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77卷No.2447   No. 2447   贞应抄卷上   贞应三年闰七月十三日。自禅定二品亲王所给御寻。题云: 真言教主三身份别事 惊觉佛三身份别事 一道极无地前地上事 四种法身横竖分别事 三种即身成佛事 即身成佛宿善事 即事而真事(付三性事) 五藏显密分别事(付显陀罗尼五藏分别事) 一门普门分别事 自证极位说法有无事 识大显形有无事 真言教主三身份别事 问。两部大经等教主三身份别其义如何?   答。汉土本朝自门他家异解。区分纷纭难披。唐土觉苑他门安然等。皆以他受用身为教主。是即虽入密宗未出显网之故也。自门古德。其义又非一准。本地加持之解傍正通别之谈。或始别终同。或初同后异。如此异端不能具述。今且依故禅林寺大僧都(静|)之指授述其一义云。此有二门。先述三身。次明说主。初三身略有二门。一本有内证。二随缘显现。初是横平等。后是竖差别也。初横三身者。即毗卢舍那遍一切处性净圆明三转方便也。谓以心内九八七三识。如次为理智事三转。是法身般若解脱三点也。又如次为自性自受他受三身。此三身中理智为法他受为人。此人理智和合无别体。四曼四身一切诸尊。皆以理智为所具德。以人为能住体。仍约佛陀菩提二义见之。云人皆人。云法皆法也。此三转遍一切法。平等平等法尔常恒。天台等三身本有之谈者。法身独本有报应。是修得。然约相即云不纵不横。是故报应性具非是事具。今教他受应化人体自性本有故。三转宛然不变事具。是为自家不共说(云云)高野莲谷僧都(明)难云。五蕴外立人是我见。小乘以上诸教皆破之。今谈人本有。岂非人我见乎(云云)禅林上纲会云。自宗即事而真全异诸大乘。无我中有大我。不可惊异。故大师云。人法法尔教义离绝(文)即此三转法尔之义也。又菩提心论真言行者心月轮观二乘法执相滥问答有之。可准思之。   问。此三转义其证何在?答。金刚顶经开题云。三十七尊。各各有能入金刚智。所入金刚定。能证金刚人(文)是即诚证也。定者理也。总此三转者三密也。三部也。约轨建立偏依此旨得心可见。不可惊疑(云云)如上三转。于十法界三世间等一切人法平等圆具。故云横平等也。   次竖三身者。金界五智三十七智。胎界四重十三大院分之为三身。先付金界五方五方分别之。中东南是性净圆明三转也。俱是自证故。总为法身。是心内九八七三识也。次西方妙观察智邪正不谬故。始见迷界起大悲。是为他受用身。次北方成事智正摄化众生事业智故为化身。此二是心外六五二识也。   问。九八理智其义可然。第七为人其意如何?答。第七末那是意。意即思量为性。然以思虑为人。即有情义。谓第九色第八心●色心和合言有情。是为第七识也。是即五蕴法聚集为人故也。   问。常以第八为异熟识为有情体。今以第七为有情。其义如何?答。显教八识于自宗心外分齐谈之故。废立是别。不可相例。彼以第九不为色故。于第八置种子五根等故。今心内三转即内证三密异彼(云云)   问。于心内但有三识无六识耶。又心外但有六识无三识耶?答。心内亦有六五。以前五属第七。第七前五同是人故。是故心内第七出心外为前五。又以第六属第八。第八与第六同是了别心性故。故心内第八出心外为第六识也。又心外有三识。末必带本故。总体为第九。故于心外有九识也(云云)显教所立九识是心外九识也。未知心内三点故。未入金刚宝藏故。大师处处以显教为心外分位。即此意也。   次三十七尊为四身。见礼忏文等。四身三身开合不同。   次胎界四重四身者。安然云(教时义)胎藏界会中台八叶名自性身。三部眷属为自受用身。第二重诸大心众为他受用身。第三重释迦佛等名变化身。九界眷属名等流身(文)十三院可准思之。   次明说主者。先付初横三身论之。次约竖三身显之。初内证三点中。理智是所说法非能说主。以事转为说教主。一切说法以人为主。法自不可说法故。三转虽不离。以自性受用为法。以他受为人故。于人边立说主义也。   问。若如此义者。与彼演密安然等他受用之义有何别耶?答。彼等不知内证三转故。只以法身为无相寂然之理。仍以随缘应机他受用以下。始为色相之体为能说之主。今教不尔。自证极位三转宛然。本有常住。统此三转为自性身。人法自性本位故。故二教论云。清净表理。金刚表智。自性通二(文)依之彼显教所立他受用者。   今教所立竖三身中第三变化身所属他受用也。内证外用天殊地别。不可相乱。   问。内证三转同自性位无化他之义。何名他受用耶?答。是随缘应机他受用之根本体性故云他受也。于自证位有此他受体故。出心外现化他作用也。三点中理智寂静无相故。以事转人为化他本也(云云)问。若一切说法皆于他受用人论之者。今教意非情草木等三昧耶身。阿字贺字等法门身之说法义不许之欤?答。今三转者即六大也。三密也。三密即声字实相也。此六大三密何法不具。六大是体。三密是用。体用不离周遍法界。是故草木等阿字等。具此三转故各各说法。此说法者。尚阿字等三点中人说法。非理智边。委可思之。   问。六大三转相摄如何?答。五大色。识大心。从本已来色心不二是为人。   问。六大三密相摄如何?答。此有二义。一云。五大是身。语属身故在五大。识大是意(云云)一云。地水火为身。风空为语。识大为意(觉●义)又四曼各具四曼故。阿字贺字五𦙶三𦙶等。亦具大羯故有说法(云云)。   次付竖三身论对机说法之义者。今详自家诸佛内证外用说法次第有三位。一本地自性身。二能加持身。三所加持身也。本地身者。毗卢舍那内证三点也。是为法身。能加持身者。西方妙观察智。是净佛国土身也。是为他受用报身。所加持身者。秽土成就众生身也。是为化身。是则如次。经题大毗卢舍那(法身)成佛(报身)神变加持(化身)之三位也。此三重说会。如次秘密坛·嘉会坛·大悲坛也。疏第三云。毗卢舍那。以本愿故住于加持世界。普现悲生曼陀罗(文)毗卢舍那者。性净圆明三转。即中东南方也。住加持世界者。成所作智成就众生世界也。普现悲生曼荼罗者。净佛国土曼荼罗也。   问。住加持世界普现悲生曼荼罗者。加持世界所现曼荼罗也。何分为二重耶?答。疏第六云。洁白是毗卢舍那净法界色。则一切众生本源故最为初。赤是宝幢如来色。既发菩提心。于明道中降伏魔怨。灭除盖障故第二。黄色是娑罗树王色。以成正觉时。万德开敷。皆到金刚实际故第三。青是无量寿色。既到金刚。即以加持方便普现大悲漫荼罗。如净虚空中具含万像故第四。黑色是鼓音如来色。所以垂普门之迹。皆为显本。本者即是如来自证之地。住大涅槃。若舍加持神力。则一切心量众生非其境界。是故其色幽玄。而最居后也。此五色释文最为规模。自宗修行成佛说法次第。专在此释。所谓中东南白赤黄是性净圆明三转。于南方自证穷极故。西北青黑是净土秽土化他作业也。   其中于西方云即到金刚即以加持方便普现大悲曼陀罗故。今以西方云普现悲生曼荼罗也。谓诸众生遇秽土释迦成就众生教闻法发心。次净佛国土现庄严身蒙惊觉。次依惊觉力入自证秘密坛也。是三身引入次第也。故普现悲生曼荼罗者。即净土群机嘉会坛也。就此三重论现流两部大经说主者。自性本地身。常恒演说三平等门。然此位非有心境界。是故住加持三昧。普现群机嘉会曼荼罗。传诵自性说法。是第二能加持身。传说第一本地身之法也。疏家出居外朝之释。即此义也。常途以此位说相即为根本说会。是未了谈欤。此能加持所加持二重。皆释迦示现也。仍现流两部皆释迦说者。约传诵言之也。是故以实言之。他受变化二重唯传者非说主。以自性本地身为说主也。委可思之   问。传说义其证如何?答。大师杂问答云。或经释迦言。此金刚城曼陀罗毗卢舍那如来。于天上中已为天主说。今我于此菩提树下为诸国王说。然则释迦从大日尊为所被机传说此说。所以显中有密故云显密并说(文)科云。此经者守护经也。于天上中等者。指色界顶说。金刚顶教王经等也。   然则彼智处城菩提树下。是他受变化释迦传说真言说会也。   疑云。今所引传说之经是菩提树下所说也。何以之为大日经等传说之证耶。又金刚顶十八会。是即大日法身根本说会也。何以之为传说之会耶?答。本自今南浮流布密教。即释迦传诵也。仍十八会仪式。又嘉会坛传说之会仪也。守护经真言既传说也。金刚顶色界顶说。亦可准思。唯以自性法身为根本说主故。此余二身是皆可传说故。以一知一也。此事花严释中云。叶中小释迦踊叶上说。叶上大释迦诵台上说(文正释文追可检之)今三重准此三重可知之。又以彼梵网三重。即为今三重身之义有之(如余处)然处处释中十八会等为自性说处者。是约本言之。自性恒说传宣之故也(疏释料简如二教论抄。高野古来教主义如疏抄)。   惊觉佛三身份别事   问。真言行者住无识身三昧时。并显乘行者没心实际时。诸佛惊觉进金刚际。彼诸佛者三身中何身耶?答。报身阿弥陀也。   疑云。以何得知彼佛是阿弥陀耶?答。诸佛摄引次第总有三重。前秽土净土密严三佛是也。然诸众生闻释迦教发心修行。其心住实际时。受用佛示现空中惊觉之。蒙惊忽进则入自证。是摄取释迦所化众生令入大日自证法界。此自证者。即行者平等智身也。此自证位无能所相故。无能化别佛也。金刚顶经说惊觉佛云示现受用身礼忏文说弥陀为智惠受用身。故云弥陀。也。   疑云。弥陀是净土来迎佛非惊觉佛。又受用身佛其数是多。何以受用名必云阿弥陀乎。安然(教时义)云。然此五佛。于此世界五方各有他受用土。   谓妙花布地胎藏世界金刚威界·宝庄严界·大莲花界·羯磨轮界(文)以之思之。以他受用必不可为弥陀。又疏第二十以弥陀为自受用佛。以自受用身不可为惊觉佛。仍旁不明如何?答。自宗意。五方十方诸佛皆非异体。是一行者显得三身也。仍恒沙万德尘数诸尊摄为三身。其他受用者即弥陀也。善导道绰等。又多判为报佛。然详三身佛名。如次大日弥陀释迦也。仍三重引摄次第其惊觉是当弥陀也(云云)   问。常途以报身名卢舍那。今何名弥陀耶?答。今以弥陀为他受用者。以真言门五方五智为三身时分别也。但卢舍那是报身名者。是又不可相违。弥陀是初地能化。是为小金刚萨埵。初地者摄十地故。弥陀卢舍那一体异名。抑至安然五佛各有他受用之释者。是各具五智之意也。以五智为三身时者。一切诸尊各各内证三点即大日阿閦宝生也。各各他受是弥陀。各各化用是释迦也。可思之。又弥陀是来迎佛。又疏自受用身等者。理实弥陀有外用内证无边方便。是故为初心人示来迎。为已入类作惊觉。为后心机即为自证。觉●云。能仁弥陀佛体无异。又云。若就浅略他受应化净土若依深秘自性法身佛土(文)   重疑云。若惊觉佛名他受用故。阿弥陀者。守护经中说惊觉佛为化佛如何?答。彼即以他受用名化佛。非三身中化身。大日法身作用化作故。云化佛也。   一道极无地前地上事   问。显略一道极无二心。于自家地前地上在何位耶?答。古来无定。先哲有诤。今先出异解。后成一义。其异解者。或古德云。疏云。复次秘密主真言门修行菩萨行。   诸菩萨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积集无量功德智惠具修诸行无量智惠方便皆悉成就者。即是欲明越第三劫之心。欲令见闻者信乐尊重故。先叹其功德。可知余教中菩萨行于方便对治道。次第渐除心垢经无量阿僧祇劫。或有得菩提。或不至者。今此教诸菩萨则不如是。直以真言为乘。超入净菩提心门。若见此心明道时。诸菩萨无数劫中。所修福惠自然具足(文)又云。行者住此心时。即知释迦牟尼净土不毁。见佛寿量长远本地之身。与上行等从地涌出诸菩萨同会一处。修对治道者。虽迹邻补处。然不识一人。是故此事。名为秘密(此文净菩提下释之一道无为证也)又云。已叹入真言门功德竟。然行者复以何法入此法门耶。故经次云所谓空性。空性即是自心等虚空性。上文无量如虚空乃至正等觉显现。即喻此意也。又云。此云望前二劫。犹如莲花盛敷若望后二心即是果复成种。故曰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   大师注云。前二劫者。指他缘一道二种住心。后二心者。示真言门根究竟二心。   已上一段明真言行者净菩提心。是故一道极无是真言门初地也(文)。   私云。此实范上人最后病中记也。   或古德云(十六玄门大意)问。依十住心论。第六无畏心判真言本有地前地上方如何?答。依十住心论者。第六无畏修生胜进极果极无自性心。犹是无明分位故。非秘密庄严心本有无垢十地之初地也。   问。第六一切法平等无畏。疏已判即是真言行者虚空无垢菩提心也。加之演密钞师安然阿阇梨。同判真言初地。又当时学者。多言真言初地也。尔者何故以第六一切法平等无畏。可云非真言初地耶?答。于释第六无畏疏文。人师会文意趣不同。又末学多分。更不分别浅深横竖。徒任口臆妄执自义。何可指南乎。若以极无自性心为真言虚空无垢菩提。而为真言本有本初初地者。此有四失。一者竖不具足十重浅略深秘失。二者横以法界一门法王一官浅狭一粒芥子。隐没大悲胎藏广大轮圆重重无尽庄严尘数广多内证总持种子失。三者入他受用身随他意教花严一经所说法门。   不觉自性法身大日如来随自意显秘总持大法失。四者知浅略十地一义。   未知深秘秘中深秘秘秘中深秘十地失也(云云)有义云(教相抄)今宗意地前经一僧祇即入初地也。地前修行显密是同。准知后二僧祇。七地已前为第二劫。八地已上为第三劫(云云)又云。一道为八地所行。极无为十地功德(云云)   又云。但花严等显教所说十地。望今宗所说十地。见其同异时。若竖论之。花严十地亦穷因地智惠之一分。则当真宗十地之一分。其所以极无自性心是第三瑜祇心。即至第十地。然弘法大师以此心关显教分故。又金刚界轨说真言行者蒙惊。云想身证十地。此中一道清净者。显教所说实际理也。呼证此理人。云想身证十地○是故知。显教所说至。真言第十地。若横寻之。   花严十地都真言其教中乃至初心所觉尚不说之。其所以行中不言三密瑜伽。理中不知四曼境界。故云菩提心论修瑜伽人。从凡入佛位。超十地菩萨境界(文)此即真言初发心超显教十地也。是横竖义左右亦对当释无定(云云)又云。然付说真言门行。有教门实行二意。若依教门。八地已上为真言门。若付实行初地已上。故疏云。然此经宗。从初地得入金刚宝藏。此实行意也。若尔第六无畏在初地。是时极无自性心生者。是就实行。言一切菩萨始入初地时。必生真言门极无自性心。虽然极无心至第十地方究竟之。谓初地是证入始十地即见得之终也(云云)   私云。此抄意一道极无二心教门为八地十地实行为初地也。   如此古德末学取文不同立义互异。略出两三不可具述。   问。此初地地前两义。各其文证如何?答。略出一二。先初地(文)。   以一道极无真言三心为净菩提心之文。   宝钥第八住心云。故大日尊告秘密主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秘密主此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释云。谓无相虚空相及非青非黄等言。并是明法身真如一道无为之真理(文)又云。下文云。所谓空性离于根境○离眼耳鼻舌身意者。亦是明理法身。无畏三藏说。行者住此心时。即知释迦牟尼净土不毁。见佛寿量长远本地之身○证此理佛亦名常寂光土毗卢舍那(文)。   第九住心云。故大日尊告秘密主言。所谓空性离于根境○极无自性心生。善无畏三藏说。此极无自性心一句。悉摄花严教尽(文)以净菩提心为初地之文。   疏一云。此菩提心为后二句因。若望生死中所殖善根。则名为果。以睹佛法前相故(文)同二云。行者得如是微细惠时。观一切染净诸法。乃至少分犹如邻虚。无不从缘生者。若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即是心实际。是心实际亦复不可得。故曰极无自性心生也。此心望前二劫。犹莲花盛敷。若望后二心。即是果复成种故。曰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文)又云。若住此不思议解脱时。即是真阿罗汉。不著于有为无为。一切世间应受广大供养。故经云。世间宗奉常应供养○尔时生于佛家名置在高幢雨种种宝。以此因缘故。堪受世间广大供养也(文)此等释皆以一道极无为初地净菩提心也。佛家即初地也。   以第六无畏为初地之文。   疏第三云。尔时于有为无为界二种扼缚得苏息处。即是真言行者虚空无垢菩提心也(文)又云。以此中道正观离有为无为界。极无自性心生。即是心佛显现故。曰正等觉句(文)第二云。所谓空性。空性即是自心等虚空性。上文无量如虚空乃至正等觉显现。即喻此心也。第一云。尔时行人。为此寂光所照。无量知见自然开发。如莲生花敷。故云无量智成就。此智成就即是毗卢舍那心佛现前故。云正等觉显现(文)   此正等觉者。即初地是也。   疏第三云。第六无畏于平等心中修曼荼罗行。离垢地以去。各于自地观心中修曼陀罗行(文)   此释意。第六无畏即初地故。次云离垢地以去。离垢地者即第二地故。   次地前文。   真言初地开金刚宝藏文   疏第二云。然此经宗从初地得即入金刚宝藏(文)   一道极无不入金刚宝藏文。   又云。花严十地经一一名言。作阿阇梨所传。皆须作二种释。一者浅略释。二者深秘释。若不达如是密号。但依文说之。则因缘事相往涉于十住品。若解金刚顶十六大菩萨生。自当证知也(文)十住心论云。如上二宫。但芟剃宅中之荒秽。犹未开地中之宝藏。空尝大海之咸味。孰获龙宫之摩尼(文)宝钥云。九种心药拂外尘而遮迷。金刚一宫排内库而授宝(文)又云。心外研垢于是悉尽。曼荼庄严是时渐开(文)又云。显药拂尘真言开库(文)戒序云。   所谓空性离于根境○是空性则所谓一道清净一真法界之理也。于显教最极醍醐之妙果也。于秘密从此发极无自性之心。是故佛言。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   从此以后始发真言门秘密曼荼罗心(文)。经疏中第三劫真言门修行等释文显密间杂。以今此文可辨之。   三劫六无畏后更立十地以第六无畏不为初地文。   经一云。复次真言门修行○世间宗奉常应供养。已上第三劫说文。   复次秘密主信解行地观察三心○。疏云。此经宗从净菩提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唯如来名究竟一切智地(文)已上三劫十地阶次文。   疏三云。第六无畏于平等心中修曼陀罗行。离垢地以去各于自地观心中修曼陀罗行。略以行位已作十六重深浅不同(文)   又云。若生极无自性心。得入如上漫荼罗海会名阿阇梨。从此后有十重深行(文)。   演密云。十重深行即十地也(文)已上六无畏十地阶次文。   已上初地地前两方证据文略出之了。自余类文。追可载之。   问。彼两方违文其会通如何?答。此两义中。初地义者。非自宗正意。仍彼会通且略之。付地前义可致和会也。但先述大义。次可会通。凡此一道极无地前之义大意者。自家地前地上修行者。即如次始觉本觉修生本有行相也。第六无畏平等心中修曼陀罗行者。是真言行者地前修生极故云平等心。始觉满入平等理故。离垢地以去自观心中修曼陀罗行者。初地以上是本觉本有位故。不依他缘升进故自地观心。即显得本有无垢十六大菩萨生故云尔也。仍诸显教者。修行种因海故。为地前始觉行。此秘密乘者。性德圆满海故。为地上本有心也。大意如此。次存会通者。先以一道极无为净菩提心初地者。菩提心为因句是广。以三句义摄十住心故。若就修生。第二住心以上名净菩提心。故疏一云。欲明净心最初生起之由故。先说愚童凡夫违理之心(文)又云。如最初种子。离微尘许心垢时。即显如微尘许净心势力(文)又释第四住心云。即了神本不生度无量见网。净菩提心少分增明。由得菩提心势力所以不堕二乘地也(文)又释第二劫云。心主自在明即是净菩提心(文)。   仍于第三劫菩提心。又有三人不同。一道极无真言也。但三劫十住心。皆虽云净菩提心。殊于一道极无心。大师引菩提心如实知自心之文证之者。于前二劫。他缘是有教。觉心是空宗。复非中道。第三劫一道极无入中道境界故。约近云如实知自心。   自心者是离边中正义故(云云)次以第六无畏云即是真言行者虚空无垢菩提心者。是以第六无畏。拟仪真言行者虚空无垢菩提心也。如前五无畏。即是之言者。不对余心。直寄真言行者虚空无垢菩提心故云即也。此虚空无垢心有三重。今所寄者。地前一道极无之分位。能寄显止地前。所寄净心至初地。所谓净菩提心究竟在初地故也。次心佛显现正等觉句者。是又地前分显之正觉也。次离垢地以去等者。此离垢地者非第二地。是自性法身本有离垢菩提心地即初地也(玄门大意)。   私云。起信论中以初地名净菩提心地。即离垢之意也。   次果复为种者。此释准大师御注释者。一道无为地前之证也。云前二劫者他缘一道故也。一道若非初地者。极无岂地上乎。可思之。故玄门大意云。极无自性心极果望真言本有无垢菩提心本果。还成因故。非真言本有果地之初地也(文)仍今因者非初地。只是第九心与第十心为因故云尔也。十住心论九云。惊一道于弹指。觉无为于未极。等空之心于是始起。寂灭之果果还为因(文)一道者第八心也。等空心者第九心也。寂灭果者一道也。还为因者极无也。是故今所言因者。非秘密初地菩提心为因。   极无自性心生即发真言究竟最胜金刚心故云为因也(已上玄门大意略抄)本真言行者净菩提心分位有三重。一一道无为寄齐分位。二极无自性寄齐分位。三本有初地究竟分位也。仍净菩提心之言。于地前地上随应可观。次应供事又重重。但生于佛家者。玄门大意云。次生极无自性心如灰水莹拭使极光净。尔时生于佛家名置在高幢雨种种宝。此文有二义。一者极无自性心。始起极细妄执当断无间道位也。故云如灰水莹拭。次生于佛家是极细妄执已断解脱道也。此是断极细妄执。证圆初住位无间解脱也。乃至证入果海时有无间解脱也。   二者若极无自性心生一句判花严因果始终者。极无自性心因果始终总取为极细妄执当断无间道。得入真言初地金刚宝藏。   为极细妄执已断解脱道也(文)仍生在佛家地前初地二义有之。随应可思。已上一重会通了。   疑云。净菩提心纵虽云重重。于第八心既名法明道。法明道者。除盖障三昧能证惠也。此定惠初地一位两轮也。何以第八九心不为初地耶。又果复为种重重义。犹是微隐。若有古德义耶。又所立十六玄门事。演密作二解之中六无畏十地次第梯磴之义无之。以知。十六玄门废立不可为定判。演密云。一云。第六无畏即初地故。   取二地以上乃至佛地为十足前六种无畏成十六重玄。二云。渐次证入而有二种。初约六无畏。从因至果以为渐次后约十地从因至果以为渐次。二门并彰总有十六。   非次第修行经十六位也(文)又所立初地金刚宝藏事。真言行者深秘初地。是入金刚宝藏也。浅略未入。本自有二种。何以深秘一门妨浅略异边耶?答。净菩提心事以前成毕。法明道除盖三昧可准思之。净菩提心即法明道也。不可求别证。就中有地前除盖障三昧之证。所谓禅要云。作是观已。即证得解脱一切障三昧。得此三昧者。为地前三贤。依此渐进遍同法界者。   如经所说名为初地(文)但第八九心不引除盖障三昧之文。是有深意。仍旁不可成难也。又果复为种重重事。其理既极成。何求润色哉。但●抄(堀池僧正)云。第三劫内分别始终。其二心浅深与真言佛果悬成佛因。今秋果先还如成来秋种子。然信解初心。从第三劫终极无自性中。生秘密庄严初因。犹如当春种子成当秋果实。三心同摄菩提心句。而不坏次第浅深之义。高祖独达余师皆迷(文)次十六重玄义演密二解。俱似穿凿。颇难依用。而又有前后相违。以后十重深行为十地故可思之。●抄十六玄门义。以六无畏十地为十六可见之。次初地浅略深秘分别难者。于自家初地全无浅略分。直入本初初地。直开金刚宝藏故。不入不开显略分。初都无之。   已上当山古来明德。多存地前之义。近世硕匠。本寺觉海法桥。传法院融源阇梨等。专相传此地前义也。   次成一义者。凡真言所立地前地上位有教门实行二义。若就实行者。显密一切次位都无分证梯橙之阶级。一切行者。于一切教发心学行之间。各其心住彼理时。诸佛惊觉。惊觉入一切智智自证位。此直入位者。即自家本有本初初地也。此外更无升进阶次。一切万德顿证顿满故。次教门者。此自证圆满万德竖示他时。四十二地阶次不同。于此教门。显密寄齐随义其说多途。或以三乘为地前。以一乘为地上。如二教论所引金刚顶经。是约寄位差别之意也。或以二乘为初劫地前。以大乘为第二劫七地以前。以一乘为第三劫八地以上。以真言为初地。如教相抄所引经轨等。此寄惑显位之门也。并一道沈空之心为第八地无生之位一途教门五种三昧道之意也。或以三乘为地前。以一乘为初地。如重誉实范等所引文。   是约一乘中道法性理与初地净菩提心如实知自心一分类同之义门也。或以显乘一切行果为地前。如三劫十地阶次文。此约修生本有义门。以分别显密之教门也。或以显因果一切次位。即为真言次位。一一相对寄齐。如花严十地金刚顶十六大生相对释文。此约质影齐等门也。或以显乘一切教理行果。为真言门初心以前心。如教相抄横相对义。此约行。显不知三密故。自家三密初心已超显乘至极果佛也。如此众多义门。皆教门之谈也。实证之义如上。   抑古今先达明德等。若存此意立一义者。并不相违。若忘此义作鉾楯者。可堕偏见欤   已上禅林上纲指授而已。   乾元二年(癸卯)二月二十九日于神护寺月静坊为兴隆拭老眼书写之了   法印权大僧都猷然(七十)   一交了   贞应抄卷中   四种法身横竖分别事   问。于四种身有横竖二义。其分别如何?   答。先分别四身之相。次分别横竖之义。就此又有二。初约两部分别之。次约诸法分别之。初两部者。先于胎界四重分四身者。秘藏记云。问。此四种法身。于曼荼罗何等其身。答。中台毗卢遮那为法身。四佛为应身。释迦为化身。外金刚部龙鬼等为等流身(文)安然教时义一云。胎藏界会中台八叶名自性身。三部眷属自受用身。第二重中诸大心众他受用身。第三重中释迦佛等名变化身。九界眷属名等流身(文)次于金刚界三十七尊分别之者。安然菩提心义五云。三摩地三十七尊自受用法身。礼忏文中大日为常住三世净妙法身。阿閦为金刚坚固自性身。宝生为福德庄严聚身。弥陀为受用智惠身。释迦为作变化身。余三十二尊为等流身。波罗蜜形大菩萨男女天形故(文)又述出生义记云。大日为自受用身。四佛各住别界现土方便。是他受用身。自余三十二尊。既现四亲近菩萨身。   各在他方是变化身。经轨异说具如彼释。已上诸尊合具四身文。   秘藏记云。此四种身者。为一身所具。为各各出生此四种身耶。答。一身所互皆具足。皆从一法门出现(文)菩提心义五云。今真言宗四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若瑜祇经自性所成三十七尊亦具此四。若分别圣位经自受他受三十七尊亦具此四。   若摄真实经释迦变化身三十七尊亦具此四。若略出经三十七尊等流身所现二乘八部亦具此四所现之身(云云)●抄云。一切众生自心本有四种法身名胎藏四身。一切诸佛所得四种身。名金刚界四身(文)。   已上四身各具四身文。   次约诸法●抄云。问。历诸法分别此义样如何。答。三种世间十法界等诸法。置法身体论之。即皆自性身法界体性六大所成身故。置法身相论之。即皆受用身法尔实相四种曼荼罗身故。置法身用论之即皆变化等流也。次横竖义者。一本即身义云。问。既有性及等流浅深不同之名。何皆名法身。答。且就竖义虽有不同之名。而此宗所立变化等流之佛法然有佛故。不同彼显教宗等所立本无今有应化之佛。又就横义。皆是毗卢遮那具体法身也。是故皆名法身(文)二教论下云。此四种身具竖横二义。横则自利。竖即利他(文)付横竖细论有四句。一横中横。四重曼荼三十七尊。皆是一体无浅深异。二横中竖。平等一体之上有四身不同。此二法尔之上横竖也。三竖中横。遮那世天浅深高下天地玄隔。此二随缘之上横竖也。法尔法尔。法尔随缘随。缘法尔。随缘随缘可思之。约诸法体用心身。横竖义准思之。禅林云。四身横竖义深可思之。大日经疏三云。经云。   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现如来之身者○今欲说漫荼罗图位故。还约佛身上中下体。以部类分之。自脐以下现生身释迦示同人法。   及二乘六趣种种形色像威仪言音坛座各各殊异○自脐以上至咽。出现无量十住诸菩萨。   各持三密之身与无量眷属○然此中自有二重。从心以下是持大悲万行。十佛刹微尘诸大眷属。从心以上是持金刚密惠。十佛刹微尘诸内眷属。通名大心众也。从咽以上至如来顶相。出现四智四三昧果德佛身(文)又疏二十云。尔时行者。观心八叶作中台观。其身即是曼荼罗。从心以上为第一院。从心下至脐为第二院。从脐以下为第三世间天院。以自身为四重曼荼罗。四重即四种法身也。一身支分故不论胜劣。是云横。于一身而有上中下分。是云竖。自家四身横竖义。以之可观(云云此义者教相之时谈之)。   问。今所言四身竖则利他者。四法身各各对向众生说法他利耶?答。尔也。   疑云。凡法身是自证境界非化他用。仍四种皆法身之位者不可垂化。何况自性身者唯是内证圣行境界也。何云有利他乎。答。机有显密。根有上下。故法身生身所被不同也。显机见随缘三身。密机见法尔四身。于密四身别故。自性所被亦有之。依之云此四种身具竖横二义竖即利他。或云释迦三身大日三身各各不同。又●抄云。四种法身各有随自随他二门(文)又声字义云。四种身并有法尔随缘身土(文)此法尔者自证。随缘者化他也。以常教教相。不可疑自家难思之身土。故尚自性身化他者。自性中变化等也。于自性自性永无化他之义如何。答。常途自性身位永无化他。今彼位有化他之义成立了。其上今所难重重无穷义也。不可答之。但于自证自证亦有密益(云云)禅林云。四种法身俱是内证境界不对机情。凡诸佛内证外用者。只是法身生身二重也。是云菩提实义成佛外迹。真言教意。显密诸教无十地实行人故。示外迹时。直现六道能化生身。于此生身论三身为显密教主也(云云)今四种身各竖则利他者。于影像指本质云尔也。但于自证法身地分四种者。内证功德分粗细论四种也(云云)摄真实经金刚萨埵出生品云。善哉希有我普贤妙体坚固真实性。由坚固力无形相为利益故现生身(文)法身生身二重。以此经可思之。    三种即身成佛事   问。于即身成佛有三种。其分别如何?答。一本即身成佛义云。六大无碍常瑜伽○圆镜力故实觉智。今依此颂文立三种即身义也。问。其三种何。答。一理具。二加持。三显得也。是皆即身之义也。问。此颂相配三种义如何。答。初四句加持之义。次三句理具之义。终一句显得之义也。问。理具乃至显得即身成佛意如何。答。   一切众生自心中金刚胎藏曼荼罗远离因果法然具是名理具也。由三密加持。自身本有三部诸尊。速疾显发故云加持也。三密修行成就即心具万行。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槃。发起心方便。严净心佛国。从因至果以无所住住于其心。如实觉知名显得也(文)大经要义云。问。何位得三种即身成佛?答。未见明说。且设愚案。理具从凡至佛。加持净菩提心乃至佛果。显得唯是果位。或同加持。何以知之。答。言理具者。法然所得其理显然。加持义其义处处见故。显得其理亦可然故。问。加持处处说何。答。住心品云。此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菩萨住此修学不久勤苦。便得除一切盖障三昧。若得此者。则与诸佛菩萨同等住(云云)疏云。今此宗直以净菩提心为门。若入此门。即是初入一切如来境界○当知行人则是位同大觉也。以其自觉心故。便得佛名。然非究竟大牟尼位(云云)第九云。汝之心王。于初法明道中成佛转法轮时。已有无量无边金刚智印。周旋翼辅共护持之。何况毗卢舍那究竟心王成佛时所有威势(云云)第十四云。然金刚藏虽未即究竟一切种智。而同妙觉世尊。但以十方诸神力所加故。亦于大会中。亦如如来所证同等(云云)。   问。疏四云。我虽未得一切同于如来。然以毗卢舍那三密所加持故。亦能现作佛身。普集一切曼荼罗大会(云云)此释意者。曼荼罗阿阇梨。以佛加持现作佛身集大会也。其阿阇梨未必净菩提心以后。若尔加持即身成佛。可通以前凡夫位也。答。其阿阇梨。既通净心前后之位。今文且论净心以后。或以前位虽有加力作佛之义。其事微少。不在加持即身成佛之分齐矣。   问。加持成佛是依他力。妙觉成佛何假他力。又妙觉位既名显得。何为加持?答。如受古佛灌顶。是用他力。加持显得义分为二。俱无过也。   问。显得成佛何通净心?答。即身义云。   三密修行已成就故即心具万行见心正等觉证心大涅槃○如实觉知名显得(云云)而说净心经云。无量功德皆得成就。疏云。以种种方便成就众生。庄严佛刹行如来事。加持之相净心之德。既相称故也。若尔此解为正耶?答。唯在果位此解为胜。所以然者。净心菩萨三密修行未究竟已。何况疏云。是故此教诸菩萨真语为门。自心发菩提○严净心佛国(云云)此释意者。自心等四句如次四种阿字。发起等二句第五长声恶字。即身义意。五字究竟以为显。而净心初字五字未具。不足为显得故也(文已上)。   问。今所言理具者。同天台等理具佛耶。   答。不然。今理具者。无尽庄严宛然具足。是本有故云理具。非同显教真如实性也。凡此三种即身成佛者。行者得实证时。因缘所生之三种也。谓以自心本有佛为因。以已成诸佛加持为缘。以行者自证为所生也。乃至最初微劣一念发心。皆具此三种义。内因外缘具足净心显现。是所生显得故。此净心同自心实际金刚轮际故云显得也。   即身成佛宿善事   问。今教即身成佛者。从无始以来无一毫宿善之者。始于此生遇此教发心成佛耶。为当依宿善欤?答。先于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无修善之者不可有也。就中即身成佛专依宿善纯熟也。   疑云。真言教者速疾顿证之醍醐也。全不可依宿善有无。依之大师问答云。问。他宗说顿悟。与真言门顿悟为同为异。答。虽顿悟义同。而其意少异。问。异意如何。答。余教顿悟、根熟待时顿入大乘。密乘顿悟初心凡夫此生证悟也。浅略门者教力劣故。顿不能引初心凡夫。深秘门者法力胜故。此生令超升佛位(文)又云。问。既闻文证。若如是者。谁人修行此三摩地法即身成佛。答。暂指金刚サタ为其人耳。   问。如此之人先已满行。此生发心即升佛位。非凡夫发心即证?答。是义不尔。机根万差佛教浅深。所以龙树曰。如远行人乘羊去者。久久乃到。马则差速。若乘神通人。于发意顷便至所诣(文)是等释决云。显教根熟顿悟。此教一生顿悟。明知此教不依根熟。只依教力殊胜遇此教。则一生证悟也。何云必依宿善哉。答。虽教力殊胜。非无因缘成。是故必必依宿善纯熟也。故时处仪轨云。净信决定者。宿殖诸善根(文)又疏三云。经云。复次秘密主。彼阿阇梨。若见众生堪为法器远离诸垢有大信解○疏云。若人闻说如上不思议法界。以宿殖善本神情明利故。即能忍受其言。知众生心中决有此理。名为信解。又先世已曾亲近善知识故。于三宝缘虽不可比量筹度处。即能悬信故曰深信(文)真言顿证必依宿善。此等文证无异论矣。但至杂问答释者。总待对显密究竟顿证。显教长远故云机熟待时。真言速疾故云此生证悟也。故次问答云。问。初发心人此生证者。如花严宗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欤。答。复亦不同。问尔如何耶。答。彼即或利根者。觉悟圆一分理义边非究竟觉。此真言教得从凡入佛位而已(文)此问答既嫌显分证对密佛位。以知根熟待时等。又论究竟得悟也。   问。若云显密共根熟证者。二教简别如何?   答。显乘宿善开发。发心以后。或经多劫或历诸位。此教宿善开发。发心时即得究竟。是为别耳。   问。今即身成佛宿善者。唯限真言宿善欤。为当有诸教宿善耶?答。二俱有之。真言行者。从无始来显密大小一切宿善犹如恒沙(云云)。   问。此二俱为即身成佛正种子耶?答。未见文说。案其道理。正以自教宿善为种也。天台玄义一云。余教当机益物。不说如来施化之意。此经明佛说教无始巧为众生。作顿渐不定显密种子。中间以顿渐五味调伏长养而成熟之(文)释签云。虽寄渐及不定不以余教为种故云巧为(文)。   寻云。余七教皆成佛因也。何以余教不为种哉?答。成佛正在法花故。云不以等也。又云。结缘已后退大迷初故。后更于七教之中下调停种。复云巧为(文)此约调长云种也。   三井龙渊房义云。有佛乘结缘之种者即值余教。若无佛种之类者。不值余教缘也。是故余教随闻一句之类。皆是有法花前缘之辈也。但余七教者。初调伏长养之种也(云云)今即身成佛宿善。准此可思。必用真言三密宿善为种。以余教结缘可调长也。   疑云。释迦如来三祇百劫六年苦行之间。未闻真言。坐金刚座将登正觉时。蒙惊始闻是。岂必有真言宿善耶。只以显为宿善。以真言得实证也如何?答。此释迦如来。实是即身顿证之人也。三祇六年等行相。悉是方便示现非实修实证。故●抄云。问。   大日教王瑜祇等法界宫大日自受法乐本有法身故。不说因位种属实行修因。一代教主释迦随类应现随时随机。或说昔种姓。谓花严经今毗卢遮那。   昔大威光童子(云云)法花经昔大通智胜佛第十六王子今释迦牟尼佛(云云)悲花经宝海梵志。最胜王经萨王子亦然也。说昔众行者。如大施太子。为诸众生入海求珠。圆满檀波罗蜜○若释迦本有法身迹化。是等事可非实事耶。答。显教尚云方便示现。况密教乎。天台云。我实成佛已来甚大久远(云云)诸师是云报身。为大王随阿私仙人。号不轻菩萨蒙杖木瓦石。果后方便(云云)凡一切契经所说众行果德释迦一化方便示现而已(已上)。   即事而真事(付三性分别事)   问。自家教相以即事而真为大宗。其即事而真义如何?答。即事者。依他因缘法。是生是灭即本有也。遍计所执之境。实我实法而本有也。此二事法然不坏自性不改。而是法身万德故云而真也。非真理一性故言而真也。   疑云。若妄情所见法。并妄境能计之执。不改之者可无得觉悟。何论成佛乎?答。一切众生无始来。十界性相宛然具足。然流转间六凡互为表里四圣未显。今遇此教。白净信心现前位。佛智如实觉显得之时。十界依正双现前。九界心境悉宛然。即为一具轮圆性德。依之无始凡从妄情所见。毫厘不改。而六凡所具之佛智忽然现前。是为成佛也。而诸经轨等断惑之说者。约佛智皎彻言断舍。实不弃之为法然之德也(云云)此事疏抄中委细载之。禅林云。此即事而真义。约心内心外可分别之。约心内三转见之。心外所执诸法。尚是轮圆万德。不取不舍。约心外谓情见之断妄得真。而真言行者初发心时。即见心内九识故。不起心外迷见故。遍计所执亦不被舍。为轮圆具德也(云云)   寻云。彼三性者其差别如何?答。于三性亦有五种别。四家及真言所说是也。如次有空中道圆融性德之三性也。初一离。次三即。后一不思议。前四显。后一密也。唯识论第八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论曰。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理教推征不可得故○初能遍计自性云何。有义八识及诸心所有漏摄者皆能遍计。虚妄分别为自性故。皆似能取所取现故。说阿赖耶以遍计所执自性妄执种为所缘故。有义第六第七心品执我法者。是能遍计。唯说意识能遍计故。意及意识名意识故。计度分别能遍计故○次所遍计自性云何。摄大乘说是依他起。遍计心等所缘缘故○有义三界心及心所。由无始来虚妄熏习。虽各体一而似二生。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无。此相说为遍计所执○有义一切心及心所。由熏习力所变二分从缘生故。亦依他起遍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   此二方名遍计所执○由斯理趣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颂云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别。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无漏有为离倒究竟。胜用周遍。亦得此名○非不证见此圆成实。而能见彼依他起性。未达遍计所执性空。不如实知依他有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   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事等(文)了义抄第三云(西大寺光善造)。问。何等物言遍计所执耶。答。妄所执之实我实法。是名遍计所执。遍计之所执故名遍计所执。问。其遍计者何物耶。答。是即能执之迷情也。遍者周遍。计者计度。周遍计度故名遍计也。问。若尔八识中何识作能遍计。答。若约安惠者。八识皆能遍计也。若约护法者。唯第六七心品是能遍计也○问。就护法义。唯第六七识心品名能遍计者。其第六是能遍识。周遍计度故名能遍计可尔。第七识虽有计度义。无周遍义。如何名能遍计耶。答。其虽无周遍义。此遍计类故亦名遍计也○问。依他圆成者。唯成正智后智之境。若成余有漏智之境耶。答。若约实证观者。唯成正智后得之境。若约相似观者。亦成有漏智境。若尔遍计所执成何智境耶。答。通作加行根本后得智境也。问。若遍计所执成三智境者。如何有处云。无法无体智有何所证乎。答。其且约亲所缘说也。约疏所缘亦成三智境也。问。若尔如何瑜伽云遍计所执唯成凡智境。答。其且约迷情前所执之境说也。非谓不成圣智之境也(文)   问。何等相云依他耶?答。依他众缘起物云依他起也。问。其他众缘者何物乎。   答。因缘增上等四缘也。问。约依他有色心俱依四缘起耶?答。心法者依四缘而起。色法者依因缘增上二缘起也。问。何故尔耶?答。百法玄赞云。心法劣故四缘起。色法强故因二缘起也。问。且约依他有染净。其差别如何?答。有漏五蕴名为染分。无漏五蕴名净分。   问。何云圆成实耶?答。真如具圆满成就诸法实性义。是名圆成实也。问。如何真如具此三义乎?答。真如者体遍也体实也体非虚谬也。故具此三义也。问。何言体遍等耶?答。无处而无故云体遍。即圆满义。非生灭故云体常。即成就义。诸法真理而法实性故。云体非虚谬。即实性义也。问。尔以体遍义简何物。余亦尔耶?答。以体遍义简诸法自相。以体常义简诸法共相。以体非虚谬义简虚空我等也。问。何故尔言耶?答。诸法自相局于法体故不通余。真如遍于一切故。以体遍义简诸法自相也。苦无常等一切共相虽遍诸法。而体非实有。真如体实是常故。以体常义简诸法共相。小乘外道执虚空我等是常遍于诸法。彼虚空谬故。真如非虚谬故。以体非虚谬义。简虚空我等也。问。尔唯真如理具此三义故名圆成实也。答。亦无漏依他具此三义故。名圆成实也。问。其三义者何?答。一离倒。二究竟。三缘用周遍。是名三义也。离染故云离倒。有漏之法不断惑无漏断惑故云究竟。遍缘诸境。   及缘遍如故云胜用遍也(文)十住心论第六引慈恩唯识章云。摄论颂言。于绳起蛇觉。见绳了义无。证见彼分时。知如蛇智乱。此中所说起绳觉时。遣于蛇觉喻观依他遣所执觉。见绳众分遣于绳觉。喻见圆成遣依他觉。此意即显所遣二觉皆依他起。断此染故。所执实蛇实绳。我法不复当情。非于依他以称遣故皆互除遣。蛇由妄起。体用俱无。绳藉麻生。非无假用。麻譬真理。绳喻依他。知绳麻之体用蛇情自灭。蛇情灭故。蛇不当情名遣所执。非如依他须圣道断。故渐入真。达蛇空而悟绳分。证真观位照真理而俗事彰。理事既彰我法便息。此即一重所观体也(文)。   已上法相所立三性义   大乘止观下云(南岳大师)次明止观境界者。谓三自性法。就中复作两番分别。一总明三性。二别明三性。所言总明三性者。谓出障真如及佛净德悉名真实性。在障之真与染和合名阿梨耶识。此即是依他性。六识七识妄想分别悉名分别性。此是大位之说也。所言别明三性者。初辨真实性。就中复有两种。一者有垢净心以为真实性。二者无垢净心为真实性。所言有垢净心者。即是众生之体实事染之本性。具足染用依薰变现。故言有垢。而复体苞净用自性。无染能熏之垢。本空所现之相常寂称为净。故言有垢净心也。所言无垢净心者。即是诸佛之体性净德之本实。虽具法尔违用之性。染熏息故事染功泯。复备自性顺用之能。净熏满故。事净德显。故言无垢。虽从熏显性净之用非增。纵遣昏云体照之功本具。复称净也。故言无垢净心。然依熏约用故。有有垢无垢之殊。就体谈真。本无无染有染之异。即是平等实性大总法门。故言真实性。问曰。决定有垢净。亦应称无垢染。   答曰。亦有此义。诸佛违用即是无垢染。但为令众生舍染忻净。是故不彰也。二明依他性者。亦有二种。一者净分依他性。二者染分依他性。清净分依他性者。即彼真如体具染净二性之用。但得无漏净法所熏故。事染之功斯尽名为清净。即复依彼净业所熏故。性净之用显现。故名依他。所现是何。所谓证三身净土一切自利利他之德是也。问曰。性染之用由染熏灭故不起生死。虽然成佛之后。此性岂全无用也。   答曰。此性虽为无漏所熏故不起生死。但由发心已来悲愿之力熏习故。复为可化之机为缘熏示违之用。亦得显现。所谓现为六道示有三毒。权受苦报。应从死灭等。即是清净分别性法。问曰。既从染性而起。云何名为清净分?答曰。但由是佛德故。以佛望于众生故。名此德以为清净。若偏据佛德之中论染净者。此德实是示违染用。问曰。既言依他性染法。云何名为分别性也?答曰。此德依于悲愿所熏起故。即是依他性法。若将此德对缘施化。即名分别性法也。问曰。无垢真实性。与清净依他性竟有何异?答曰。无垢真实性者。体显离障为义。即是体也。清净依他性者。能随熏力净德差别起现为事即是相也。清净分别性者。对缘施设为能。即是用也。所言染浊依他性者。即彼净心虽体具违顺二用性。但为分别性中所有无明染法所熏故。性违之用依熏变现虚状等法。所谓流转生死轮回六趣故。言染浊依他性法也。问曰。性顺之用未有净业所熏故不得显现。虽然在于生死之中。岂全无用也。答曰。虽未为无漏熏故净德不现。但为诸佛同体智力所护念故。修人天善遇善知识。即发道心。即是性净之用也。问曰。一切众生皆悉具性净等为诸佛所护。何因发心先后复有发不发?答曰。无始已来造业差别。轻重不同先后不一。罪垢轻者。蒙佛智力。罪垢重者。有力不蒙。问曰。罪垢重者性净之用。岂全无能也。答曰。但有性净之体不坏。以垢重故更不有能也。   问曰。上言凡圣之体皆具顺违之二性。但由染净熏力有现不现。何故诸佛净熏满足而不妨示违之用有力。凡夫染业尤重。而全使性顺之用无能也。若以染重故性净无能。亦应净满故染用无力。既净满而有示违之用功。定知染重亦有性顺之用。答曰。诸佛有大悲大愿之熏故。性违起法界之染德。能令成机斯见。众生无厌凡欣圣之习故。性顺匿无边之净用。不使诸佛同鉴无净器可鉴。故大圣舍之以表知机有染德可见故。下凡寻之明可化也。是故净满不妨有于染德。染重不得有于净用。三明分别性者有二种。一者清净分别性。二者染浊分别性。所言清净分别性者。即彼清净依他性法中所有利他之德。对彼内证无分别智故悉名分别。所谓一切种智。能知世谛种种差别。乃至一切众生心心数法无不知尽。及以示现五通三轮之相。应化六道四生之形。乃至依 (日本版本中此处有一“于”字,香港版本则无,然扫描图中此处确有一字空位,因此示加说明)内证之惠起彼教用之智。说已所得示于未闻。如斯等事。悉名清净分别性法。此义云何。谓虽起无边之事。而复毕竟不为世染。不作功用自然成辨。故言清净。即此清净之觉。随境异用故言分别。又复对缘摄化令他清净。摄益之德为他分别。故言清净分别性也。所言染浊分别性法者。即彼染浊依他中虚状法内。有于似色似识似尘等法。何故皆名为似。以皆一心依熏所现故。但是心相似法非实。故名为似。由此似识一念起现之时。即与似尘俱起。故当起之时。即不知似尘似色等是心所作虚相无实。以不知故。即妄分别执虚为实。以妄执故境从心转。皆成实事。即是今时凡夫所见之事。如此执时。即念念熏心。还成依他性。于上还执复成分别性。如是念念虚妄互相生也。问曰。分别之性与依他性。既迭互相生竟有何别也。   答曰。依他性法者。心性依熏故起。但是心相体虚无实。分别性法者。以无明故不知依他之法是虚。即妄执以为实事也。是故虽无异体。相生而虚实有殊。故言分别性法也。更有一义。以明三性。就心体平等名真实性。心体为染净所系依。随染净二法名依他性。所现虚相果报名分别性○问曰。似识妄分别时。为是意识总能分别六尘。为六识各各自分别一尘也。答。五识见尘时。各与意识俱时而起。如眼识见似色时。即有一意识。俱时分别妄执也。余识亦如是。是故意识总能分别妄执六尘。五识但能得五尘不生分别妄执也。问曰。妄执五尘为实者。为是五意识。为是第六意识也。答曰。大乘中不明五意识与第六意识别也。但能分别者悉名意识(文)已上天台所立三性义。甚深法门故广载之。学者勿嫌文繁而已。   四家三性义。以上二文可知之。是权实二义相性二门也。法相凝然真如不作诸法故。三性别体也。性宗以上真如随缘成诸法故。三性一体也。故清凉出性相两宗十重异中。云三性即离别。●抄云。凡立三性可判滥否。于三性有总别之义。总别又各有二义。显与密是也。显三性者。从他缘乘至极无自性心。盛立三性摄诸法。如此诸乘三性。大毗卢遮那遍一切乘一教中之浅略一分也。彼外道等所立执见皆其一分耳。竖论差异。以外人执诸教同摄遍计所执。临诸教中一一道理情有理无法。岂可滥真言耶。密三性者。阿字字义圆成实性。诃字字相依他。罗磨等字相遍计所执。阿字字义法然有。诃字字相随缘有。罗字字相妄情有。此阿字形相音响字相字义诸字本。是故入阿字门诸字字相字义。皆真言实本有本不生故也。谓是圆成。故知。性德圆满之圆成实性中。有一切世间出世间种子法曼荼罗身。无不成立一切诸法。彼秘密法尔不思议因缘不生而生诸法。真言人法不知实义故生种种见。谓遍计所执。故吽字义云。第四磨字实义者。所谓磨字门一切诸法吾我不可得故。是名实义。所谓我有二种。一人我。二法我。人谓四种法身。法谓一切诸法○总二义者。一从异生羝羊至婴童无畏心遍计所执。不知佛法因缘道理故。从他缘至极无自性心依他性。无明缘起法故。秘密庄严圆依实性。性德圆满法故。二九种住心皆遍计所执。不知秘密非正见故。秘密庄严如理如量二智境界故。依他圆成法而已(文已上)自家性德三性者。即●字●字等字相字义也。●字字相为遍计所执。即九界所见人法也。此人法法尔十界本有轮圆具足。若舍所执不可有九界。岂成十法界本有性德曼荼罗乎。此三性本有法然故。云性德三性也。留心思也。   问。近世三井明德证义(龙渊房)门人就大乘止观立遍计所执不断之义。与此教同异如何?答。彼以真如为三性体故。对性就体云之不可断也。若约用论之。则断遣之。故传教大师释云。诸教之中断惑成佛。   只是遣于遍计所执(文)依之彼门人尚存断不断二义也(云云)今教遍计不舍者。不论体相。直是法界法然本有轮圆之具德故。云不舍之可思之。   问。三性名目正出唯识等显乘。依之疏中第二劫法门举之。第十心教相时可用之耶?答。如此义势可有通别二门。通是毗卢遮那遍一切乘随一故。内外大小显密权实一切法门皆用之。别不可用之。显密异故。   问。通用之有其理证耶?答。疏中一云。若于如是缘起法中。而言有因有果。即是遍计所执。堕于断常一失。不入中道。   是证知如是真言永离因果故即是法界也(文)又于同一法门名字。取替其义为权宗为显密。是常事也(云云)   乾元二年(癸卯)三月三日于神护寺月静坊为兴隆拭老眼书写之毕   法印权大僧都猷然(七十)   一交了   贞应抄卷下    五藏分别事(付。显所说陀罗尼事)   问。六波罗蜜所说五藏显密分别如何?答。二教论下并十住心论一引之。为显密二教十种住心之证。此意以前四藏为应化所说显教九种住心。以第五藏为自性法身所说密藏第十住心也。   疑云。见今此五藏生记经文。过去无量诸佛所说正法。及我今所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摄为五分(文)是只应化所说也。何摄法身所说乎。依之十住心论第十云。   显教者他受用应化佛释迦如来所说五乘五藏等经是也(文)又戒序云。如是七宗五藏以为显教(文)又经慈氏我灭后(等文)是等说相。无诤应化生身之仪式也。何云有法身内证之说耶?答。显密教主。实是一佛一体。随机情分三身四身。仍所说义相随应不定。或约佛身体一。于法身会说生灭应化之相。或于应化会说常住法身之相。依之生身法身间杂说文有之。或随机见。大别法尔随缘法身应化之界畔。依之三身说法分齐有之。大日经云。过去等正觉。及与未来世现在诸世尊住饶益众生。如是诸贤者。解真言妙法勤勇获种智坐无相菩提(文)是四身一体故。即自性说。及化三世之言也。今六波度经灭后付属。亦此意也。但至十住心论五藏为显教者。显密重重故。以应化所说为显教。故所说中五藏并为显也。即六度经五藏。含具此重重意。今以自性身所说为第五。其余为前四藏者。是约究极显究分别也。见二教论戒序意同之。但于序文有相传文点云。   如是七宗五藏以为显教(云云)谓如是七宗。显学者以五藏谓显教之意也。是驱自宗取义之谓也。   私云。虽有此传。未得决定。临文可见。   问。此经五藏有自性法身所说者。以此经即为自性身说耶?答。不尔。五藏判摄付佛体虽尽显密。说经会仪约机见。只变化之面也。经中六波罗蜜真言。是变化法身之内证也(云云)   问。于五藏可有部帙判文。今显密分别就何义辨之耶?答。大师引证之意。以部帙为正也。以前四藏为显教百亿部。以第五藏为真言三部故。安然教时义云。六波罗蜜经五中前三藏是小乘三藏。如次阿难波离旃延传持。第四显示诸大乘经。第五秘密诸大乘藏(文)是部帙之义也。又超悟疏云。此五人中。前之三人声闻弟子。后二大士菩萨弟子(文)同前。委细在二教论抄。   寻云。大集最胜般若法花等。百亿显经中所说陀罗尼。此五藏中何所摄耶?答。此有二趣。一云。约部帙。就教主论之。属前四藏。二教论云。应化开说名曰显教。显教契经部有百亿(文)二约类聚。就判文亦摄第五藏。大师请于宫中真言院被修最胜王经法。奏状云。空海闻如来说法有二种趣。一浅略趣。二秘密趣。言浅略趣者。诸经中长行偈颂是也。秘密趣者。诸经中陀罗尼是也(文)论随应摄之言含二义欤。又于法花等陀罗尼。有四重秘释。以初重浅略为前四藏。以第四重为第五藏自性法身之境也。中二重亦显亦密。随应可思。仍又论随应之言。有此等重重深义。留心可思之。   一门普门分别事   问。于法界曼荼罗诸尊。有一门普门不同。其分别如何?答。此有四句。一大日为普门普门万德总体故。二大日四智随一阿閦为普门一门。谓大日万德以菩提心门摄之。则皆菩提心之体也。是为阿閦佛。含摄万德故云普门。菩提心一边故云一门。余宝生弥陀等五佛。乃至三十七尊。尘数诸尊皆如此。三此阿閦不见大日一德。自立万德具五智。为一门普门。是阿閦一佛故云一门。其中有万德故云普门(此普门者各具五智之中法界体性智也)四阿閦四行随一金刚萨埵。为一门一门。是不见阿閦一德之边。唯金萨为主之一边也。已上总四句分别也。各具五智无际智故。普门一门义。亦复重重帝网也。   问。此普门一门门之言。其义如何?答。各各望所入法界云门也。所入有总别无边法界故。能入门亦有尘数诸尊也。今诸尊为门者。望各各法门身。以羯磨身为门也。疏云。能令三业同于本尊。从此一门得入法界(文)宝钥云。如来德具万种。一一德即一法门之主也。从彼一一身。随机根量说种种法。度脱众生。故大日经云。如来应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或声闻乘道。或缘觉乘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道。或愿生天。或生人中。及龙夜叉乾闼婆。   乃至说生摩睺罗伽法(文)是则如来内证一切智智为所入法界。彼一切智所观尘数诸尊为能入门也。   问。行者入证时。若一门机入一门法界之后。更转入普门证普门法界耶。为当从一门即入普门法界耶?答。普门果者。必以普门行可得之故。必转入普门也。   疑云。能入门虽异。所入体是一。是故一门入证者。更何遍历诸门乎。依之疏一云。从此随于一法明道而得悟。即是普入一切诸总持门。如从一门见王即是遍入千门万户(文)又杂问答云。若有人入此一三昧而修行者。即从此一直至如来所证(文)此等释文。皆从一门至究竟。何云必转入普门哉?答。自家意。因行果德轮圆周备。何以一因成万德乎。故疏一云。毗卢遮那本行菩萨道时。以一体速疾力三昧。供养无量善知识遍行无量诸度门。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能得如是如来智宝集成秘密庄严法界楼阁(等文)是以普门行普门果也。   疑云。若尔如来万德一切智智法门。有显密无边三乘一乘外道尼干等法门。若行者悉遍行之。岂真言行者因行中有经三祇之行哉?答。此显密大小内外诸趣之行。悉虽经之。而不妨一生成佛。谓以一体速疾力三昧力。一念中俯应群机。经无量劫具修诸度。普调群机即证普门果也。是故一门机必转普门行。入证究竟也。疏一云。且如有人志求五通智道。从大悲胎藏现韦陀梵志形。为说瞿昙仙等真言行法。行者精勤不久成此仙身。更转方便即成毗卢遮那(文)此更转方便者。即转入普门之意也。但至前文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门也者。一门究竟即转入普门故云尔也。不可违下更转方便之委释也。   重疑云。机根万差故。一门即普入之机有之。何必云更转方便耶?答。一门即普入机者。未取一门证。以前转入普门故云即普入也。凡一门普门等机者。只是暂属发心初门不同。非是始终各别证入也。有义云。机根不同故。前后二文即为二机(云云)禅林云。普门一门一切行者。全无实行实证二重转胜之义也。唯瞿昙仙。直是入普门法界之门也。谓行者于瞿昙仙法。发心修习。其僧欲决定时。诸佛现前教授。令入普门法界。仍无一门实证位也。故疏四云。又此众生乃至好乐遮文荼吉你者。亦于此门而接受之。能得见此本尊时。自然得见无量圣众(文)又此瞿昙仙有四重秘释。是为一门普门四重。谓世间常途。   瞿昙仙法为一门一门(浅略)此仙即胎藏十法界曼荼罗圣众随一也。是为一门普门(深秘)此仙即大日一德也。   是为普门一门(秘中深秘)此仙即普门法界身也。是为普门普门(秘秘中深秘)前三重教门。第四实证。教门学行之间。可有三重机。入证位全无二机(云云)又于此第四秘释有二门。一智界门。此瞿昙仙即大日也。会九法界归一印之意也。二理界门。显得本有法尔。瞿昙仙全无归一法界之义。此仙即本有法界体故。是自家最深秘处也。自余法界门亦尔。   问。瞿昙一门行者。入证究竟时。只显本有瞿昙不显余门欤?答。余一切门同显得之。问。若尔非更转方便耶?答。更转方便者。一门普门二重入证也。从一门即入普门法界。是非二重转胜故。非更转方便之义也。故疏释云。如从一门见王即是遍入千门(文)又疏家五种三昧道一生成佛之义。即此意也。又一门普门义。于两部教相有差别。谓金界万德诸尊归会一佛法界。是为普门。一印大日是也。万德各住。是为一门。三十七尊等是也。胎界万德诸尊本有历然。各各差别为普门。未显此理。偏住一德。是为一门也(更可问之)。   自证极位言说有无事   问。自宗意于内证极位可有说法耶?答。有之。   疑云。说法本意令他生解。是通相之例也。而内证位无对他义。何有言说乎。依之经疏中指自证位。定无言说。所谓我觉本不生出过语言道(经)疏云。然此自证三菩提。出过一切心地。现觉诸法本初不生。是处言语尽竟心行亦寂(文)又云。   如是自证之境说者无言观者无见(文)此等皆自证位无言说之义分明。如何?答。自证极位者。理智法身之境界也。然此理智法身自受法乐故。常恒演说三密门。其证不及始出之。自证位无言说者。是显教常途之谓也。故二教论引大论云。初重二谛与常谈同。第一义中无众生。次二谛有八种人。为后四人故。说真谛中有佛有众生(文)第一义中有有密号名字者。是真言教也。论释分明不可疑滞。但至所出难文者。先经出过语言道者。是说●字字义。出过因位人等四种言语故云尔。   自家理尽说表德门时以诸字字相为真极内证万德也。可思之。次疏言语尽竟等者。是又约随他之言说也。疏三释经超过心地云。所谓自觉不可思议法界。出过一切心地。的无所依也。如世人举足动足皆依于地。菩萨亦如是。依心进行故。名此心为地。以心尚有所依故。未名正遍知。如来已度此微细戏论。进趣都息。故名超越心地(文)疏第一言语尽竟心行亦寂等者。指此经不思议法界。超过心地等文超过心地。既以因位微细戏论心地为所出过。言语亦可然(云云)   重疑云。真谛无言说者。是常教说非真言云事不明。疏六云。复次金刚手。了知世谛即是第一义谛。所行处不异毕竟处。是故默然无言。如来了知第一义谛即世谛。毕竟处不异所行处。是故广分别说(文)是自家意尚以第一义即世谛有言说。以世谛即第一义即无言说也。次●字字相事尚不明。秘藏记云。法身有定惠二边。以水喻之。澄静是定。照一切色相是惠。密教所说定边无言说。惠边有言说。水澄静而照色相。然愿行风起波浪。波浪即作声。是说法之音(文)此释意于●字犹愿行化他时言说。反之思之。圣智内证时无说法也。何况理定边都无其语。自证极者。即住此定位也如何?答。疏第一义即世谛有说法者。此世谛者。第一义中世谛。非常途世谛。以二教释可得之。次秘藏记释者。●抄云。是体用差别门之义也。定是体。寂静为义。惠是用。照了为义。自性身理。理者定。受用身者智。智者惠也。自性身理德胜故。望受用身无言说用。虽然自性身有法尔言说说真言无过(文)但●水依愿行之风起说法之浪者。是举随他说法之边也。●字言说有随自随他故也。   重疑云。疏释犹不明。设于第一义中分世谛。即世谛有说故。第一义世谛有言说。第一义第一义无言说。又秘藏记云。释设虽寂照不二。寂边无说照边有说。仍此等义边难势未遮如何?答。疏家二谛有有说无说之释。理实则顺常途之意也。入自家于第一义中虽分二谛。尚顺常途真谛之无说故云无言也。自家二谛分别者。法相四重天台七重以为世谛。自家性德圆满以为真谛(二门分别意)仍无言说等者。可遮情之意以为世谛。有言有说还是第一义也。六大有响十界具言即是法身实相。是性德圆满之教相也。疏家非非青等释。从初地开金刚宝藏行大空三昧之义。即其意也。是故真谛无言之文者。尚是顺常途之谓也。留心可思之。秘藏记寂照分别可准思之。禅林云。自证极位有三转方便。所谓理智事也。三转中以事转为说主故。理智是所说之法也。秘藏记定边无言说者。即此三转分别之意也。   疑云。若三转分别之义者。理智俱非能说。以人为说主。若尔何秘记之文云智边有说耶。以知彼记意非三转分别之意欤?答。以理智属人法之时者。以理为法。以智属人也。故良源显密相对抄云。以理属法。万法从理生故。以智属人。诸人依智达故(云云)是故以智属人云智边有言说也。   疑云。若三转分别之义决定者。自家意。理智边都不许言说之义欤?答。不然。理智全体和合。是为人。更无别体。是故人说即理智之说也。理智无说者。人更不可说三转交彻不二一体而三而二而一无碍帝网也。显一乘虽谈不二帝网义。犹是二门分齐因人境界故。而二之边域也。今教不二性德门故。三转不二真实之义。唯在此教也。依之人即理智故。理智说法之义亦有之(云云)   疑云。闻此义势。尚即人许理智之说。是故即理智人亦可不说。是只天台三身相即俱说俱不说之义也。何为自家不共之谈耶。是以四重秘释前二重人说。后二重法说也。既人后立二重。明知非即人云理智说也。如何?答。彼不思议疏四重之义。是约四曼立其重。前二羯磨身。后二法门身也。四曼俱说之义以前既成了。谓四曼各具三转故。第三重●字。第四重本不生理智。于此亦各有三转也。第四重本不生理智者。即六大也。五大为理。识大为智。六大本不生本有宛然。是为第四重也。仍此二重有三转故有说法。是又不违以前三转分别之义也。又于四曼有同体别体二义别体四曼者。如宝钥等归敬颂。谓五字并四十七字为法曼荼罗。制底幢光等为三摩耶曼荼罗。诸尊相好身为大曼荼罗。生身威仪并捏铸等为羯磨曼荼罗。同体四曼荼者。如四曼义释。谓于一尘具四曼。轨持为法。周遍为三。色相为大。形相为羯。就此同体四曼论说法义。此一尘法界四曼中。以大羯为说主。以法三为所说。如三转分别。此同体四曼中法三说法者。约生解之义边也。又前三转一体之义也。但同天台义者。彼种因而二门义故。虽谈不二未极之说也。此性德海不二门义故。究极真实之心也。显是心外。密即心内。内外显密天地水火也。二教义门可思之。   识大形色有无事   问。自宗意于心法有显形色耶?答。有之。   疑云。自宗立五色五轮。尽一切显形。彼五色五轮。只是五大之显形。此外全无识大色形。何云有之哉。依之疏四云。是心无相无境界。非是有为无为。以佛五眼谛观亦不能见相貌(文)又秘藏记中心法无色相(等文)   如此经疏等中。都无出心法色形。何今立此义耶?答。自宗意。一切色心等诸法。皆具显形表等色。所谓曼荼罗诸尊。即心王心数。信进念定。春云秋冬。色声香味等也。但至五色五轮废立者。先于五色五轮有总别。色形具足青黄赤白为空轮之色。即杂色也。若于空轮立别色。以黄白赤黑青如次为五轮五大之色时。以五色具足杂色为心大之色。然全总作别故。唯云五色。若总别别论可云六色六轮也。觉●心月轮秘释中引经云。心即是月者。以心为白色圆形也。是且就本色举随一也。但至所出难文者。约遮情顺常途之说也。   如非青非等下遮表二义(云云)已上融源阇梨觉海法桥等相传义。   禅林云。凡于理智。有色无色之义。广分别之有四重(识大色形有无以之可思之)一云。理智俱无色无形。天台等诸教所立是也。一云。四智自受用有常遍色身。真如理体无一切色相。唯识心地观等所说是也(已上显)一云。理是有色。智是无色。自家能生六大位是也。理者五大故有色。智者识大故无色。●心为理。●心为智。即识大也。一云。理智俱有色。自家所造四曼位是也。谓六大一实体成四曼相故。所造四曼一切诸法。皆有色形也。以胎大日为理法身。以金大日为智法身。四佛是四智。自外诸尊即心数。如是诸尊。虽云理智心王心数。皆有显形。是即六大所和合故。云心皆心。云色皆色。是故一切皆有形色也。依之自家中心法有色之说。依此所造四曼位。心法无色之文。即能造六大位也。   疑云。所造四曼位诸法。皆具六大。若尔何偏以胎大日为理。以金大日为智。乃至以信为白。以念为黄色等耶?答   本曰   已上十一个条。依禅定二品亲王教命勘记之。   贞应四年(甲申)九月比抄之。山笼道范。   同十月进览之   乾元二年(癸卯)三月六日于神护寺月静坊为兴隆拭老眼书写之了   法印权大僧都猷然(七十)   一交了   右三帖者高野山正智院道范之抄并八阪吉祥园院猷然之笔俱是秘藏也加修复了虽有大经藏事相教相之书如是教相之书希有也勿处容易矣   延享二年岁次乙丑仲春七日   净土院僧正贤贺(世寿六十二)   右贞应抄三帖以劝修寺大经藏所藏猷然书写本书写毕   大正九年一月三十日写毕二月一日加朱了。宝秀(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