备捡
玄签备捡卷第二
丹丘沙门 有严 注
释签卷第四(六纸玄三十九)
亦须遍集
集应作习。
具如止观记料简同异
记引大论云下地诸惑因地未断至树下时以九无碍九解脱合为十八八忍八智合为十六为三十四心是俱舍顿断之意也婆沙云下八地惑初修禅时已断唯非想地九品全在(云云)俱舍龙树俱不应误俱舍取修禅时已断惑竟不复更断智论依余部虽有漏断未名为断至树下时俱断非想八地俱得名为无漏也。
如止观第五记
只是化他境中四悉檀各破四性之文耳如世界中破性者彼云或说心具一切法如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或说缘生一切法如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或说因缘共生一切法如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或言离生一切法者如云十二因缘非佛所作等其性自尔余三悉檀各破亦尔。
但缘六道中可爱十如等
六道中且如三涂以表苦为相恶报为性摧折色心为体登刀入镬为力此皆苦耳又可名爱耶今言可爱者只是贪爱五尘能招三途之果果中说因故云可爱也言可憎者嫌恶五尘起嗔恚心亦招恶果此亦果中语因耳。
故斥通无
偏教无谛是权故无。
超越三昧
能超诸地自在入出一超入三昧离诸欲恶入初禅从初禅超入非非想从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从灭受想起还入初禅入二三四禅亦如是二超出三昧次第亦尔。
初二文者
多二字。
若不转粗成妙
多不字。
化他之权意亦如是
虽云我亦如然化他之权终非自行之权。
震地逸敷
雷声震地而不闻锦绣逸敷而不见。
【玄】通经之论岂得为妙
下文指中论兼别含通故为粗。
权实俱立
既云施权故立则 化他之权及化他之实二俱立也俱破者化他权实并为所废故。
若开若会
约理则权实俱开约行则权实俱会。
烦恼障及智障具如止观第六
彼云空假二观当彼破惑名之为智今望中道智还成惑此惑是中智家障故名智障又中智不废故名智障耳。
六界十如结摄一切异名
如是相摄十二因缘中行有如是性摄无明爱取如是体摄名色乃至老死如是力摄无明爱取能生业力如是作行有能为苦作业乃至如是报摄行有招名色报摄四谛者相性摄集体摄苦作力因缘又摄果报及苦摄二谛者六道十如摄四教之俗等具如下文诸境开合。
【玄】圆权则通
照不思议十二因缘生是俗照不思议十二因缘灭是真真俗不二生灭同时耳。
于一一大开为四句
若谓地是有有即实实是坚义若谓地是无是亦有亦无是非有非无皆是坚义今明毕竟不可得亡是坚性也水性不住谓水为有有即是住乃至谓水是非有非无亦即是住今不住有四句亦不住无四句风性无碍谓有四句是碍火大不实火不从自生乃至不无因生本无自性赖缘而有故言不实观色既尔受想行识一一入于如实之际。
遇善知识受如法教
二句下各有一难字。
无尽转解脱火
转字误应作轮彼经云婆罗门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萨无尽轮解脱如诸菩萨摩诃萨大功德𦦨能烧一切众生见惑令无有余必不退转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又云修学书算即事法即得悟入一切功巧神通智法门(云云)印等法下经中无门字。
一百落叉
十千为万十万为一落叉。
内外颗粒
经作其内颗粒。
知众生数至如来名数
经云能知众生数能知诸法品类数能知诸法差别数能知一切三世数能知一切众生名数能知诸法名数能知一切诸如来名数等经之法名数下多一法字。
黡
于琰反面上黑子也。
为取十乘观法
增数至十与十乘数齐未必从增三已去全同发心破遍等也意谓修二法又入增修三法修三不入增修四法等自少至多故云始终无谓十数与止观十乘名别义同臆说令齐况复四至八只是道品耳。
余行是当门得益而为始终
如三法中闻思修有三谓三慧体三慧行三慧果三慧用等余行例说可知。
初一行中若始终论亦须具十
始不思议境终离法爱。
释系缘义
文云系缘是止一念是观。
初四念处
初字误应云因四念处。
结成双非
净名疏云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者三藏明粗细生灭无常是无常非无常义若了诸法非生非灭横计生灭故以四句捡生叵得即无有灭是则不生不灭即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者三藏明粗细五阴此是苦非苦义衍门体达本无粗细之苦妄见故有体有即空不见苦相名无所起即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者三藏所明生法二空此只是空非空义行中体此诸法即真如实相真空本来无有我与无我妄计有故说于无我若不得我亦无无我我与无我本来无二无二者即无性无性之性即真无我义也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是寂灭者三藏所明以有还无名寂灭涅槃此只是寂灭非寂灭义衍门明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即大涅槃不可复灭即真灭义也乃至云通途释衍中五义亦得即是圆五义。
阴等十境唯在三教
人见斯文便谓圆教不立阴境意云理净无染有何阴乎遂为之臆说多矣今详斯文是开权之义耳指前三教不即之阴是圆性阴同在一念念体即是而为圆人初心观境今试引文述义而质之云且如璎珞经中所谈自有佛土纯说圆教无三教名若纯说圆圆初心人既无阴境如何发轸而观心耶又涅槃经中说法性五阴云色是佛性者三十二相如来常身常不改故是故说色名为佛性受是佛性者如来真实之乐谓毕竟受第一义受是如来常受想是佛性者如来真实之想名无想想无想想者非众生男女想是如来常想行是佛性者行名寿命行因缘故获得如来常住寿命识为佛性者乃是如来平等之心又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阴常住诸大乘经无不备载又今玄文示三谛境中初俗谛引大品云众生色受想行识又云无等等色受想行识记主云五阴即是俗谛阴既至佛当知俗谛亦通至佛若曰无阴圆但真中欠俗谛也又云前之三教初心灭阴圆教初心一阴一切阴谓百界五阴咸空假中之谓也又文句记亦云二教初心皆灭阴入别教初心亦且破阴唯圆即观一念三千三谛具足是则一心一切心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既云身心何尝无阴又既云三千三谛具足若不立阴只合谈二千耳仁王经云法性色受想行识此实智真身亦有五阴应化因缘亦有五阴众生性德之理亦有五阴又智论云菩萨不应作是念我以真智慧令色等诸法清净而住其中何以故法无住处如地住水水住于风风住空空无所住本无住等前际是生死后际是涅槃俱不可得是无阴也俗谛是事若大品云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色是法界大都者则有阴三谛本一有无体同名为性阴不可思议以由众生迷此性阴而起事阴故止观中令观事阴显乎性阴破秽污阴已住实相阴中故曰如来妙色身等予不肖敢当反说何者藏通真理如云外月是不说有阴也别教谈中理不具阴而理在阴外待破九界阴已方得显中若尔是前三教不立阴圆教立阴明矣今寄语晚秀孰为思之无谓圆教无阴而为教旨。
前四中圆
约四教判浅深中文。
故重别辨
应云辨别。
根本先坏
标四夷也。
大妄居首
释根本妄也谓我得上人法我已入圣智圣法等四分十诵从不净观已上至四果来若云我得皆犯重又自说有信戒施闻智辨无漏信生法二空智天龙鬼神来供我四禅四空定等皆犯今之世无教眼瞑昧之徒皆称悟者诚大妄也。
三宝交互
盗戒也盗钱满五犯重盗境甚多且语三宝言交互者有二种一三宝互二当分互交者谓知事取僧粮食器具及以牛马为佛像并得正重将佛法物僧用亦尔若佛塔有物乃至一钱以施主重心故舍诸天及人于此物中应生佛想塔想乃至风吹雨烂不得[卯/贝]宝供养以如来塔物无人作价故又律云佛殿塔上翎毛落地亦不得用以诸天皆作佛想故当体互者谓本造释迦改作弥陀本作大品改作涅槃本作僧房改充车乘皆望前境理义可通但违施主心得互用罪今之主教者多有强索常住饮食米面有取殿堂香油钱烛辄自私用虽资身于一朝当陷苦于千劫使有识者见之得不为寒心哉。
未善媒
媒人戒也持男意语女持女意语男成妇私通皆残罪律文要三时具者方结残一谓受语二往陈说三还报知若具二结兰具一者结吉僧祇劝归妇早还者犯兰又云为他求好马种和合故亦犯兰。
房
房戒有二一者无主僧不处分过量房戒二者有主僧不处分房戒无主房戒者具有五一须人经营妨修道业二多论云长己贪结坏少欲知足故三处处乞觅恼乱人非人 趣不生信敬坏灭正法令不久住故四专任自由不乞处分容障僧事多恼乱故五戒自损行违其慈道坏梵行故六缘成犯一无主二为己三自乞求四过量不处分五过量不处分想六房成结犯残罪言重者四分云长佛十二搩手广七搩手准五分佛搩手长二尺若尔是广二丈四尺长一丈四尺难处者中有虎狼蚁子处也又四衢道中多人聚戏淫女市肆放牧恶兽等皆难处也妨处者律云乃至不容草车回转又是人田园并官地居士外道比丘尼地并是妨处也有主房戒者律云此房属己身若死远去不还随意分处若与三宝亲友白衣自卖取钱随心自在唯不得卖地记云来善今注者欲人善之。
安疑衣
三衣一钵入道之标帜也衣须应量染作青黑木兰色量是色是然后加法护明相等不然一生无衣若受人信施则为施所堕。
钵
须铁瓦作之应量熏已加法受持等五分云畜木钵者犯偷兰僧祇云畜木钵者是外道标故义须毁之南山云学大乘语者媒房非法尚自不知又岂知衣钵。
受食
资身之物受须有益不思方法食则得罪律制多法一制受意为断窃盗二能受人为具戒比丘清净持戒无毁故三所对境比丘不得自取食若无净人处自烧器安水净人下米自煮若熟从他受乃至受食法有六僧祇中只加三受举要言之凡食麨饼羹果一切可食物并须从净人边受纵雪雹无净人处听自取食有者应受不尔者犯盗世多禅徒益食谓之营福而不知自犯恶触又使受食者死堕饿鬼中及诸恶报盖不曾听学迷教故也。
受药
药有四种一者时药谓麨饭干饭华果细末磨食藕萝卜米汁乳酪等从旦至中圣教听服二者非时药谓酥油蜜石蜜生果汁要以水净听饮三者七日药谓糖浆生酥熟酥五种脂受者听以水净得饮四者尽形药谓胡椒毕𦭞诃梨勒此药不任为食名尽形药体听久服方能除患形有三种一尽药形二尽病形三尽报形已上等药并须从净人边受已对首加法方可服用唯除时药不须加法受法如律中。
屏坐
屏处与女人坐戒谓可作淫处也多论闭户无人犯堕户外有人吉若与姊妹若净人睡眠痴狂婴儿虽有是人亦则名犯。
露坐
与女人露坐戒十诵与女人露地坐随起随坐随尔数堕若坐时相去一寻堕一寻半吉二寻无犯。
说法岂求男子
与女说法过限戒也律云若不请者听齐五六语若请说者若问义随多少五分律由五六语便得解便制戒四分云五语者色受想行识无我也六语者眼耳鼻舌身意无常也为女说法须男子者有智男子解人情语可作证明乃俗男子也不求别女人证明者女人情欲同。
宿
与女人同室宿戒也比丘与女同宿或女后至或比丘后至二人俱至若亚卧随胁转侧一一犯提与大母畜生若人黄门二根人宿若比丘日昼卧女人立者亦犯。
载
与比丘尼同船戒也俗女共船亦犯律中除直度并船师失济上下水者不犯。
【玄】偷兰遮
此翻大障谓犯之者能障善道此乃犯戒之方便也明了论云是重罪方便律中或次僧残后者由是戒分所收罪名重也如初二篇远近方便及独头正罪破僧盗四钱之类或提舍尼下者则威仪所收名轻律中多义兰名不一谓因果轻重独头等其相如何如欲趣淫境初起心时结吉罗若身心进趣时则结轻兰至彼摩触则结重兰余三夷前方便皆尔成事则结夷罪也后起庆快心亦结吉下篇唯二方便谓轻吉重吉果兰亦名独头谓用人皮石钵灌下部若因兰者谓淫前方便若轻兰者谓瞋心裂破三衣若重兰者谓破僧等今云前眷属者语内兰耳果兰更分三品上品者如破转法轮僧盗四钱盗僧食其谓十方常住物及十方现前亡五众物但无满五之义并淫非道及盗非人等并上品摄也中品者如破羯磨僧盗三钱作僧残境僧残境者为他出不净并触二形人及黄门人发爪相触等并中品摄也下品者恶心骂僧盗一钱用人发食生肉剃三处毛三处者谓腋下及大小便道也又以酥蜜灌下分向谓下部也。
又畜石钵及裸形露身行着外道衣鸟毛衣皮衣餐风服气并外道法如此者并下品摄也据目连问罪报经一犯兰罪堕泥犁中经人问岁数五十亿六十年。
舍堕已下及诸经所制皆名为余
梵语尼萨耆波逸提此云舍堕玄从十三僧残已下名后眷属非律出者名余签从舍堕已下并诸经所出者名余玄签二说进否不同玄从僧残已下名后眷属签从舍堕已下名后眷属一不同也又玄以二十四戒名余签以舍堕已下名余者或恐记主谓舍堕是根本僧残之余或文误学者详之。
【玄】方等二十四戒
经中云若有菩萨见饥饿众生来求饮食不与者犯第一戒淫欲无度不择禽兽者犯第二戒见比丘畜妻子说其过者犯第三戒见人忧愁不乐更增他嗔者犯第四戒于旷路值财辄取者犯第五戒余戒(云云)。
从受得边
得正法戒本是发得今云受者恐因受而发或恐误。
非诸恶觉
涅槃疏云离八恶觉一欲二恚三恼四亲里五国土六不死七轻慢八族姓。
利衰等八
得利便悦衰恼便忧毁辱即嗔称誉即喜称赞情悦讥刺便恨逢苦怀感遇乐生逸。
屠儿伽吒缘
阿阇世王害父命已而登王位屠儿伽吒来谓王言善恶诸业悉无果报何以知之我忆七世生人天上恶若招报何以生人天耶因疑此事乃往问佛佛言汝因过去施辟支佛食发于邪愿我常杀牛羊为业故七生人中七生天上。
X28p0468_01.gif
【玄】不动不退等
经云不为色声所动不堕三恶不退为二乘不为异见邪风所动。
【玄】是名善解
净名经云一切法不生不住乃至一念不住如梦如𦦨其知此者是名奉律是名善解。
【玄】应别有菩萨众
若开权已同圆梵网无别藏通佛及三乘之人四分别脱戒也。
小吉与僧残共篇
小吉者在五篇之末故名也梵语突吉罗此云恶作律分为二在身名恶作在口名恶说吉相如何乃诸篇之方便也仍有故误且如淫戒发心欲起而未动方便若发不善心欲动身口并入故作摄也若心不正念戏笑妄语乃至衣钵饮食服药大小便利坐卧语默常尔一心若违者误作也若忏悔者罪有轻重重则对首轻则责心言僧残者即十三僧伽婆尸沙犯此戒者毗尼母云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在故名也若忏悔者有四种法一治覆藏情过二治覆藏罪三治残情过即六夜摩那埵也四治残罪即二十僧出罪此并律中残吉忏法名别之相也今言一概对首何以知然四分往来媒嫁即梵网交会淫色也又四分假根谤即梵网无事谤他良善人也又四分受坏僧法即梵网破羯磨转法轮僧也经云若犯四十八轻者对首忏悔罪便得灭当知僧残在大乘中并轻垢摄。
六夷
沽酒说人过自赞毁他悭谤三宝。
式叉
此云学法女居大尼之下在沙弥尼之上受六法练心已方受尼戒六法者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四分云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十诵云二年者练身六法者练心。
【玄】地地生爱味
大论云初得禅定一心爱着是名为味问曰一切烦恼皆能深着何以但名爱为味答爱与禅相似何以故禅先摄心坚住爱亦专著难舍耳。
次文言禅
次应作初。
具在修证中
禅波罗蜜有十大章第七修证章中具辨根本至无漏各有修证相。
【玄】粗细住
若身端心摄气息调和觉此心路泯然澄静怗怗安稳蹑蹑而入其心在缘而不驰散者此名粗住从此心后怗怗胜前名为细住。
【玄】持身法起
粗细住时自然身体正直不疲不痛如似有物扶持身力。
【玄】欲界定
粗细住后或一两日或一两月稍觉深细豁尔心地作一分开明身如云如影定法持心而不动乱虽复空净而犹见有身心之相未有支林功德此名欲界定。
【玄】八触
谓动痒轻重冷暖涩滑八触是四大动轻是风痒暖是火冷滑是水重涩是地。
【玄】六行观
因果合论共十二行初欲界果明苦粗障者行人厌欲界底下色心饥渴寒热刀杖所逼名苦此身三十六物屎尿臭秽名粗此身质碍为山川石壁所隔名障次色界果者攀上净妙出色界乐上故名胜身如镜像故名妙获五神通山壁无碍名出名为六果更有六因具如禅门中。
【玄】八圣种
疾病等四及无常四前四对治方法是事观后四缘是缘谛观行修行此观法有总有别总者谓以八观观彼四阴和合不实别者前之四除治四阴事受如病想如廱行如疮识如刺以无常等治于四阴无常观识苦观于受空观于想无我观行以有此八易生厌离修习无漏今玄文中以不列名故出之。
即以四句捡之名为析破
第三既云观析应云心动乱者四句捡之为因二法故动为不因二法故动为共为无因等如止观中于世禅中一一四句推捡谓内淫法尘与意根合自他共等若不推捡随禅受生修有漏禅者禅门中问云菩萨道应说诸法实相甚深空定何故说于凡夫四禅世间有漏生死虚诳之法答不然菩萨知五欲五盖从因缘生无有自性空无所有舍之甚易众生颠倒着此欲事贪少弊乐而离禅中深妙定乐菩萨为度是众生故起慈悲心修行禅定离五欲五盖入初禅次第入二三四禅故以禅法教化众生不令损失法身慧命。
【玄】舍念及方便
禅门第五云观修六行者于初禅第六默然心中厌离觉观初禅为下若知二法动乱逼恼定心故为苦从觉观生喜乐定为粗此觉观法障二禅内净名障攀上胜者二禅内净安稳名胜喜因内净而发名妙若得二禅即心得出离今欲远离二禅依三种方便一不受不着故得离二诃责故得离三观㭊故得离广如禅门。
【玄】分别邪正
止观第九云若心缘众生决定得乐想心甚分明而所缘处不见众生得乐是内不隐没而外隐没或有内心明净外见众生得乐是内外俱不隐没隐没者邪不隐没者正又四无量禅依根本发是有漏依不净等发是无漏有漏者邪无漏者正。
【玄】诃下攀上皆有方便
今立引禅门第六空处一方便为例诃下者行人欲修空处定深思色法过罪所谓若有色身则内有饥渴疾病大小便利等苦外受寒热刀杖刑罚等苦又一切色法系缚于心不得自在即心之牢狱令人受恼此略说色过之相攀上者赞叹虚空无色则无此过此处寂静无众恼患所以明诃责者即是习六行观之相耳。
【玄】若作对治则复别途
六妙特胜通明慧性多少等禅门云此是随机之说若随对治则与此相违具如前五门中意五门意者禅定对治四分烦恼出生八万四千尘劳又复五门次第浅深不同初息门即是世间凡夫禅次不净门即是出世间禅诸声闻人所行也次慈心门即是凡圣二人为大福德修慈入四无量心次因缘门即是辟支佛人所行次念佛门即是大菩萨之所行也。
大小偏圆皆习此定
且如六妙门大小等者禅门云菩萨从假入空观名为观从空入假观名为还空假一心观名为净若能如是修者当知六妙门即是摩诃衍三世诸佛入道之初门小则是藏通入道方便耳通明特胜准知。
但方便各别期心不同
六妙门特胜通明皆先修二十五方便此三种禅通世出世期心不同者若求生天得有漏报若求涅槃证解脱果。
次第亦别
禅门第七云十六特胜有定有观能发无漏不随二边故名特胜问若尔应在观禅后说净禅行法既胜亦应在后答今明禅定力用浅深之相非是对缘利物之时所以者何背舍胜处悉是得解之观力用既大断结义强今此特胜唯是实观能见身内三十六物其用劣弱不能断结故前说。
【玄】佛言游止三四出生十二
游止二句出瑞应经今销游止者以心诣息止于散乱故也言三四者六妙门云因数息故出生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十二者有二不同一者修四禅等因随禅受生十二处为果二者今文云修证合论乃修六证六也修数者调和气息从一至十摄心在数证数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修随者舍前数法一心依随知息出入无分故意证随者心既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遍身出入修止者息诸缘虑不念数随疑寂其心证止者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修观者于定心中以慧分别出入息相如空中风身受心法皆无自性证观心眼开明彻见三十六物及诸尸虫破四颠倒修还者反观观心从何而生为从观心生为非观心生证还者心眼开发反本还源修净者知五阴净无妄分别证净者三昧正受心无依倚已上并禅门文。
婆沙中至六事不同
论云此持息念由六因故应知其相一数二随三止乃至六净。
数有五
捡论校之而见同异。
一满数从一至十
与论全同。
二减数从三至一
与论半异论云于二等为一等今云三非也。
三增数从一至三
亦半异论云于一等为二等今云为三非。
四聚数出入各六
此全异也论云乱数谓数过十有余师说于入谓出于出谓入名为乱数复有说者数无次第(已上正文)。
释签文云聚各六未知记主据何处文亦未可以为全非。
五净数出入各五
论云于五入息数为五入于五出息数为五出。
先数入息
南山云老人气虚宜先数出息后数入息此亦随便宜。
心皆随至
论作随逐至逐义同。
亦观四大差别之相
论云观息风已复作是念此风聚中有四大种此四大种生诸造色此所造色是心心所依止处故也。
都观五阴五相
下一五字恐是之字耳论云行者观息为先展转遍能观五取蕴。
起念处观乃至世第一
论云转此入出息观起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净者苦法忍去
论云净者从暖乃至无学有说四种顺决择分亦是转摄净者谓从苦法智忍乃至无学有说从四念住乃至金刚喻定皆是转摄有烦恼故未名为净尽智起后方名为净也。
属慧性
论问云此持息念自性是何答慧为自性然此聚中念力增故说名为念如四念住本性生念慧为自性。
依欲界身通三禅
论云有出入息有入出息地入出息地者谓欲界及下三静虑无出入息地者谓第四静虑(云云)论文甚广举要言之行者观欲界身入出息初禅入出息乃至第三禅入出息皆苦空无常无我如病如痈如箭等。
三未至
禅门云初禅前有未到今二禅何故复说未到地答舍利弗毗昙说有四未到四中间禅今由此义故更说有未到及中间也二禅中间者行者既能深心诃责初禅觉观觉观既灭五枝及默然悉谢已离初禅二禅未至于其中间亦有定法亦得名禅但不牢固无支林等扶助之法其心篾篾屑屑此是二禅未到之相余三四禅未至之相准说可见。
随止可见
旧人云文误应云随净今谓非误也以数随止三乃是止法余三属观玄文但释数不释随止故曰可见转净属观故云略无。
【玄】知息长短对欲界定
息观调心心既静细则能照了粗住细住及欲界定。
【玄】知息遍身对未到定
从欲界定入未到地定知觉定身及定法悉皆虚假息之出入遍身微微如有如无照了分明染着心薄。
【玄】除诸身行对初禅
从未到地定入初禅时身心明朗修禅之身后当坏灭故名除诸身。
【玄】对四念处
止观云见息出入已次见身中三十六物若对道品是身念处心受喜受乐受诸心行是受念处心作喜心作解脱是心念处从观无常至弃舍是法念处。
声非报法
俱舍云声非报疏释声云何不从果报生随欲生故若尔于假名论中云何说由永离恶口修不恶口戒故得大人梵音相生余师说声从第三传从业生声霜佉四大从霜佉四大生声余师说第五转从业生声果报四大生声增长四大从长四大生声等流四大从等流四大生声。
【玄】两胜处位在初禅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初禅尚浅故有色。
【玄】三四胜处位在二禅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二禅渐深故说无色。
【玄】后四胜处位在四禅
大论以青黄赤白为四胜处。
【玄】十一切处以八色两心更相淡入
淡去声呼如𦘕师淡色也八色者青黄赤白地水火风也两心者空识也淡色者取少青色使一切处皆青等淡心者一心缘无边虚空而入此定依阴界入苦空无常心生厌离又一心缘识处准说。
【玄】间穬
间去声呼穬古猛切稻芒也恐非此义应作矿矿金璞也不淳一之义谓间且杂耳。
胜处但在第三背舍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并青黄赤白并在第三净背中练八色光明受三禅遍身之乐也。
一切处但在第三四五背舍
以未能灭受想故摄属第三四五也所以者何三净背舍中练八色故四虚空背舍中灭根本四禅及灭三背舍并四胜处八一切处中色故五识处背舍舍虚空缘识故故知一切处无出此三四五也。
唯背舍禅过非想处至灭受想
第八名受想背舍以修此禅者能灭受想诸心数法故所以者何以佛弟子厌患散乱之心欲入定休息而以涅槃法安着身中故云身证而受想灭。
灭受想
止观云灭非想非非想三种受想而身证灭受之法以成解脱记释云灭非想三种受想者若法行比丘作是思惟若有识想触想及虚空想若修无想永灭此想想虽有三并是所灭又灭大地通心所中受想心所是故通名灭受想也婆沙云是定亦灭余心所法何故但云灭受想耶答有云唯灭此二有云此二胜故有云亦灭余心所且从胜说(云云)又问此定为是有心为是无心答尊者陀提婆说云有心若无心者云何说从彼定起名死耶如有比丘于日初分欲乞食去时天大雨恐损衣色立誓入灭定乃雨止雨经两月乃止比丘定起即死色界不须段食入则经久问灭定何别答灭是一刹那定是久相续问心不动名定此定无心云何不动答虽无心不动有四大相续耳。
【玄】色是无教法
成论云教无教新名表无表即无表色也。
【玄】大经云无色界色非诸声闻所知
声闻得天眼何以不知无色界色有人云是如来藏色故不知今难如来藏色岂局无色耶须知声闻随所修禅报得天眼有下不知上之义也涅槃云二乘所得清净天眼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见初禅若依初禅不见上地等今为引经以明例义迦叶品问云涅槃之义为色非色如来例云如非非想天亦色非色若非色者云何得住去来进止如是之义诸佛境界非二乘所知今释其义经中如来既以无色天色例于涅槃以答迦叶当知二乘涅槃解脱者真空无相也是故非色如来涅槃解脱者显法性阴也是故亦色非非想天亦色非色如涅槃亦色非色非声闻所知者语势指佛境界对。
【玄】位为言念处无后品
对位道品四念处在外凡若有修念处得入位者是无正勤等后诸品也。
彼文六度一一皆九名字并同如云自性施
论云自性施者谓菩萨思愿与无贪俱不于身起身口业于法财施正律仪处二一切施者谓舍身名内施舍乐具名外施凡一切物未有不舍者三难施者谓菩萨有少财物自忍贫苦施与他人四一切门施者谓自物若劝他得物若自集布施若父母妻子若善友大臣亲属悉皆施与五善人施者谓信心布施恭敬布施自手施时不侵他施六一功行施者谓无依施广施欢喜常施器施无非施七除恼施者谓须贪乘施乘乃至所须皆悉施与八此世他世施者谓施财施法无畏令诸众生今世后世安乐九清净施者谓不留难不异见乃至不背而不求恩不求报论文甚广。
释签卷第五(一纸玄四七)
变为无缘一切法想
前三教六度皆成无作前三慈悲皆无缘慈悲具道品诸波罗蜜离五怖畏具二十五三昧。
【玄】三品十恶
大经明杀有三若杀蚁子并畜生名下杀若杀凡夫至阿那含名中杀若杀父母阿罗汉者名上杀余恶可例之若准未曾有经以十善分三品谓下品十善是一念顷中品十善是一食顷上品十善是从旦至午反此者是三品十恶也据此亦可义分一日一月一年等三也大经约境未曾经是约时。
【玄】行类相貌
大论释云行是菩萨三乘异于他人以行表知也类者分别诸菩萨是退是不退相貌者以行类种种因缘得知不退菩萨相也。
遮流约智用亡照约智体
若顺玄文中道双遮双亡为体双流双照为用虽无心亡二照二亦任运寂知中道此与常途中道以双遮为体双照为用其义大同若据此义应亡遮亡约智体流照约智用也今记云以即等而流为用即亡而照为体见体用平遮或写误学者详之。
【玄】遍舍十法界名檀
皆如幻不可取。
心无所下
不自高而下于人。
六及十八
六谓动起涌震吼觉又一一各三谓动遍动等遍动直动为动四天下动为遍动大千动为等遍动余五亦尔为十八。
觉力者善不善
第二十六云成就四力离五怖畏五者谓不活恶名众中死恶趣是为五怖畏何等为觉力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习近不习近卑法胜法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如实知是名觉力何等为精进力谓四正勤何等为无罪谓无身口意之罪何等为摄力为四摄事惠施爱语利行同事不习近者谓不善法不应亲近胜法者四摄中惠施则法施最胜爱语中应时说法利行中令不信者生信同事中阿罗汉乃至须陀洹各以果授净戒者以戒授皆同事中最胜白法者十善法余诸经中不释今谓道品分别三无为无分别果向是缘起真谛非缘起余有罪黑法等反显可知也。
宽狭巧拙长短曲直
大至变易故宽小出分段故狭大化他故巧小自调故拙断无明故长断通惑故短析色故曲即中故直一一以小大释四双之相仍须分别两经四力有异。
广发诸愿
经云此欢喜地发大誓愿愿受一切佛法轮愿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又发愿云愿一切世界佛兴于世从兜率天没入胎等(云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又愿云愿一切菩萨理行愿广大无量又愿三界六趣一切生处我皆教化又愿一切世界如帝网差别种种不同知皆明了现前知见已上诸愿皆结句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国土身
经云国土身小相大相无量相垢相净相广相乱住相倒住相平正相方网差别相天亲十地论释云国土身者千等世界差别应知净不净世界差别广等世界差别皆善分别之。
智身
经云是菩萨善知智身善思量相善知实观相果行所摄相世间出世间差别相三乘差别共不共相乘不乘相学无学相论云闻思修差别果行智世间出世间差别皆如实知。
法身
经云是菩萨知法身平等相知不坏相知转时假名差别相众生非众生相法差别相知佛法僧法差别相论云知法身平等相者无量法门平等一法身故如闻取故随所化众生根性相应时说差别故有根无相差别相故知一相差别皆悉应知。
虚空身
经云知虚空身无量相周遍相无形相不异相无边相知显色身别异相论云知虚空相者知无尽相遍相不可见相无障碍相无为相能通受色相因色分别皆悉能知此四身者人或迷之往往臆说今节经论以示之其余六身稍似可识故置而不节。
因缘三有
摄大乘谈七种生死一分段谓三界果报二流来谓迷真之初三反出谓背妄之始四方便谓入灭二乘五因缘谓初地已上六后有谓第十地七无后谓金刚心耳。
既三谛常破于三常
识处定谓识相续不断为常此乃见思常尘沙常无明常三谛破者玄文云非三无为常化用常常乐常。
即最后文是
彼文五婴儿最后者是圆婴儿也。
疏释意同
疏云遍行婴儿文为五一大字婴儿二无智婴儿三不作婴儿四黄叶婴儿以此五婴儿对释今文藏通等五。
又婴儿者厌生死苦等
欣厌婴儿经中有广略二释初略释者知生死过是识苦集见涅槃乐是识道灭次广释者有断不断此约集谛正使有断习气不断习气有真不真此约苦谛生死中无涅槃则不真离生死有涅槃此则有真有修不修此约道谛四倒惑等是不修四念处等是修有得不得此约灭谛利使钝使名不得见道修道名写得已上断真修得并是经文章安节释耳。
后文无譬
玄中所引经文前文有譬后文无譬其文如何能说大字不见昼夜不造作大小事杨树黄叶此四是有譬也又云非道为道以能生道微因缘故即同二乘婴儿此是无譬又经中譬后复云若有众生厌生死时如来则为说于二乘此又是经中后文无譬也。
【玄】非道为道
经云若有众生于非道中作真道想如来亦说非道为道非道之中实无有道以能生道微因缘故说非道为道疏释金譬妄净木牛譬妄乐非道譬妄常木男女譬妄我。
【玄】不能起住来去语言如经
经云如来亦尔不能起者如来终不起诸法相不能住者如来不着一切诸法不能来者如来身行无有动摇不能去者如来已到大般涅槃不能语者如来虽为一切众生演说诸法实无所说疏释云不起譬常不起边中诸法之相不住譬净不着生死涅槃不来譬我不从浅至深动摇彼此不语譬乐寂灭涅槃不可言说。
彼文具释三障
经云烦恼障者贪欲愚痴瞋恚等业障者五无间罪重恶之病报障者地狱畜生饿鬼诽谤正法及一阐提如是三障名为大病。
已上是象
从凡野二四牙已下是象若大小等乃牛耳经云如十小牛不如一大牛十大牛不如一青牛等。
钵揵提
此云坚固。
那罗延
此云金刚亦云钩锁力士。
圣儿行同
圣应作婴。
【玄】寒风索衣
尝一日洌寒爆竹如来索三衣覆体大论九恼。
兴起行经七恼
具如笺难中备引。
戒圣行文末证初不动地
十一云菩萨修治如是清净戒时即得住于初不动地云何名为不动是不动地中不为色声香味所动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不退声闻辟支佛地乃至云不为四魔所动。
定圣行文末证堪忍地
十一云菩萨观身有三十六物四大虚假作是观已得四念处得念处已则得住于堪忍地中菩萨住于地中则能堪忍贪欲恚痴寒热饥渴蚊䖟蚤虱乃至骂詈楚挞一切苦恼。
慧圣行文末证无所畏地
十三云菩萨得是行已则得住于无所畏地菩萨住是地则不复畏贪恚愚痴生老病死亦复不畏三恶道苦乃至亦复不畏受二十五有生菩萨住是地中不复畏堕如是恶中亦复不畏沙门婆罗门等。
慈悲喜文末一子地
经云菩萨修慈悲喜已得住极爱一子之地譬如父母见守安稳心大欢喜菩萨亦尔视诸众生同于一子见修善者生大欢喜又如父母见子遇患心生苦恼菩萨亦尔见众生为烦恼病之所缠切心生愁恼忧念如子身诸毛孔血皆流出。
舍文末证空平等地
经云菩萨修舍心时得住空平等地空平等者不见父母兄弟怨等云何名空所谓内空(真谛空)外空(俗谛空)内外空(二俱空)有为空(生死)无为空(涅槃)无始空(三谛相即不见无始)性空(三谛体性)第一义空(真中体即)空空(一切空)大空(三谛相即)菩萨得如是空门则得住于空平等地也。
前三是事
疏云今亦一往别圆两判别判者即理而事慈悲喜与爱相扶故制一果舍心扶空故独一果若圆判者上明一慈即悲喜舍慈即遍摄一切诸法无法不收果岂隔别特是文略亦是互现耳。
未若初地与无畏同结
即指玄文登地时不为二边所动乃至云俱得自在名无畏地之文也。
狙公
司马彪云典狙官。
【玄】大品云从初发心行生修
大论八十三卷中解释签引经云色是寂灭故色是虚诳故色不实故此乃是经中释行之一义也若生修者经云云何生般若波罗蜜如虚空故应生云何修般若波罗蜜诸法破坏故应修(已上并是经文)。
论释云色是寂灭者佛答五众是一切世间心所行结缚处涅槃是寂灭相菩萨以般若利智慧力能破五众通达令空即是涅槃寂灭相出住六情中还念寂灭相知世间诸法皆是虚诳不实是名行般若无定相不可得说言语道断如虚空故言生又虚空中无有法生虚空亦不能有所生故名生菩萨得般若已入深禅定观诸禅定及禅定缘皆破坏何以故般若波罗蜜舍一切法不著相故是名修又云一弹顷六十念念念生灭云何一心常念萨婆若不令余念得入答心有二种一者念念生灭心二者相续次第生总名一心是时不令贪恚等心久住以能障般若故念少则不能为害此为初心菩萨故说大菩萨则行余善法皆与般若和合余心不可入等签引释云行在干慧地等是论中引古人释耳今具引论文使学者识行生修之相。
说极恶
涅槃病行中现极恶身如聋如哑说极恶法如狂如痴签又云婴儿行后无病行自古诸师指前第十现病品为病行品捡此品中不见极恶等言。
【玄】木牛杨叶
疏云杨树喻妄常黄叶喻妄净木牛木马喻妄乐木男木女喻妄我。
应释出所以
文句记云三番皆自行初以双非为入双照为出次番出入相对本相即故出入之名亦更互得此两番约三谛说次无量去约二谛说。
【玄】慈七善
只是十真之理善耳慈心能与修七真者之乐故也。
三摩䟦提
或云三摩提此翻正心行处。
得法华意初后俱顿
成圆五行也初以圆心修圣行等自行化他一切皆顿终不一向尚理尚事故云于涅槃不用此次第意耳。
行宗智用
若智前行后文义俱便前文云智是三德之解行是三德之观又云智是般若行是解脱又云智即名字行即观行相似等若据此文须云智宗行用若欲曲销亦有义也但不与常途三德及前文相符学者自详。
以祭四海
礼记十四祭法曰燔(音烦)柴于泰坛祭天也瘗(于滞反)埋于泰折(之设反)祭地也用骍(私官反)犊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如羊反)近(巨依反)于炊坛祭寒暑也又祭日月星等尚书云望于山川遍于群神注云九州大川五岳四渎之属一一望祭之群神谓丘陵坟衍古之圣贤皆祭也。
神宝自应
宝有七谓轮象马珠女并藏臣兵臣。
【玄】发
备音。
爱见皆属于见
八十八使中十使下五利五钝钝者属爱三界合论有五十二使属思此见惑上之思耳。
【玄】定邪聚
谓邪定聚。
应不至堋
音朋射埒也即垛。
七戒
身三口四。
【玄】性念处
毗昙中有人释云观无生浅名为相深观无生见细法皆生死苦谛名性念处有人专用慧数缘无生空理破邪因缘无因缘颠倒执性一切智外道也。
共念处
以禅定助道正助合修亦名事理共观经云亦当念空法修心观不净毗昙云观生空名为空法修心不净从不坏内外色以不净心观之名初背舍又以不净心观外色乃至超越三昧以禅定破身净受乐心常法我之颠倒以事助道名共念处。
缘念处
缘佛三藏十二部经文言及一切世间名字又大论释四境云一切色法名身十入及一入少分是色色属身六入为受六识为心想行名法通一切境界皆名缘念处有人言十二因缘境慈悲皆名缘念处等。
皆属于见
十使下五利见五钝爱虽八十八使中有五十思并属于见非九地障事思也。
四观通观四境
谓观身不净受心法皆不净皆苦皆无常皆无我等。
境别观总X28p0476_01.gif境总观别X28p0476_02.gif
若此圆照之境别观总应云一一观总观四境境总观别应云一一境四观观之更详。
二三类知
二者二二合观有十二谓身受合身心合身法合又受身合受心合受法合又法心合法受合法身合又心法合心受合心身合三者三三合观有八谓身受心合身受法合受身心合受身法合心身受合心受法合法身受合法受心合。
【玄】三结
谓身见戒取疑身见生六十二见戒取则生一切苦行疑则于过去一切处生犹预。
掉慢无明色染无色染
俱舍颂曰色无色二贪掉举慢无明释云一色贪二无色贪三上二界掉举四二界慢五二界无明由此五种能令有情不起上界名顺上结分以贪过重故两界别论掉举说高举也是贪家等流果。
由二不超欲由三复三复还下
疏释云由贪嗔二不超欲界设有能上至有顶由身见等三还生欲界故说贪嗔如守狱卒身见等三如防罗人故名顺下分有余师说下谓有情界生也及取下界谓欲界也问预流果云何说断三结答颂曰摄根门故三言摄门者谓身见即苦门戒禁取即苦道二门疑通四门谓四谛也摄根者边见依身见转取身依戒禁取转邪见依疑转。
【玄】一种子
断欲惑第七品至第八品名阿含向超断至第八品名一种子九品尽名果。
四双八辈
论谓四向四果。
乏道
十大经释云沙门名乏那名道如是道者断一切乏修一切道以是义故名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是道中获得果故名沙门果。
利钝菩萨所见不同
利根受接者见佛常住钝及二乘见佛灭度分舍利等。
【玄】须陀洹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
止观第六问云三乘智断既齐何故二乘名智断菩萨名法忍答忍因智果故十五心名忍十六心名智又二乘取证宜智断为名菩萨一分思尽一分自在生故品品死品品生能忍生死劳苦不入涅槃名忍耳。
当知如佛地
智论云菩萨坐七宝菩提树下入第十地名为法云十方诸佛唱言某方某国某甲菩萨坐道场成佛是名十地当知如佛。
此中问意与止观稍似有殊
止观问云三乘共断其义已显用何为据更独开菩萨地答大论三处判焦炷三处菩萨断惑干慧是伏惑尚得为初焰今取八人真谛为初焰有何不可辅行六云大论七十五灯炷品云十地有二一菩萨初地为初焰二声闻见地为初𦦨若独菩萨地即欢喜地为初焰论文既以菩萨初地而为初𦦨故今取之以为况释于共伏道尚得以为菩萨初𦦨今但退取共断位者为独菩萨初𦦨有何不可故知此文别判通教菩萨位也。
焦炷
大品有灯炷品论释灯喻菩萨道炷喻无明等烦恼炎如初地相应智慧乃至云金刚三昧相应智慧焦无明等烦恼炷。
【玄】五行十功德
十功德文在高贵德王菩萨品中涉经文五卷解释甚广今录示十德之名云。
○一者有五一不闻者闻二闻已能为利益三能断疑惑心四慧心正直无曲五能知如来密藏。
○二者修大涅槃昔不得而今得昔不见而今见昔不闻而今闻昔不知而今知。
○三者舍慈得慈得无缘慈。
○四者根深难拔自身生决定想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修净佛土灭除诸有断除业缘修清净身了知诸缘离诸怨敌断除二边是名十事第四者唯修九事不修净土。
○五者诸根完具不生边地诸天爱念常为天魔沙门刹利等守护得宿命智。
○六者得金刚三昧悉能破坏一切诸法。
○七者有四法为涅槃近因谓亲善友专心听法系念思惟如法修行。
○八者断除五事所谓五阴成就六事所谓六念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九者初发五事谓信及直心并戒亲近善友洎多闻。
○十者修习三十七道品入大涅槃常乐我净为诸众生分别演说大涅槃经显示佛性等辅行云五行文末虽再释初地功德之相以十功德对于十地文相宛然。
六住
地持云从初发心住至十地束为六住一性种住二解行住三净心住四行道迹住五决定住六究竟住解行住是初地方便净心住是入初地乃至究竟住是第十地止观释种性住云若人无有种性虽生善道数退数进不得在菩萨六人数中若种性处成就无有退失数数增进得是一人也净心入初地者得出世间心离凡夫我障故行道迹住从二地至七地住修道也决定住者八地九地报行不退也究竟住十地者学行穷满。
【玄】地持九种戒定慧
只是六度皆九中义也九戒者谓一自性戒二一切戒三难戒四一切门戒五善人戒六一切行戒七除恼戒八此世他世戒九清净戒九定者一自性禅二一切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恼禅八此世他世禅九清净禅九慧者名亦同耳。
与大论中因中总别果上总别
论释四智云或言因中权实故言道慧道种慧入空为实慧入假为权慧或言果上权实故言一切智一切种智直缘中道名多一切智双照二谛名一切种智或言因中总别果上总别直言道慧一切智名总各加种者故名别也。
玄签备捡卷第二
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8 法华经玄签备捡
玄签备捡卷第三
丹丘沙门 有严 注
释签卷第五之余
孟浪
语出庄子彼注云犹率略也又音漫烂无取舍之谓也又云不精要也。
其法仍存
留化后缘。
在彼中三
应云三中。
【玄】宝性论云二乘于无漏界生三种意阴释签云二乘在彼三中之一
论中三种意阴即是声闻辟支佛大力菩萨也若云三中之一二乘已是于二也之一之言为指何耶论中无文今恐记主取楞伽三种意生身来销论中之三若经中三种者一入三昧乐意成身即二乘入空也二觉法自性意成身即八地入假也三种类俱生无作意成身即入中也以二乘之人未具假中但三昧乐故云一耳。
言意阴者
论中仿彿有此语耳由意生阴论云意生阴身作意生阴论云无明住地与行作缘意即是阴论云因无漏业生于意阴耳。
同于悲境
经云维摩谓须菩提言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谤佛毁法不入众数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止观第三末借下成高
文在第七彼问云璎珞第三观初地现前今云河或在八地或在初住答借义相成或借高成下故云八地或借下成高故云初住记释云借别八地成通教下借别初住成圆教高。
安乐行五种法师
广释文在法师品疏。
论有三施谓资生无畏法
摄论中无性师释云以无染心如实宣说契经名法施以无染心施资生具名财施无畏施者谓救损害济惊怖又引瑜伽论云财法无畏各有三一清净如法物二调伏悭吝三调伏积垢此财三也一拔师子虎狼等畏二王贼畏三水火等畏此无畏三也一无倒说法二称理说三劝修学此法施三也。
【玄】私谓五品是圆家方便乃至云如三藏之五停心
章安私对若前之四品与止观中引四念处配对稍别今更引之欲见其别相。
随喜是圆家慈停心
彼文云圆家以信理除疑惑今文以随喜除嫉妒。
读诵明利是圆家数息停心
彼文云读诵除于秽染。
说法是圆家因缘停心
彼文云圆以慈故有说说无秘吝今文说法治多痴。
兼行六度是圆家不净停心
彼文云圆以六度度于六蔽今文兼行治多贪然五品弟子品品三观观力尚治一切细惑又何独五耶今二师所对各且一往从强而论。
亦有人云六根清净名为顿义
古人云据何得知渐圆之教四住先落答如引仁王长别苦轮既云别苦知是渐顿如引法华六根清净云肉眼等知是顿顿义例喻云此一家义前后皆引仁王以证法华法华无漏意根仁王长别三界两经皆是四住先落无漏与长别当知二处文义全同。
应须观察如是三法
离十恼乱戒修摄其心定一十八空慧。
耆婆为阇王总说六喻
今撮经文为之颂曰譬如月开优钵罗众生心善亦开敷亦令行路人生喜修习涅槃亦如是一至十五光增长善根增长亦复尔十六减至于三十喻如烦恼渐消减如盛热时得月光能使众生贪毒除月光一切皆爱乐甘露法味亦如是经十八卷疏十一卷。
以智替忍
涅槃云智断仁王云忍忍智是同故以智名而替忍名。
十四忍
伏信顺无生各开上中下共成十二忍寂灭忍开二十地为下忍等觉为上忍。
十方说十住者
华严经说十住时十方各过一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诣于此曰我等同名法慧所从来国同名法云皆名妙法彼佛所说十住文句义理亦复如是。
初欢喜地等
经中不列欢喜十地等名品末既云菩萨住是十地中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过干慧地乃至过菩萨地住于佛地是菩萨十地记主谓欢喜等地。
修治地业
初地有十一深心坚固二于一切众生中等心三布施与人乃至十实语第九地具十二法知八部语而为说法并处胎成就乃至降生出家庄严佛树一切功德成满具足等。
佛言无人乘
须菩提问是乘从何处出到何处住佛言是乘从三界中出至萨婆若中住以不二法故无相法不可出色空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受想行识亦如是乃至云须菩提是乘无所住以不住法故汝问谁当乘是乘出者无有人乘是乘出者何以故是一切法皆无所有初地非得非不得乃至十地非得非不得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乘是摩诃衍出三界住萨婆若。
轮扁
符殄反司马彪云轮扁斫轮人名。
而上
时掌反。
徐则甘而不固
甘缓也。
疾则苦而不入
苦急也。
有数存焉
数谓术也。
【玄】遍体无邪曲
似多遍字。
释签卷第六
说有调魔
经云汝等声闻不应畏魔若魔作佛来汝当精勤坚固其心魔自当去等。
通一切法准此可知
今引一文以例一切经云声闻缘觉于结业于果报而生怖畏学大乘者无畏。
七住已上
生法师云未免形累故托土自居八地已上永绝色累照体独立神无力所土复何为生公意七住已前既有形色须居国土八住已上且无色身但神智而已不须依土实报土何为耶别住圆住皆无此义。
【玄】应约十住明三依
已十地例。
【玄】后身菩萨乃至亦先断思
三藏菩萨也名伏为断俱舍婆沙云下八地惑初修禅时先已断竟唯无想九品全在辅行云修禅时已断惑竟虽有漏断未名为断以彼验此知是名伏耳。
证道八相具如华严
八相经论出没不同若华严中八者五十八云或见菩萨住兜率天或见入胎或初生或出家或成道或降魔或转法轮或入灭今签中不出降魔大乘亦说降魔者五十九云菩萨有十义亦现降魔谓为浊世众生乐于斗战欲显菩萨威神力故为教化调伏诸魔军故为显示菩萨所有威力世无能敌等故具有十义如彼。
【玄】设开十地为三十
仁王于十地中地地各开始生生生终生此三十生悉皆是空。
【玄】圆家不开十住合取三十心
合者只十品耳合圆家三十心与别相等与而为论地向齐。
大论第十问诸佛功德
龙树释经逐段问答。
【玄】不共菩萨则不废义
此约中实故不废若向云佛智尚废乃至通教废者权智教耳。
迭兴至小
如云佛成道初欲说圆观无圆机又欲说别说通皆无机是故说三藏也。
【玄】元禀通教
今论迭废是废藏入通不同元禀通人论废。
【玄】三理善
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三皆空。
或废位权入权入实
恐多入实二字以下句自有入实。
此句全阙
前废中第二四句四教菩萨并阙之今废中四句若就别菩萨自辨者阙第三句故云阙二乘边以无住果菩萨故也。
方名为绝具如前说
前文云灭绝绝灭。
不同不定
若不定教论发者是约昔教今经开四教初心显妙入位故云稍似不定。
【玄】行伍
行音杭伍者周礼云五人为伍谓参伍也。
【玄】卓出
应作卓。
随闻远近多少
久远劫闻近前世闻一经一品则多一句一偈则少。
生熟行之浅深
行浅生行熟深。
二乘的无
无显露入妙决粗入妙。
广引分别功德品文
五品弟守文出此经前文释五品义广。
【玄】因缘三界
前引摄大乘注已。
九念处
辅行云三藏三乘各三通三乘共一别方便中三登地一及圆一。
九人生方便
藏二通三别三圆信一。
多唅
胡绀反谓吐哺也经中单作无。
婴儿譬信
文在大经疏五释四相品。
一心十戒
篇聚者因缘所生法也定共道共即空也智所赞自在即假也一切具足即中也有约理性有约修德。
广以因果自他类例等释
文中苦破梨耶辨权乘毕遂示圆中三法有性有修行人所乘因乘有三也过荼无说果乘亦三也自行运毕运他亦三也又下文以十种三法类同亦无出因果自他也。
别显一科
圆三法为一。
三对六句
初四一对二三二对。
第三对不殊初对
体即用故实相是空与初对体即空故高是同也实相是如来藏与初对体即用故如藏为广是同也若尔何故再说只由第二非高非广故第三云是高是广。
如来藏具如占察
经云心者则无一切境界差别之相寂静一味名为真如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心湛然圆满复次彼心名如来藏所谓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以诸佛法身从无始本际来无障无碍自在不灭乃至云一佛身即一切佛身一切佛身即一佛身诸佛法身遍一切处圆满不动。
真修望缘修亦有二义
若执真修定能破计更有缘修可破何开相耶。
具如初文释众生法中
文云四趣如是相者即恶相表堕不如意处如是性者黑自分性乃至果报一一有法有喻耳。
凡位一始终圣位一始终
似位始终真位始终。
若离若合
离为十三合为一三。
且立远近
第九识远第六识近光明玄义云识名觉了是智慧异名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即是佛识阿梨耶随眠烦恼与无明合是菩萨识阿陀那恶生死欣涅槃是二乘识波浪识是凡夫第六识。
大圆镜智
佛地论云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
平等性智
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妙观察智
住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才说诸妙法。
成所作智
示现种种引诸众生令入圣教。
此中不取第九
此恐应作彼今是取第九。
【玄】驾乘阗门而出
以圆教门出生死苦。
黄衣满路
人或议之衣何故黄今详地狱黑色饿鬼青色畜生赤色修罗黄色以讲者多慢自恃陵人成修罗业。
三大乘
光明玄云运荷名乘理性虚通任运荷诸法名理乘智随于境如盖随函名随乘得果得机名得乘。
翻名解义
彼云摩诃袒持陀罗尼翻为大秘要方等者或言广平今言方者法也种种方法四门入凉池。
应云八千即持品
旧经误作八十人故章安云八千今录彼疏以校今签疏云八十者一云应言八千如持品中八千得记者是也出经者误为八十二云外国有八十人受记此文不来故无三云此非人数乃是指于诸老声闻年已朽迈于法华中得信解八十年者谓年八十也。
如前释众生法及止观十如亦皆破者
众生法中引经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众生若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又广解十如中云唯佛究尽岂非佛性止观中云世间人可笑以涅槃明佛知众生有佛性判为极常法华明佛知一切法如是性判为无常岂可以少知为常多知为无常。
经合譬意譬无我等
疏云婴孩者着邪常故言得病是女愁恼下譬说无我之药有三一者佛智观机二者得机设化三者断邪我初文者权智起悲故言愁恼觅无我机故言求医次良医既至即得机施化设三种药譬无常三修三因告女人下断邪我此中乳譬真我非时故言莫与苦味涂乳者譬以无我覆于真我如苦与甜其性相违其儿渴乏下譬邪我病息次明药销真我缘起故言渴乏我无我相违故言毒气无我治邪邪消药息故言药消洗乳者譬真我教与如来藏我是佛性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常我性。
言无子者有四义
曾捡本论论只云稽首智度无等佛若今签文引无子四义尝捡印本官经并诸处藏中写本经音论音并不见今藏中经论释音是行陷出更别有智升法师撰开元录二十卷圆照法师撰正元录三十卷又有人撰龙龛手鉴若今藏中释音不见此四义者或在升照二公录并手鉴中明不定。
体悟无生理名为无子
若更有种子何谓无生。
佛最居长
六人犹有烦恼种子。
无明蔽中无有智慧种子
若释众生则可云无有智慧种子今赞佛智只应云智慧中无无明蔽种子未详。
等觉照寂
顺自行照寂顺化他寂照亦一往耳。
此则具如生起中意
生起中云实相之境本自有之故最居初解理生智智为行本智行及境三法为乘登于诸地乃至眷属行行开佛知见得大利益。
具如行妙初说
文云此之妙行与前境智一而论三三而论一前境说如法相相亦具三名秘密藏前智是如法相解解亦具三如面上三目今行是所行所行如所说行亦具三如伊字三点。
【玄】但以世间名字四悉檀中而论感应能所
前四签已引止观化他境中四性破计。
五百群贼
钞劫为害波斯匿王捕获已各挑两目贼称佛名遂有凉风吹香山中种种药气遂得眼见如来。
三假四句破竟
破因成假四句者为因感故应不因感故应为共为无因故应又为因应故感不因应故感为共为无因故感上来以四句推因成假虽假不可得现见感佛之心念念不断执而起着更于相续假中旧经云为当前念灭后念生为前念不灭后念生为共为无因若相续假中推捡不破者转入相待假中推之何者推相续假虽不可得犹计有心待于无心更须推云为待无心生心为待有心生心为共为无因等。
【玄】如上中下根茎枝叶
疏云信根戒茎定枝慧叶小根人天中根二乘大根菩萨。
鬼中有一
须论感佛也或有宿善闻法待舍鬼报死地狱中机方可发。
发有远近
若上有下机佛机至菩萨界发者近至地狱界发者远若下有上机地狱有佛机至鬼界发者近至菩萨界发者远。
下果求于上果
地狱果重鬼等果轻乃至佛果殊妙故上求。
下因发于上因
三恶因中回求戒善发人天因观空假中发三乘因乃至人天三乘次第迭论发于上因。
若约化他
菩萨化他亦成自感故等觉十地已还皆以善恶相带为机。
二十五三昧中四意
一诸有过患二本法功德三结行成四慈悲破有今文有本法功德文云修无垢三昧是也又有慈悲破有文云拔地狱黑业苦若据玄文有黑业恶见思恶则非无过患也故签云略无耳。
与变易苦
五人沉空为乐。
判不同相对二门
一苦乐与三昧慈悲相对二机关等相对约机判粗妙者九界机粗佛界机妙约应判粗妙者三佛应粗圆佛应妙此之二门亦无出十界机应粗妙。
余之二门
谓三十六句相对并别圆相对二门也三十六句中宜显有人天三教机则粗佛界机妙又别粗圆妙玄中不判。
不言接别
止观中为成观故但以界内理接界外理。
【玄】四微
色香味触。
诸法般若三十六句
彼云诸法生般若生诸法不生般若不生诸法亦生亦不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亦非生非不生初句更开为四者谓诸法生般若生诸法生般若不生诸法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诸法生般若非生非不生二三四句各四亦尔是十六句次说般若生诸法生般若生诸法不生般若生诸法亦生不生般若生诸法非不生又般若不生般若亦生不生般若非生非不生各开四句。
释签卷第七
树不作念若取枝叶及皮身等
经中合法只云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是能除一切众生恶业四波罗夷五无间罪等若枝叶等经中不合疏云旧云根譬法说叶譬譬说取身譬理味取皮譬文言。
后二寄名数中辨
二谓次第虚实。
【玄】鼻最委悉取其互用
鼻闻香知好恶睹天宫则鼻有眼用读经说法闻香能知则鼻有耳用诸树华果实及苏油香气闻香能知则鼻有舌用乃至染欲痴恚闻香能知则鼻有意用。
十种六根
且如眼根五眼之外更加智眼光明眼出生死眼无碍眼一切智眼是为十余根亦尔。
无记化化
大论问云释迦化作无量千亿诸佛云何一时能说法耶答如来变化无量三昧不思议力故无量百千一时语默声闻之人化不作化是故灭后不留化事如来灭后能留化事如佛无异故云化复作化。
饿鬼状出大论
第十六云饿鬼中饥渴故两眼陷毛发长东西驰走欲趣水时护水神以铁杖逆打设无守神水自然竭或时天雨雨化为炭或有饿鬼常被火烧如劫火时诸山火出或有饿鬼羸瘦狂走毛发蓬乱以覆其身或有常食屎尿涕唾呕吐或至厕边伺求不净或形如烧树咽如针孔或有自破其头取脑而䑛或形如黑山铁锁锁头等以先世恶口好出粗言加被于人人皆憎恶见之者如仇以此罪故堕饿鬼中彼文又连示地狱状也奉请捡读一者可以畏慎二者可以起慈悲心。
三品戒
毗拔律云若发心我今求道当救一切众生众生皆借寿命以此事受是下品软心虽得佛戒犹非上胜云何中品若言我今正心向道解众生疑我为一切作津梁亦能自利复能利他受持正戒云何上品若言我今发心受戒为成三聚趣三解脱门正求泥洹果又以此法导利众生令至涅槃令法久住。
各各对之为上中下
第三云持事戒有三品上品天报中品人报下品修罗报又中品有上中下即四天下人又上品有三谓诸天各有品秩又持理戒空假中三各有三品空三者下声闻中缘觉上通菩萨假三者下三藏菩萨中通出假菩萨上别菩萨中三者下别菩萨中圆菩萨上唯佛具净戒。
应言上上品乃至下下品乘
圆上上别上通下藏下下四品对二乘者通缘觉上上通声闻上藏缘觉下藏声闻下下。
无孤起事重颂事
二颂之中非全无事今克取二颂中所不颂者如伽陀第四义谓随事克分别是。
櫰
息羊反。
次颂意下释释
多一释字。
【玄】一切诸佛还本国时
大论三十三释目多伽云净饭王令五百释出家将至舍婆提城令身子度后将还本国等诸佛二字恐非。
攫
论音云古麦反谓以爪护持而取肉也。
[卯/贝]
莫候反易财也。
【玄】作赤目鱼施诸病者
大论云过去世时人民多病黄白痿熟菩萨尔时身为赤目鱼自以其身肉施诸病人以救其疾。
救于泫溺
大论云昔菩萨作一鸟身在林中住见有一人入于深水为水神所炫水神炫法着不可解鸟知解法至香山中取一药草着其炫上绳即烂坏人得脱去今玄文作泫是胡犬反论中作炫论音云应作罥古犬反取兽绳也论云烂坏知是绳。
本起因缘等
论云本起因缘经云经法云经大云经各十万偈。
及喻疑中辨
彼云若渐开出四如开拳为指唯指无拳合四为渐如合指为拳唯拳无指存渐则教唯有四没渐则教唯有七俱存必一边无体立八则体狭名宽。
微尘数品
品应作偈华严论序云经有三部上一部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一部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一部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尊者因游海藏观前二部非世所传乃诵后部归于五天。
若初诠法性恐增邪倒
本计自然若最初谈法性自天然而增其自然计。
二处菩萨
和融二处文也初云正诠思议之俗此俗与二乘合论次云若为三藏菩萨思议俗是离辨二文虽少异俱俗正真傍故特言之。
余例初句思之可知
净名疏释云三藏明粗细五阴此是苦非苦义衍门体达本无粗细之苦妄见故有体有即空不见苦相名无所起即是苦义三藏明生法二空此只是空非空义衍门体达即真如实相不须破折是真空义三藏明人无我只是无我非无我义衍门实相真空本来无有我与无我本来无二无二者即无性无性之性即真无我义也三藏所明以有还无名寂灭涅槃此是寂灭非寂灭义衍门明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即大涅槃即真寂灭义也本来无有生死亦无涅槃生灭真空不二之理即是真寂灭义。
何故结句皆归四枯言是无常等
此并疏中文意也彼答云若破真入中结真成枯中自成荣如涅槃明二鸟双游常无常俱真无常义不得离常。
渐如旃延
净名以通教五义诃旃延故云渐。
顿如空生
经云若须菩提不断痴爱亦不与俱不坏于身而随一相不灭痴爱起于明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乃可取食此是以圆诃故名顿。
二鸟双游
如下第十签注引。
一俗随三真转
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为真此俗随通真转又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共为真此俗随别真转又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即空不空为真此俗随圆真转。
真只有二
空真中真。
观心十二部经
或有人闻而未见今略节之于此彼云观心即空假中便是直说名修多罗重复观心即空假中便是祇夜观心即空发一切智即假发道种智即中发一心三智幻是和伽陀受记观心即空假中亦空观心即假空中亦假观心即中空假亦中名不重颂观心即空假中三无差别非前思后觉名无问自说观一念心必托缘生即空假中名因缘生住灭三相在一心中即空假中亦复如是名譬喻观心即空假中性德之理亦即空假中修德始末亦即空假中名本事观心即空假中地狱已上乃至诸佛即空假中名本生观心即空假中横周法界竖彻菩提名方广观心即空假中复是未曾有观心即空从缘生故众缘无生是故即空何故即假名之为空空但有字字是假设故空即是假假之与空不出法性法性即中即空故不当即假故不断即是中道如是研核名为论议。
能谓眷属
谓应作为。
愿为马载
过去劫中佛为国王太子在山修道时天帝释化为猕猴谓太子曰善哉若太子得佛之时吾乞为马载。
亦如大拿太子
佛昔为大拿太子好喜布施被父王摈出置檀特山中有一道人名阿周陀年五百岁太子礼之陀乃问曰欲何所求太子答曰求摩诃衍周陀曰太子若得无上道时我作第一神通弟子即目连也拿女猪反。
【玄】调达是宾伽罗
文在大乘论。
阿阇世是不动
普超经说阇世从文殊忏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叱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于上方得无生忍弥勒出时复来此界名不动菩萨。
萨遮尼干是大方便
萨遮尼干经云我佛国土有诸外道尼乾子等皆是如来力故为欲示现不可思议方便境界故诸外道皆是住不思议解脱门。
波旬
翻为恶者。
【玄】蹴
子六反。
【玄】普现菩萨
经中普现色身菩萨。
道品不同各开三脱
止观云三十七道品到无漏城城有三门藏三门者苦下无我空是空门灭下四行是无相门集道下八行苦下二行是无作门通三门者苦集如幻化即空门知空无空相即无相门空相虽无犹计观智既无能所谁作空观名无作门别三门者从假入空名空三昧知空非空出假化物无复空相名无相门进修中道不求中边名无作门圆三门者一空一切空不见四门分别之相非真非缘无谁所作。
亦如止观记兼引楞伽经
彼云若就观行明五逆者五法逆世故云五逆楞伽云杀无明父害贪爱母断睡眠怨坏阴和合断七识身若有作者现证实法。
业愿通应莫不观心
业生观者三观之业资显法身愿生观者心数即空假中与中道合神通观者三一难思应生观者谛智相冥一一即空假中是业等托事观。
对事立称观道不专
约法门观心者如方便父智度母正是约心但以所问父母妻子乃至车乘等事境既多观不专一若专一者于一事中专空假中。
横竖不及
迦叶领解只领二乘况十法界同成佛道余八法界都不涉言是横所不及又七方便从浅至深皆入实智余五方便都不在言是为竖所不及。
阿鼻想
有云何鼻旨梵音楚夏耳华言无间又无遮又无救。
黑绳
先以黑绳拼量支体后方斩锯又谓彼有情业感铁锁状如黑绳锯解又彼有情筋脉皆化作黑绳锯解。
众合
彼之有情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又彼有情将受苦时周匝有山一时合逼故名也。
八增皆十六
八捺落迦四面门外各有四所谓煻煨等四。
一煻煨
谓热灰也煻煨没膝有情入彼才下足时皮肉与血并皆焦烂举足之时又平复如故。
二屎粪
此狱屎粪满中有虫觜利如针穿骨食髓。
三锋刃
此狱仰布刀剑以为大道有情下足时皮肉碎断又有剑叶林风吹剑叶著于身骨肉零落有剑刺林林有铁刺彼诸有情逼上树时其刺向下逼下树时其刺向上其刺铦利才刺支体心肝分列诸铁觜虫奔争食之。
四烈河
此狱满中热咸水有情入中浮没蒸煮骨肉靡烂如大镬中满盛灰汁煮豆米等猛火下燃豆米在镬回转不停。
增
释四狱增也谓增满热咸水故煻煨增谓增满煻煨没膝故屎粪增谓增满屎粪泥故锋刃增谓刀剑林铁刺林剑叶林增故也。
哳咤
哳音哲咤陟加反又陟嫁反以寒甚口不能开但作哳咤声臛臛亦尔。
八圣种
前已笺。
若成就地狱
如有机在地狱中方可发者圣人亦令谤法堕地狱如胜意之缘。
及坏非想
非想有漏修无漏王三昧方坏耳。
前三具如正法念
不杀戒生四天处不杀不盗生三十三天处加不淫生𦦨摩天处。
得绳
准有部立以得得渐以后得得于前得故使往业能至未来身死得谢未来报起如一业成以一大得得于业法相续不断故名绳也。
【玄】饕餮
上他刀反贪财也下他结反贪食也。
三趣因
内具烦恼外加恶友又不随喜一善又无惭愧。
【玄】两片无漏夹熏
前已笺。
仍不明五圣
准玄文中云九次第定熏修有漏成无漏是那含业非不明也故云略。
如救头然
大经云如救头火然又佛本行集云已具大怖惧如救头上火。
【玄】兼除四思
欲界四品除乃家家义又云四恶趣四思又可云十使中贪嗔痴慢四。
十三昧
四洲六欲。
如前广释
智妙中节节释之如云十信信果头真如为求此理起十信心十住正习空等又云中道乃是果头能显初心学者仰信此理如藕丝悬须弥山等。
如前第二记
前引大论云般若出过无量无边故云无等又佛于一切众生中无等故般若无等。
境妙中明二谛意
文云寂场已来为法华弄引又灯明佛来大通佛来又本成佛来又本行时道而为众生作华台方便。
如为华台
如应作而。
自是一边即是其事
引法华论证故云即是彼论云莲华出水义不可尽离二乘浊泥水故入大众中坐如菩萨坐莲华上非坐草华也乃是菩萨闻一圆道证一圆果处华王界同舍那佛坐莲华台自华严已来并大通及本成已来皆为众生作华台方便乃至云若本初入华台者自是一边其未入者如上方便不息。
三辨依教
科语误只是第二结耳。
【玄】不入二乘人手
华严经语手也能执物喻信能受道彼经云菩萨手时时发愿云愿未来世得于信手。
七益者等
多一等。
为见像
见应作现。
义立七益之名为今经七益
下文约凡师弘经以论七益既非入位进发故是义立耳。
一一文义皆云差即无差
疏释种相体性中云诸种差别如来能知一切种只是一种差别即无差别无差别即差别相体性约十界十如若论差别即十界相若论无差别即佛界相差别无差别无差别差别等体性例尔。
【玄】知法非法
法者禅波罗蜜中云名心所法或五阴法知或无名即我等者初心修观知生空与佛等知法无涅槃等者知法空与佛等。
释签卷第八
肇公虽有本迹言
彼云以多宝之本垂释迦之迹。
三引本文
是我方便诸佛亦然药草喻品文也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方便品文也此二迹中文耳大师之意下文既拂迹已通得引用以显本意记主谓本误矣。
中间相望互为本迹
若论久远应如下文云本证已后方便化他开三显一发迹显本者还指最初为本中间示现发迹显本亦指最初为本今日发迹显本亦指最初为本未来发迹显本亦指最初为本今互为之言或指体用耳。
既于法华唱灭
日月净明德佛说法华经毕告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汝可安施床座我于今夜涅槃。
【玄】同居方便二土
以教对土通教方便也同居方便通人同见佛入灭。
本因四义
本文智行位三义耳。
先受宝海记宝海次授弥陀记
经中有王名无诤念有一千人眷属宝海佛俱为授记佛告无诤念王西方去此百千亿国有世界名安乐汝于是国作佛名无量寿(云云)经说宝海有三亿弟子皆初发心宝藏悉记今云宝海次受弥陀记是多写却宝海二字也又宝藏授观音记言善男子汝于一切众中生大悲心今当号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今签云字汝为观世音者恐误观世音乃因名耳。
綩綖
綩绣裳也綖席也正作莚。
天衣不同
释论云四天王衣重二两忉利一两夜摩十八铢兜率十二铢化乐六铢他化自在三铢欲界天衣从树边生形如薄冰皆有光明。
【玄】无十方佛
释论云若佛于声闻法中言有十方无量佛众生当言佛易可遇不勤求脱不值此佛当遇彼佛如是懈怠不勤求度若闻唯有一佛甚可难遇便勤行精进小乘无他佛是此义也。
䴰
与力反亦麦也。
特牛
牡牛也牡莫厚反雄曰牡雌曰牝。
【玄】此中大有义
大经云凡夫如乳须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酥阿那含如熟酥阿罗汉支佛如醍醐此三藏五味也又云须陀洹斯陀含如真乳阿那含如酪阿罗汉如生酥支佛十地菩萨如熟酥佛如醍醐此通五味也又云众生如牛新生血乳未别声闻缘觉如酪菩萨之人如生熟酥诸佛如醍醐此别五味也。
别佛起道场说次第五味
信住行向地对五味。
已今本迹犹是一往
具足应须辨事理乃至权实四句其义方足应云理本事迹理迹事本俱本俱迹其余例尔。
已迹今本如前分别
中间被拂。
已实今权
最初为已实迹门为今权。
俱权俱实
本成已后为远权迹门已前为近权名俱权最初为已实本门为今实名俱实。
事理四句
已理今事已事今理俱事俱理最初为已理迹门为今事中间为已事本门为今理本成后为远事迹门前为近事最初为已理本门为今理体用等例说。
例知有三
一寂光之后有所证者二所证浅深三被拂。
经中释迦
大悲经凡四译一智通二僧迦达磨三金刚智四不空四经中不见释迦于证法明如来所学习道法或在他经。
【玄】故约此指彼
今因法指智行位三妙迹因法指迹佛行因本果法指久证三轨迹果法指四佛近所证法及二十四心。
【玄】或可将本人示迹人
生四弟子而示迹佛则有异前文以佛显佛。
【玄】或将迹法显本法
本弟子所证证迹佛之证。
四恒离车
离车梵音也此翻边主其国多义让五百长者迭为王。
乃至视毒能杀人者
经云诸佛世界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及阎浮提一切大众亦悉来集唯除迦叶阿难二众阿阇世王及其眷属乃至毒蛇视能杀人蛣𧏙蝮蝎蝮方六反亦蛇也虿丑迈反毒虫也螫施只反虫行毒也蝗子毒虫名尔雅云蝝蝮蜪注云蝗子未有翅。
十六恶律仪
一为利养羔羊肥已转卖二为利屠杀三养猪䐗肥已转卖四为利买已屠杀五养牛犊肥已转卖六为利买已屠杀七养鸡令肥肥已转卖八为利买已屠杀九钩鱼十猎师十一劫夺十二魁脍十三网捕飞鸟十四两舌十五狱卒十六咒龙。
周那
玄云纯陀梵音楚夏耳纯陀此翻妙义。
白长者
经中是白佛耳非白长者以次佛答勿作是言知是文误。
于其舍涅槃
舍下脱一食字今捡文证之第三云阿难白佛周那设供无有福利何以故如来最后于其舍食便取涅槃佛告阿难勿作是言周那为获大利乃至生天等若涅槃经本双林示灭章安云若见佛自行乞食到纯陀舍食檀茸羹中夜入灭舆向双林此是小机所见也。
作寄金譬但寄年少不寄老人
经云诸比丘白佛譬如老人年百二十岁余命无几有一富人缘事欲行以百斤金寄是老人而作是言以是宝物而用寄汝我他日还还时归我是老人命终所寄之物悉皆散失(云云)乃至云世尊若以法宝付属阿难等者不得久住盖诸声闻悉皆无常故如彼老人应以佛法付属诸菩萨得久住故如彼壮人受他寄物百金者章安云喻百句解脱。
广明护法
如云护持正法者不受五戒及诸律仪带持刀剑弓箭护持清净持戒比丘。
【玄】彼经虽一两处说
佛答迦叶云我初坐道场亦有菩萨来问此义乃是元初圆满始坐非方便道场也又云久于无量劫来成佛此亦如法华成佛久远。
【玄】今经正明发迹乃至云虽一两处少说
寿量品云常住不灭又云世间相常住。
【玄】所破之粗例更是妙
迹中十妙既粗以此之粗破三教境智行等之十粗此三教粗例更妙不答中以智例惑所破四住粗既是妙能破惑智岂不妙耶。
亦得是法
法既已定事理之法不应云在本则事理俱理在迹则事理俱事又在本则教行俱教在迹则教行俱行须事理教行一一各别盖约定偏定圆定事定理定教定行等若约论权实者在迹则事理俱权乃至在本教行俱实在迹则教行俱权。
本地五重为本
昔经已说事理乃至权实皆是迹今经所说久远事理乃至权实皆是本也。
初依境开已是约理
如开十二因缘境中云岂有思议之粗异不思议妙只体思议即不思议乃至无谛境后结云诸谛境可说为粗不可说为妙不可说亦不可说是妙亦妙也。
虽开身事
相身者如云或说己身或说他身开事者如云或示己事或示他事。
须甄于果
例位上下则知浅深。
余未破无明
生身菩萨有至一生得三菩提者其余眷属随惑判释位次浅深。
【玄】损生增道
性云云者例生身菩萨五益四益可知。
无生忍化
化应作位。
从发心处即是六根
经云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菩提心。
以待后佛
指弥勒也分身诸佛各带一侍者见是地涌菩萨皆不识一人又从何来是诸佛各告曰有弥勒菩萨次后作佛已问此事佛将答之。
如下疏
即指玄文。
颖首造数
周礼保民教国子六艺一五礼二六乐三五射四五驭五六书六九数言九数者一方田二粟米三差分四少广五商功六均输七方程八羸不足九旁要但要略知数耳。
皋陶
下音遥。
略破列
多列。
从缘通摄
缘谓缘助福缘资智。
但是戒圣行初
谓不缺不破不穿不杂但制身口未修定慧。
亦在戒圣行中
不缺等四渐至定共。
亦是戒圣行前之理体
大经云菩萨闻大涅槃闻已生信信戒定慧性中元具等。
如第三境妙中已略解竟
玄第二末七种二谛开粗显妙中引法华论云莲华出水义今但引文者义已前解。
喻有八种谓顺喻
顺喻者经云如天降雨沟渎皆满以至小坑大坑乃至小河大河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满以至三昧满涅槃满。
逆喻
大海有本所谓大河大河有本所谓小河乃至大坑小坑沟渎以雨为本涅槃有本所谓解脱解脱有本所谓诃责诃责有本所谓持戒持戒有本所谓法雨。
现喻
众生心性犹如猕猴取一舍一众生取着六尘无暂住时。
非喻
如我昔告匿王有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无逃避处四山者即是众生生老病死。
先喻
譬如有人贪着妙华采取之时为水所漂众生亦尔贪着五欲为生老病死之所漂溺。
后喻
如法句经说莫轻少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先后喻
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
遍喻
经中以三十三天上波利质多树为喻如今取莲华喻。
体宗用三料简之相
文云体若是二体即非体体若不二体即非宗宗若不二宗即非宗宗若是二宗即非体乃至云宗非显体之宗。
【玄】亦用譬譬之
从圆因缘施三因缘废三因缘立一因缘开三因缘显一因缘亦以此譬譬之乃至智行利益例皆譬之。
三种示现修平脊
喻云师子修脊合喻云三示现修脊修者长也记主增种平两字三示现论无文。
疱
疋效反。
[口*(隹/乃)]
经中作㭰子累反口也。
如前释法中
前总解十如毕次别为四番释之一四趣二人天三二乘四菩萨佛。
【玄】大经言是味真正停留在山
如来性品云譬如雪山有一味药名曰药味其味极甜在深丛下人无能见有人闻香即知其地当有是药过去世中有转轮王造作木筒以接其药其味真正王既没已其后是药或酸或咸或苦或淡等是药停留在山凡人薄福加工掘凿而不能得复有圣人出现于世以福因缘即得是药善男子如来秘藏其味亦尔为诸烦恼丛林所覆无明众生不能得见一味者譬如佛性以烦恼故出种种味所谓地狱畜生饿鬼天人男女非男非女。
𣫘
应作㲉口木反又分管反卵壳也。
【玄】道灭可知
石莲内华譬界内道华须譬界内灭石莲内华台譬界外道莲譬界外灭更详之。
【玄】茎即慈悲等
菩萨欲拔苦集而起大悲欲与道灭而起大慈五行以慈悲为首故如茎也亦可别譬戒圣行业即智慧者诸行须慧亦可别譬慧圣行须即三昧者行须定成别譬定圣行开敷即解脱者如圣行证三地梵行证两地乃至极果。
【玄】倚荷
倚应作猗伎谓立也。
棠
应作塘谓触也。
【玄】噞喁
上验下颙鱼口向上而动也。
【玄】华田
田应作填谓填满也。
道时众生等
三十一云云何无量义说无量名如佛名如来亦名阿罗诃亦名三藐三佛陀亦名船师亦名导师亦名正觉复有一义说无量名所谓五阴亦名颠倒亦名四念处亦名四食亦名四识住(疏云除色已余四阴即四识住)亦名为有亦名为无亦名为道(谓能通也)亦名为时(因于实法有假名时)亦名众生亦名为世亦名第一义亦名三修谓身戒心慧签脱戒字亦名因果亦名烦恼亦名解脱亦名十二因缘亦名声闻乃至人天过去现在未来。
【玄】出生例此
教出生行出生义出生结成三慧。
【玄】佥然
音签尚书云佥曰于鲧哉注佥皆也。
译经有五失
一者胡言尽倒而使从泰是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赞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欢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文烦而今裁斥是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向其说文无以异或一千或五百刈而不存是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是五失本也若大宋译场中明五失者二正倒失二文质失三取舍失四删前单后失谓译家不善经意佛作广说以厌繁故而删其前单其后使文不相贯五广略失此与安师说失同。
三不易
智迳三达之心覆面所陈圣必因时时俗有异而删雅古以达今时是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凡叵阶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使合百王之下末俗是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大迦叶令五百罗汉迭察迭书令离千年而以近意裁彼结集之文罗汉兢兢若此末代之凡夫平平若是岂将不知法者猛乎是三不易也若宋译场中明三易者一凡圣有异一不易也时代不同二不易也愚智悬隔三不易。
嚼食与人
什公云天竺国甚重文藻但改梵为秦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食与人非徒失味乃令人呕哕哕乙劣反逆气也。
今古共以法为经
以字以脱一法字以玄云旧用三种签牒玄云虽别立三若尔须云以三法为经或是文略。
【玄】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疏云若知圣法事中于食等者事法亦等化他慈悲平等不应舍贫从富以食不等故慈悲观行皆悉不等。
【玄】左回诠恶右回诠善
如六书转注左转为考右转为老是也左逆右顺如律说左绕麦藉为神所诃夫左右者若自南自西自北自东者名左如考字也自南自东自北自西名右如老字也以考老为左右亦可识逆顺。
如梵书十一点加于本音成十二字
特就译场中请问彼云天竺字源有十七字及三十四字如此方制字六书中有转注会意之类也梵字始从一字增添点划至十一字并本初一字共成十二字亦可直将梵字并书字有十一划成本字并加本字成十二字。
如此劝学
以一墨字遍摄诸法使学者晓悟此是大师劝喻意也劝或是勤字。
与夫
夫语辞也或恐只是人字耳。
三藏至血鯹气
三藏即菩提流支也春秋书记周时二百余年事其间杀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兵戈日寻并非义战书有血鯹以此。
无窄隘
经云又解脱者无有迮隘譬陕路不受二人并行解脱不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空色相即名并行。
非住果德
制御众生亦应用权。
并是具度
具如幰盖是发菩提心与无作四谛相应丹枕中车内枕是安心车外枕是识通塞皆与般若相应。
乃至广破
且如理六度中圆般若波罗蜜是显理之要去果最近三十七道品通乎四教若前之三教去果弥远况圆道品与圆度是同何得强分而为远近耶。
【玄】十二门论
论是龙树菩萨造谓因缘门观有果无果门观缘门观相门观有相无相门观一异门观有无门观性门观因果门观作门观三时门观生门。
诸佛大人所乘
论云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又能灭众生大苦与大利事故名为大又观音得大势至文殊弥勒菩萨等大士所乘故名为大次私斥中大人佛不行故名乘岂应以不行证因果乘者论中不释古人意云观音菩萨等未至极果须行大行佛已至果不须更一切法不是事不是证不是体名为证体也亦名证体。
【玄】是轩
轩应胪。
次唯识
应作释。
广说四种略说一种
二十二云三印者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行者知三界皆是有为生灭作法先有今无今有后无念念生灭相续相似生故可得知见如流水灯焰相似相续故人以为一众生于无常法中常颠倒故谓去者是常住是名一切作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诸法内无主无作者无知无见无生者无造业者一切法皆属因缘属因缘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相不可得是名无我印问何故但作无常一切法无我答不作法无因无缘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故不名为无常复次不作法中不生着心颠倒以是故不说是无常可说言无我有人说神是常遍知相以是故说一切法中无我寂灭者是涅槃三毒火灭故名寂灭印问寂灭印中何以但一法不说多答初印中说五阴二印中说一切法皆无我第三印中说二印果是名寂灭印一切作法无常则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说无我破内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灭涅槃行者观作法无常便生厌世苦既知厌苦存着观主谓能是观以是故有第二法印知一切法无我于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中内外分别推求观主不可得是一切法无我作如是知已不作戏论无所依止但归于灭以是故说寂灭涅槃印问摩诃衍中说诸法不灭一相所谓无相此中云何说一切有为作法无常名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违答观无常是观空因缘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过去色灭坏不可见故无色相未来色不生无作无用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亦不住不可见不可分别知故无色相无色相即是空空即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问过去未来色不可见故无色相现在色住时可见云何言无色相答现在色亦无住时若法后见坏相当知初生时坏相常相随逐以微细故不识(云云)问佛说声闻法有四种实摩诃衍中有一实今何以说三实答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有四种略说则一种无常即苦谛集谛道谛说无我则一切法说寂灭涅槃即是尽谛既云广说四种故今缘出。
公侯伯子男
五侯古之治民主也秦始皇废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立大守治之知州始也。
【玄】詃
音罥诱也。
各可所尊
大自在天略罗仙等。
宗计
谓从毗纽天生从世性生等。
齐桓公正而不谲
谲古穴反诈也句出论语正者按左传僖王四年春齐侯侵蔡蔡溃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于海西至于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寡酒人是徴昭王南征不复寡人是问是正而不谲之事也杜预云包束也茅青茅也束而灌之以酒昭王成王之孙南巡守涉汉船坏而溺周人讳而不赴诸侯不知其故故问之(云云)齐桓公周僖王时五霸之长管仲相齐。
周公制礼
文王之子名旦周礼仪礼皆其制也若礼记者孔子弟子各有增益洎汉文帝时戴德戴胜等述王制。
五经
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七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秦焚书乐经亡矣。
九经
易诗书又春秋开三传谓公羊谷梁左氏又礼开为三谓周礼仪礼礼记。
三坟
坟大也三谓伏牺神农皇帝之书以谈大道。
五帝之书
尧舜谈仁义之道。
六韬
周书名六谓文武虎豹龙犬或语秘谶。
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或夏殷周之三。
天文
日月星辰以成文。
地理
山川原隰以条理。
系
易中有上系下系辞系者以下续上之义也。
象
序中已解。
彖
彖断也六十四卦皆有彖辞谓断卦中之吉凶易略例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也约以存博简以济众其唯彖乎义可见矣。
社谓后土
礼记曰共工氏之子后土为社郑康成注云共工氏之子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之以为社。
稷谓后稷
厉山氏之子孙柱及周弃为稷郑注云厉山氏其子孙柱能植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祭为稷神。
獭二月祭
礼记月令曰獭取鱼以祭天故二月中气獭祭天以鱼。
豺八月祭
豺祭兽谓捕兽以祭天也本是九月耳豺獭皆所以祭者见天子以谨宗庙也。
去奢去泰
老子道德经曰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河上公注曰甚谓贪淫声色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此三者处中和无为则天下自化。
三面之罗
史记云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至德矣及禽兽。
张陵为大蟒所吞乃至云得仙者
高道传云天师道陵了辅汉汉留侯六代孙建武十年正月生于吴天目山桓帝永寿二年九月太山迎于云台峰白日上升今签云大吞蟒者蜀记云张陵后汉顺帝时人客学于蜀乃入鹄鸣山中山在益州晋原县西自称天师侮慢人鬼即身受报嘉平末年为蟒所噏子衡奔出寻无所得畏负清议之讥诫乃假设权方以表灵化之迹生縻鹄足置石崖顶谋事辨毕克期发之至建安元年遣使告曰正月七日天师升玄都东民山獠蚁集关外灵台治民等稽首再拜言伏闻圣驾玄都臣等长辞阴接尸尘方享九幽方夜衡入久之乃出而诡称云五旋驾辰华尔各还所治净心持行存师念道衡密抽游罥鹄直衡虚空民獠愚戆佥言登仙陵造道书以惑百姓从陵受道者出米五斗世号之为米贼其欺罔天地罪人矣何升天之有乎此与玄光法师辨惑论其说同鹄胡沃反鹤之类仙人所乘鸟也今信州龙虎山授箓者亦张天师乃是其远族耳。
嵇康为钟会所谮
晋书云嵇康字叔夜有奇才美词气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康家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下以自赡给颖川钟会贵公子也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之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因此憾之遂言之于文帝曰嵇康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眤听遂害之康将刑东市大学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
若次下
次应作此。
【玄】无为无欲
老子曰道常无为又曰上德无为言无欲者又曰常无欲以观其妙谓要妙也。
息诸夸企
夸应作跨企应作跂老子曰跂者不立跨者不进王注云物尚进则安安故曰跂者不立谓不可久立矣跨者不行注云自以为贵而跨于人众共蔽之使不得行御曰跂者举踵而望也跨以跨夹物也以喻自谓见求明明终不得何异夫跂求久立跨求行履乎。
绝圣弃智
河上公注云绝圣制作反初守元五帝画象仓颉作书不如三皇结绳无文御注云绝圣言教之迹则化无为弃凡夫智诈之用则人淳朴淳朴则巧伪不作无为则矜徇不行。
虚无其道
老子曰见素抱朴谓抱素守真不尚文饰。
大雇其宝
论云毗耶离梵志名曰论力诸利昌等大雇其宝物令与佛论取其雇已即于其夜撰五百难明旦与诸利昌至佛所等今签云明难写倒也本难字在明字上。
而若自爱着
论中若字作各。
玄签备捡卷第三
卍续藏第 28 册 No. 0588 法华经玄签备捡
玄签备捡卷第四
丹丘沙门 有严 注
如意摩尼
摩尼或云只是如意珠记主云若据法华经中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此似有异今玄云颇梨签云摩尼学者详之。
估客金匠准此说之
与而言之曰得夺而言之则无。
恐体滥故
三轨成乘即离体一体一则滥克取真性。
若据显体亦秪应是法身德
取性三合为法身是所显体。
意亦如前
如前文云为此义故简出正体。
【玄】叫唤求食
火宅喻品偈云又诸饿鬼裸形黑瘦发大恶声叫呼求食疏释云外人宣说有我望得道果故云叫唤求食。
亦是横计四门差别
彼云或约有门明三谛如盲闻贝或约空门明三谛如盲闻粖或约空有门明三谛如盲闻雪或约双非明三谛如盲闻鹤辅行释云贝声虽空贝体是实喻有门米粖柔软可喻空门雪有非有可喻双亦鹤飞在空而不住空可喻双非四譬本譬外道执邪常乐终不见佛道真常乐净乳之真色。
一指二指
大经如来性品云云何佛性难见难入佛言如百盲人为治眼故诣良医所即以金錍决其眼瘼以一指示之问言见不答言不见复以二指三指示之问言见不答言少见章安释云即以三谛为三指初指喻真谛不见中性二指喻真俗二谛亦不见性三指喻一谛即三谛故云少见即十住也。
初句但闻
多但闻字。
如名异
义异耳。
历职备位如用异
似多写此七字况用异文了。
张仪
签文少误今取史记正之张仪列传云(签作世家)仪尝从楚相饮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仪掠鞭数百不服醳于是谒见苏秦困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遂入秦苏秦已而言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向者召辱之以激其志耳(余阴奉车马文与签文同)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璧而笞我善守汝国史记惠王签作慧又背秦签作背踪。
范蠡
史记勾践世家云勾践霸越范蠡称上将军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者为此也今既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珠玉与其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俸邑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其无何致产千万齐人闻其贤等又自谓陶朱公复要约父子耕畜废居候时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巨万言居无何者谓无几也言其非久耳。
【玄】熊渠
熊应作雄。
【玄】学数则舍大
毗昙数论学此者则舍成实以诚实分通大故或舍衍门之大善地论则弹斥中论。
【玄】世性
谓世间众生由冥初面有即世间本性僧佉外道计之。
【玄】微尘
邪计此身从微尘生四大五阴身。
次释中二列章
二下应云初列章。
【玄】如喜见城
须弥山顶帝释有城名为喜见文在大论。
【玄】在第五不可说藏中
犊子者附佛法外道因读舍利弗毗昙自制别义言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云何外道计色是我离色有我色中有我我中有色犊子道人又自作义云不生不灭如幻如化龙树斥云是邪人法。
【玄】观空即氎
如论云如坐禅人观放端氎作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等想或复都空是故端氎但有名字从一极微色香味触以为实相假名毛分毛分者毛中小分名为毛分故极微等皆名毛分毛合聚故故名为毳论释甚广。
【玄】毗纽天生
俱舍云第三禅顶天也大论云遍净天者四臂捉贝持轮骑金翅鸟劫初一人生海水上脐中生莲华梵王生于莲华下作是念言何故空无众生作是念时他方有八天子化生八天是众生父母毗纽天是梵王父母外道计梵天生四人口生婆罗门臂生刹利胁生毗舍足生首陀。
从缘故有无生故无
大经云不可定言乳中有酪乳中无酪若言定有者云何而得体味有异若言定无者何不生兔角(云云)是乳灭已因缘成酪何等因缘若酢若暖是故得名从因缘有(云云)明与无明亦如是若与烦恼者名为无明若与一切善法俱者名之为明。
细对佛性由缘修显
乳中有酪者有门乳中无酪者空门亦非对二门。
【玄】见他得乐
七周行慈想他得下中上乐。
破见观之如中论下两品所明
有中论二十七品广谈中理如偈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等至第二十六十二因缘品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三行者身口意也第二十七破邪见品破五阴假名六十二见等。
【玄】若得前意
前云数存邻虚论破邻虚邻虚有无未免二见。
【玄】六群
多论云二人善解算数阴阳说法论议而多欲难途䟦罗是也又二人深通射道善解毗昙而多痴迦留陀夷阐陀是也又二人善音乐戏笑说法论议而多瞋马师满宿是也。
不违佛所制
六群比丘作制戒缘起佛制二已是六群更不再犯故云圣人不重犯。
【玄】若下二行
苦无常行是无作门。
【玄】缘中不自在当教胜处
八背舍中内有色相外观色又内无色相外观色而于缘未自在若修八胜处内有色相外观色少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虽然转变自在而未广普是故更观青黄赤白皆一切处。
【玄】或总一
以身总受。
总二
以身总受心。
功德黑闇
功德天女黑闇女姊妹不相舍大经喻生必有死。
常乐观察诸对治门
维摩诘此翻净无垢称居士以三德立号所谓苦乐常无常净不净我无我实不实归依非归依众生非众生恒非恒安非安为无为断不断涅槃非涅槃增长非增长增上非增上章安释云味俗为苦沉真为乐沉真为苦分别为乐常我净等亦复如是又沉真为苦大涅槃为乐沉真为乐大涅槃为苦乃至增上非增上亦复如是问恒与常何异答不从因缘为常始终不异为恒此等皆是二边之病互为药病名之为门。
即不即即
多下一即。
【玄】尼犍性实
计罪福苦乐尽由前世要必当偿今虽行道亦不能断。
【玄】周璞郑璞
郑重玉璞若有得者与其厚赐周人闻之规期其厚赐周人风俗名死鼠为玉璞乃将诣郑郑人笑之曰此死鼠耳。
【玄】偷安庄老
彼云恶魔比丘退戒还俗以佛法义偷安邪典压八万十二之高就五千二篇之下。
泾浊渭清
本泾清渭浊。
【玄】别门就圆智
先明次第智此说地前后明圆智此说向后或先明圆智此说向后次明次第智此说地前。
【玄】圆门证别智
或先明圆智此说信后后明次第智此说住前或先明次第智此说住前后明圆智此说住后圆次第智义不同别。
别门说果不纵
或先明果纵此说地前后明果不纵此说向后或先明果不纵此说向后后明果纵此说地前。
【玄】圆门说果纵
或先明果不纵此说信后后明果纵此说住前或先明果纵此说住前后明果不纵此说信后然圆德因果俱从性起并非纵横今为分别类别纵横耳。
【玄】涅槃即生死显四枯
本是显四荣言四枯者指生死体全是涅槃故言枯耳或写误。
皆有门前序中门相
九段之文皆有三义言门前者指正说之前也皆先别次圆若正说中如融不融门先寄破会明圆融不融次约经明融不融即不即亦先别次圆是也序中门前正说之相者即遍不遍并约经文判前后下去皆尔。
止观记具注解
今引彼文注之使讲习免捡。
譬如长者(佛也)多有诸牛(教也)色虽种种(随机)同共一群(理一)付放牧人(弘教)令逐水草(被机)唯为醍醐(常住)不求乳酪(人天二乘)时放牧人𤛓已自食(弘教者自益)长者命终(佛灭)所有诸牛悉为群贼之所抄掠(盗佛教法)贼得牛已无有妇女(无慈)𤛓已自食(利养)群贼相谓长者畜牛唯为醍醐不求乳酪设何方便而得之耶(钦慕)我等无器(非根)虽复得乳无安置处(设复持戒非常住本)复共相谓唯有皮囊可以盛之(人天阴果)虽有盛处不知钻摇浆犹难得况复酪酥(无定慧方便名不知钻摇似道尚无况复真常)尔时群贼为醍醐故加之以水(起见)以水多故一切皆失(起见堕恶失人天果)
已上并辅行注文也南山律师云古者讲华严经唯一卷疏于后法师作三卷疏今时讲者十地一品出十卷疏各逞功能竞显华词文字浩博寄心无所今时愚人竞求于名不求于法法尚不可着何况著文字故大集经云经文是一讲者异说各恃己见坏乱正法天神瞋故三灾俱起以是因缘佛法淡薄如一斛水解一升酪看似酪色食则无味谛思讲论人情测佛佛智境界岂人能测已上并南山律师垂训也且大经大集诫人穿凿太甚愿熟读之。
皆须先明横竖次明不二
如修德境中云心起必托缘为心具为缘具为共具为离具当知四句求心不可得三千亦不可得此四横句也又云既横得应一念灭生三千耶亦灭亦不灭非灭非不灭生三千俱不可得此竖也非纵非横亦不可得此不二也又辅行云不思议境穷实相底名竖包十法界名横发心上求名竖下化名横又上求下化名竖依境发誓名横安心实理名竖六十四番名横乃至无著入位名竖离似三法名横又总论一一十自相望名横一一至极名竖一一实相非横非竖一切横竖俱破即不二也。
至后二品方可入理
二品如前注十二因缘品破邪见品。
先叙昔门
三周七喻皆先叙昔如譬喻品以三车叙昔大车次开信解品以穷子叙昔付财次开药草喻品以三草二木叙昔一地生一雨润次开余品例之。
【玄】桷
音角谓椽也说文云秦谓之椽周谓榱齐鲁谓之桷。
综
子宋反持丝之交也或可作总作孔反谓聚东也。
次二句句
多一句字。
次开章解初释
应云开章解释初简字体中。
三修
三修有三谓邪劣胜劣者世间颠倒见相续谓常适意可悦谓乐转动运为谓我愚痴所覆唐无毫益劣者依半字教破于邪执无常破常无乐破乐无我破我三界皆无常诸有悉非乐一切空无我胜者依佛胜教破于劣修谓常乐我法身常恒无有变易游诸觉藏欢娱受乐具八自在无能遏绝如是修者入秘密藏名胜三修。
指向不异惑染
八识真同一。
不与染俱
九识。
【玄】通判三入
入应作人。
后昙无竭为说即法身也
论问云昙无竭菩萨为生身为法身有人云是法身若生身者云何能令十方佛赞复令萨陀波仑得六万三昧今言已断无明必出分段等。
妙觉对住前为二句
住前贤贤妙觉圣圣。
四教之文本分四句
四教义中虽各具四核名定实只是四耳今更引彼文示之使此文易见彼云三藏者教说无常即是三乘同禀入道即是通别为菩萨说弘誓六度即是别说一切种智令入佛果即是圆通教者说戒定慧岂非三藏教道种智岂非别教说一切种智岂非圆教别教者亦说戒定慧亦说无生理亦说中道一切种智也圆教者亦说戒定慧亦有真空之理亦有历别阶级法门也是则四教四名虽复互通研其理实当教立名不可混滥。
恐文误故故间书之
或消云若作渐圆圆渐者中间二圆恐人作圆圆读之故一渐以间二圆或消云恐玄误故签为间之作渐圆圆渐更详。
黄绢幼妇外孙赍臼
乃绝妙好辞四字耳签文少误后汉书列女传云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溯涛迎婆娑神溺水死不得尸娥年十四乃㳂江啼哭昼夜不绝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注云娥投衣于水祝曰父尸所在衣当沉衣乃随流至一处而沉娥遂与衣俱没会稽典录云上虞长度尚弟子邯郸淳字子礼时甫弱冠而有异才度先使魏朗作曹娥碑文成未出会朗见尚与之饮宴而子礼方至尚问朗碑文成未朗辞不才因使子礼为之操笔而成无所点定朗嗟叹不及自毁其草即后汉桓帝时也传中作第签云有息本桓帝今云顺帝读签不妨知之耳。
值佛多少
四依品云若有众生于一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于恶世中不谤是经而不能为人分别演说二恒正解信乐亦不能演说三恒受持书写虽为他说不解深义四恒广说十六分中解一分义。
后跳即未来益相
疏释云师子奋迅者或云将前之状此表未来益相。
【玄】今题来证义
题应作提。
前来开合之义
如迹门开因合果本门开果合因。
文误之图
X28p0499_01.gif
如前明体即指十妙之中中道实性
前文云正显体者即一实相印也七二谛中取中道为体次云智妙中简乃至十妙一一简出正体。
释签卷第十
【玄】袖衿
衿衣领耳应作襟谓心襟也。
阡陌
路也东西曰阡南北曰陌。
聿
循也谓循述。
普贤三若
若应作昧。
第五会二品
二应作三。
三十七品
经有四十八品数今则有三十九品盖旧译。
不明行位之意
住中圆融是圆住行后历别是圆接别。
如观众生品即是叹大
经云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也譬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面像如热时𦦨如呼声响乃至云菩萨观众生为若此也疏今通云云譬即通圆二教之意。
称叹文殊及净名等即是褒圆
经云文殊白佛言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此乃圆褒净名也洎至文殊入室已维摩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文殊言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此乃圆褒文殊也疏释若以来相而来则非善来今文殊以不来相而来故叹言善来何者若诸凡夫皆有爱见此取相而来若诸声闻破假入真而来此乃曲径取偏真相而来三藏菩萨伏结而来取相未断通教菩萨从体假见真入见地乃至入菩萨位而来此二谛相而来若别教初心历别三谛入初地而来此依三谛相而来此等皆非不来相而来若圆教知四不可说即不见相而能观中道无缘大慈化法界众生同来寂光是为不来相而来也问来与见何殊答来是三智见是五眼一心三智将果望因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妙觉大海故言不来相而来五眼转明至果位时圆见法界故云不见相而见。
用三教如诃目连是叹大
前云是三教斥藏今云叹大经云目连为居士说法维摩诃云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此乃用通教诃也又云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挂碍此乃用别教诃也又云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此乃用圆教诃也。
如诃身子是褒圆
前云斥藏今云褒圆前已注。
慈悲愿行如问疾品
文殊问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维摩答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乃至云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当作医王疗治众疾等。
佛道品
文殊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答言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于地狱无诸罪垢至于畜生无有无明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示行贪欲离诸染着示行瞋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乃至云示入于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疏云十二因缘有三种道谓烦恼业苦一切非道不出此三何者十界摄一切道九皆非道唯佛法界名为佛道六道是有为十二因缘三乘是无为十二因缘不能体达是解脱皆非佛道若知一念十二因缘具十界三道之理即三如来种三种佛性是不思议智理即是非道通达佛道又云观此五逆因缘所生之心即空假中是无垢三昧五逆之因即是烦恼道业道之非道三途之果是苦道之非道最恶因果尚通达佛道其余理然而无恼恚者即是通达本无逆恶而行逆者即是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教无数人得出地狱乃至通达畜生无有无明等过即是不退三昧等。
事理殊绝如不思议品
疏云不思议有二一明三德不思议二明本迹依土不思议初有三种一真性二实慧三方便经云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能以须弥内芥子中有解脱者即是真性住此者即是实慧能以须弥内芥子中即是方便三德解脱即理绝也本迹依土不思议者经云维摩诘以神通力往东方度三十六恒沙国土须弥灯王佛所借三万二千师子之座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并入室中无所妨碍乃至断取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等疏云前品空室表土但明寂光毕竟空寂此但是法身本上不可思议未明迹居不思议相今用神力致座明迹居净秽土现不思议事须弥大海地水火风集在一国示一切人如是等事于依报中现不思议莫测之相。
香积品是事殊绝
经中维摩诘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四十二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时维摩诘化作菩萨往香积取饭彼国有九百万菩萨至维摩诘舍时维摩诘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是诸菩萨皆坐其上。
入不二法门是理外绝
经中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讫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我等各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云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疏云三十二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此约情悟以释也净名杜口是真入不二法门者此就理释也若就照中名不二者即是照而双寂亦名为入双照二谛名之为二即是寂而双照亦名为出是则二而不二入之与出皆就悟论法者所照二不二之法也门者还是照二不二法通达无滞名之为门。
又于经初已开常宗
经初指纯陀品疏云经明佛性是其正宗初若不开后何所蹑良以初请一体之佛作主亲师一体之亲施其常命色力一体之主施其常安一体之师施其常辩令其身内一体三宝佛性显自他内外等无差别上根利智已同纯陀为未解者至哀叹中开秘密藏安置诸子悉入其中长寿金刚次第相摄迦叶师子等广显佛性若初开宗不明佛性者为开何义何义为宗。
十仙
阇提首陀仙尼迦叶须䟦陀罗等。
十功德
文对十地。
法身地
前文又云法身本意若望十方无时不然今准此方未施化前乃久远未结缘者并名法身地。
文殊承旨
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言彼上人者难为酬对乃至云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广论因疾调伏慰喻
疏云以三教慰喻即为信行人用三观调伏为法行人文殊问维摩诘慰喻调伏意在请出三教三观若将成上室外经者即用通教慰喻从假入空观调伏成上国王长者说法弹诃若别教慰喻从空入假观调伏成上诃十弟子若圆教慰喻从空假一心三观调伏成上弹诃菩萨若将成下文者通教空观为观众生品作本若别教假观为佛道品作本圆教中观为入不二门香积二品作本不取三藏者此摩诃行义也未入室明四教者为折伏弹诃凡夫着乐故然经中慰喻在前弹诃在后经中文殊问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疏云此用通教慰喻又经云以己之疾愍于彼疾疏云是用别教慰喻又经云当作医王疗治众病疏云是用圆教慰喻也调伏者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居士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谁受病者一切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空疏云是用空观调伏又经云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疏云是用假观调伏也又经云彼有疾菩萨应作是念如我此疾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疏云是用中观调伏也疏文甚广。
法界融通
今取清凉法师文注之彼云法界者统唯一真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事理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是故理即事故圆融不碍行布事即理故行布不碍圆融一一尘刹一切刹一一尘身一切身广狭胜劣难思议净秽方所无穷尽此并华严法界之大略耳。
普贤遍入
善财童子观普贤菩萨身相支节一一毛孔皆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海一一刹海皆有诸佛出兴于世大菩萨众所共围绕又复见彼一切刹海种种建立种种形状种种庄严等又云普贤菩萨于一一世界海中出一切佛刹微尘数佛化身云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教化众生又普贤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诸佛刹海过前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如一毛孔一切毛孔悉亦如是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行一步过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世界如是而行尽未来劫犹不能知一毛孔中刹海次第刹海藏刹海差别刹海普入刹海成刹海坏刹海庄严乃至云入众生界知众生根教化调伏诸众生智所住甚深大慈悲等皆不可思议。
文殊
尔时世尊放无数光遍照东方十佛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世界中皆有百亿阎浮提乃至百亿色究竟天一一世界中各有百亿如来彼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佛所其大菩萨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又东方百世界亦如是有大菩萨名文殊师利又东方千世界又东方百千世界又东方百万世界又东方一亿世界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那由他世界乃至不可说尽虚空世界一一世界中各有文殊师利各有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本所事佛谓不动智一切处文殊师利各说偈赞佛。
弥勒
善财童子白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弥勒弹指其门即开善财入已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虚空阿僧祇宝以为其地阿僧祇宫殿门闼窗牖阶陛幡幢缨络缯带皆阿僧祇善财童子目见其身遍在一切诸楼阁中具见种种不思议自在境界所弥勒初发菩提心时如是名字如是种族如是开悟如是善根住如是寿在如是劫值如是佛乃至刹土行愿等悉皆明见或见弥勒最初证得慈心三昧从是已来号为慈氏或见弥勒修诸妙行成满一切诸波罗蜜或见得忍或见住地或见为转轮王或为护世或为释天及为魔王梵王或见处地狱界在饿鬼处或畜生道放光济度调伏众生或见降神母胎诞生八相成道乃至无量无数一切境界于楼阁中悉皆睹见已弥勒菩萨即摄神力弹指作声告善财言善男子法性如是所现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又曰有解脱门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庄严藏等。
广以十义
一始见今见二开合不开合等。
高丽
音梨汉书云高勾丽天竺呼此国为矩矩叱医说罗华言鸡贵以彼国重鸡故以名也勾音沟。
三论
中百十二门论。
食檀羹
前已笺。
迦留陀夷
文在下引。
意仍少别
大经云一切众生皆具首楞严定首楞严定亦名般若亦名金刚三昧亦名师子吼亦名佛性今所引者以通兼别故也何者经释众生具首楞严定故云有五种名若通论者师子吼乃至般若各具五名于理无失虽皆无失然五名中佛性是通通定慧故般若师子吼从慧为名金刚首楞严从定立号皆从强也以彼止观中义兼三德故云少别。
于余名生因
前已笺。
不堕诸数
阴界。
乳[豸*童]
丑容反此非也字应作潼经音作多贡反又朱用反乳汁也。
注诃辞问答空声
经中问云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答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维摩诘云止止莫作是说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于是阿难自惭得无近佛而谬听耶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又云仍广于经者问答诃辞广于乳光。
阿难言
天帝位尊何能近此腥秽牛耶。
与汝作乳种
种字经偈只作乳[豸*童]。
蜎蠕
上渊下软。
更有五偈
偈云我作人已来饮乳甚大久及在六畜中亦尔不可数世间愚痴者亦甚大众多不知作布施后因悔无益我乃前世时悭吝坐抵突复随恶知识不信佛经戒使我作牛马于今十六劫今乃值有佛如病得医药持我所饮乳尽与满钵去令我后智慧得道愿如佛。
上下二十劫
上生天下生人。
故净名安慰阿难
本空声慰耳。
引经题
维摩诘经亦名不思议解脱经。
【玄】七百涅槃
七百下脱是无常三字。
华严其深
其应作甚。
难渐中五时
时下脱竟字。
【玄】列次第众
应云列众次第。
所谓名与色斯是声闻宗
经中次云名及色异种声闻缘觉乘解脱唯有名不说有形色一切诸如来解脱有妙色签文不云三者从略也若欲知者经云云何名为主所谓三种受是则声闻乘斯非摩诃衍如来第一常闻无常生受若闻法僧减是二俱受生是名摩诃衍所说三受义。
无垢施女经八声闻乃至佛记
得无垢女经云八声闻者谓舍利弗目犍连迦叶须菩提富楼那离婆多阿㝹楼䭾阿难八菩萨者谓文殊师利除恶菩萨宝幢不迷见障一切罪观自在辨聚不迷此八菩萨并八声闻入城乞食舍利弗曰我等心住如色三昧一切人民得闻圣谛目犍连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一切人民有魔业等(余六声闻各有所说)文殊师利曰我心安住观察如色如是若入城中城门户窗壁器庄严除恶菩萨曰我心观察如色如是(余六菩萨亦各有说)时波斯匿王女得无垢见之问舍利弗言佛说大德智慧第一彼智慧者为常无常二俱不可(云云)又问文殊师利曰仁者善解如来甚深解脱云何甚深文殊言实际甚深女曰以彼实际非实际故如是彼智者则非是智文殊曰无有言语得实际者女曰若无所得则无言语出过言语故无所得(云云)女与声闻菩萨说已诣佛所佛记是女过阿僧祇劫作佛号无垢笑忆念幢王如来世界名无量净妙功德庄严无二乘众等。
【玄】已如前难
前云各有第二法轮转。
已如前难
破云般若时诸大弟子皆转教说法应知褒贬不应在般若后。
提谓说五戒等
提谓经有真伪二本隋翻经学士费长房三宝录云宋孝武世元魏沙门昙靖于北台撰其文云东方泰山汉言岱岳阴阳交代故云岱岳于魏世出应云魏言乃曰汉言不辨时代一妄也泰山即此方语乃以岱岳译之两语相翻不识梵魏二妄也不可具述藏中旧录别有提谓经一卷谓诸经语同但昙靖加之足五方五行用石糅金致成疑耳今大师所引者非昙靖本。
六衰
有云即六根为六尘所败衰故云六衰。
不起法忍
不者无也起者生也即无生法忍也净名疏云当知不起法忍只是无生记又云不起只无生异名。
尔时未有僧宝
佛至波罗奈国为五人转四谛法轮已方有法僧差别名若提谓长者经在奈国已前说故无僧也。
六因
记云所作因者不碍于他相应因者心心数法同相同缘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共因者一切有为法更相佐助互相成济自种因者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遍因者苦集谛下十一遍使报因者行善恶因得善恶报是名六因也。
四缘
如上五因名为因缘心心数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心心数法托缘生故名为缘缘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又心心数法从四缘生无想灭定从三缘生除于缘缘诸余心数不相应行及色从二缘生除次第缘及缘缘余有为法劣故无有从于一缘生者心心数法从五因生除于遍因无漏心心数法从二缘生谓相应共及无障碍。
俱舍五因成性
论云能作及俱有同类与相应遍行并异熟许因唯五种言成性者是缘种类于六因中除能作因所余五因是因缘性。
五三彼引楞伽
文多五之一字。
十喻
如幻如焰水中月虚空如响如干城如梦如影如镜像如化。
方广
西域附佛法外道名也自以聪明读佛十喻自作义云不生不灭如幻如化龙树斥云是邪人法。
【玄】已如前说
前云我与无我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佛性如此遥指明文炳然。
八术
喻也谓吐下涂身灌鼻熏洗丸散经合常无常具如笺难引。
故知仍存小教中开
楞伽又云我若听许声闻食肉我则不名住慈心者我不许弟子食肉凡是肉者于出家人悉是不净今云仍存小教中开者恐不指楞伽云开乃指律文也以律中开有病者食五种脂及乳酪鱼肉若无病者一切不得僧祇云不得从屠家乞肉汁。
【玄】无所间然
论语孔子曰禹吾无间然注云孔子推禹功德之盛美言已不能复间厕其门今借语势谓若不依二谛更有何法可厕其间。
【玄】导师云何得生
经云权智以为父实智以为母一切诸导师从此二法生。
二鸟俱游
签文写误今录彼文令此文易了经中佛告迦叶鸟有二种一名迦邻提二名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是苦无常等法亦复如是不得相离迦叶白佛云何是苦无常无我如彼二鸟佛言异法是苦异法是乐异法是常异法无常异法是我异法无我等(云云)善男子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如是大涅槃时咸皆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晓了自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乃至无我亦复如是(云云)疏云此品答前云何共圣行婆罗迦邻提此还举鸟以况于行以为答问能喻是婆罗迦邻提所喻是双流共行旧解不同或言婆罗是双迦邻是鸟然婆罗翻为坚固何得言双或言娑罗是一只邻提是一只此乃两类不得是双或言娑罗一双邻提一只(签附)引下文云鸟有二种一名鸳鸯二名邻提此乃两类为两双或言娑罗翻为鸳鸯(签多引证云三字)问中问娑罗答中言鸳鸯类异义同乃以鸳鸯替于娑罗或言邻提(签误娑罗)无翻或翻为天鹤引第六云(加泥洹)雁鹤舍利然汉不善梵音只增诤竞意在况喻取其雌雄共俱飞息不离以况一中无量无量中一而无量呼为双流乃名共行问为凡与圣共行圣与圣共行凡与圣共行(签作圣与凡共)他解云观生死无常不识涅槃常观涅槃常不识生死无常二解不明如但识金不识鍮但识鍮不识金精识二物乃是双观苦乐我无我亦如是圣如是行凡亦如是故言共行此不应尔与譬相违譬明二鸟俱游如汝所释一鸟极下之生死一鸟极高之涅槃升沉硕乖双游不显假令二鸟俱双游下不游高游高不游下双游不成又一家引半满约一法双游约二法若取生死无常佛果是常共为满者两物各异梨㮈体别安得是满夫双游者观生死中有常无常观佛果中亦常无常取生死涅槃两常为一双满取生死涅槃两无常为一双半即是两法共起乃曰双游今明义皆不尔两常俱起乃是二雄俱飞两无常起乃是二雌并飞与譬相背双游不成今言双游者生死具常无常涅槃亦尔在下在高双游双息即事而理即理而事二谛即中中即二谛非二中而二中则双游义成雌雄亦成事理双游皆成横竖具足无有缺减此中备有凡与凡共行凡与圣共行约人法分别俱成故言鸟喻(已上正文)将疏对签文可见矣。
如前三句
凡与凡共等三句。
【玄】𡂡
应作嗽音朔谓以口噏。
龙宫三本
前已笺。
微尘数品
品应作偈签引品数亦写误世界成就而经中无说法品为于明法品耳无尽品是无尽藏耳。
中间之渐
始中终。
且置藏等
不约教论渐。
或对等
分别浅深曰对一音普被曰并斥夺偏小为破融通诸法为会教足为盈教缺为缩更任意消释。
更须约教
顿渐不定三大纲中虽有对并等义须约化法四教教教各有顿渐等三如下文玄中今当教各判五味文是。
为毕定为不毕定
大论九十三云须菩提闻法华经中说于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戏笑一称南无佛渐渐必当作佛又闻跋致品中(大品无此品)有退不退又闻声闻人皆当作佛若尔不有应退如法华经中说毕定余经说有退不退是故今问为毕定为不毕定佛答菩萨是毕定须菩提心以入涅槃为毕定是故问佛为何道中毕定佛答不毕定二乘但于大乘中毕定求佛道者有上中下是故问为初发意为阿鞞䟦致为后身佛答三种菩萨皆毕定毕定者必当作佛。
逝多林会
感通传天神云华严经入法界品云逝多林园即祇园中耳。
帝释以事曰
句绝。
【玄】三百比丘
般若经佛记云从是已后六十一劫当得作佛皆号大相论云施时以手举物显示为相故因为名。
舍利弗于法华中记
闻应作问彼经下文又云下引文繁略今捡经正之经云世尊不虚所言真实故能第二第三授我等声闻大弟子记我等必当如释迦牟尼如来决定不虚无有疑也文殊师利于汝意云何我等当得阿耨菩提否文殊语舍利弗于汝意云何犹如枯树更生枝不。
犹如野马
庄子曰野马尘埃也郭象注云游气也又崔氏音义云天地间气如野马驰也尘埃者崔云天地间气蓊郁似尘埃扬译人用庄子语喻授记事其体不实如野马。
【玄】地土砂
脱一石字。
但有五味
但应作俱。
【玄】及一乘
一应作二。
声闻为下善
云云者缘觉为中善菩萨为上善若圆三善者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有上中下又从圆三开别三者如云菩萨声闻菩萨缘觉菩萨菩萨从别三开通三通三开藏三若论合者准上例说其合。
烈经文竟
烈应作列。
【玄】第百卷云法华是秘密
论云般若波罗蜜法而法华等经说阿罗汉受决作佛如大药师用毒为药。
于密复
复下脱深。
【玄】时节节有异
多一节字。
故云相通
或谓四藏或谓四教四义皆通。
前三如文
秘密不定顿三。
然教定体
然应作妍。
诸四皆尔
诸行语不语不可思议诃责语不可思议烦恼语不可思议清净语不可思议诸行音声乃至清净音声不可思议乃至诸行多闻清净多闻不可思议等。
佛为世尊
续云过于三界。
地持第七
七应作九。
十二住摄一切位
十二住者一性种住谓自性贤善一切佛法种子在身中离粗烦恼故二解行住谓菩萨初发心来得清净心地所有诸行名解行住三欢喜住谓种诸善根出生菩提离五怖畏名欢喜住此三住摄第一欢喜地四增上戒住谓具足性戒恶戒不行广大哀愍善根清净此摄第二离垢地五增上意住谓于大菩提炽然精进闻正法故不惜身命此摄第三明地六增上慧住谓世俗净智真实三昧菩提分法如实观察此摄第四𦦨地七谛相应住谓因菩提分法观察真谛功德增长无余思惟此摄第五难胜地八缘起生灭相应住谓善能观察有因缘苦生有因缘苦灭无障碍智显现在前此摄第六现前地九有行有开发无相住谓因上六七八三种慧故开发修慧于念念中具足十波罗蜜及一切菩提分法非如余住此第九住中复有八住一欢喜住二住离恶戒垢三住愿增长四住入道五住入世间所作六住入甚深法门此第七住起一切佛法满足助菩提法次第入第八住一向清净此摄第七远行地十无行无开发无相住此摄不动地十一菩萨无碍住此善慧地十二最上住此摄法云地。
第七住菩萨即当第七远行地
若依向对第七本对第五难胜地言对远行者是第九有行有开发住中第七住耳论文一卷释十一住文相甚广撮略以住摄位耳。
【玄】四家释
地论不见四家之言。
先结生
应云结先生后。
满于傍正
满应作简。
述禀师作意
多一作字。
【玄】最后闻常者涅槃经
者下脱一说字。
玄签备捡卷第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