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去寺院参访或敬香礼佛时,每到殿堂门口有时候会有人友善地提醒:不能踩门槛哦。突然听到这一提醒,有些人双脚常瞬间不听使唤,“什么?不能踩吗?先左脚还是右脚?”慌乱之下一脚就踩到了门槛上。
不少人难免心生疑虑:在寺院里为什么不能踩殿堂门槛?这其中是有什么讲究?
民间有种说法:忌踩门槛禁坐斗。至于个中缘由,坊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在古代,门槛是地位身份的象征,门槛高低代表着门第的高低。同时,人们认为门槛具有遮挡污物和避邪的作用,可以将一切污秽之物拒之门外。此外,也有说法认为门槛是神灵的屏障,踩了门槛就会破坏自家的风水,冲撞家神。
在传统古建筑中,一道高高的门槛仿佛一堵墙般,横亘于正门之前,自然有了很多重象征含义。据考证,忌踩门槛这一风俗始于先秦时期,那时臣子们出入君主的门户时,不能踩到门槛,只能侧身而行。后来,门槛逐渐成为地位尊卑和家族地位高低的标志,之所以在先秦时期开始有这种规矩,正是因为当时对尊卑礼仪格外重视。
《礼记》有言:“大夫士出入君门,不践阈。”意思是做臣子的进入君主的门户时,应该从门中央所竖的一根短木旁侧身而过,不要用脚踩在门槛上。
自此,祖祖辈辈流传的习俗里,老一辈总会告诉小孩子不要踩门槛,一方面可以防止木制门槛被踩破,另一方面也符合规矩和传统,透着对先人的敬重。
在寺院忌踩门槛,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门槛象征着佛菩萨的肩膀或者额头,踩了门槛是对佛菩萨的不敬,会受到惩罚。
其实,在佛教文化里,并没有“门槛是佛菩萨肩膀或者额头”的说法。如果说门槛是佛菩萨的肩膀或者额头,绝对不能踩,那难道就可以跨过去吗?事实上,在国外的佛教寺院里,并没有完全像我国佛教寺院一样,有一道高立威严的门槛,就更谈不上有忌踩门槛之说。忌踩门槛属于民间传统文化,在佛教传入我国,并逐步中国化以后,人们才将本土风俗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便有了许多特定的礼仪规矩。
佛教寺院的门槛之所以修得高,是因为其中蕴含深刻的意义。只要你跨入了这道门槛,便将尘世的凡俗抛在了身后,你就会以一颗纯净向善的心来感受佛教的庄严和神圣。
佛教寺院供奉诸佛菩萨,是僧众驻锡的道场,是弘法利生的所在。进入寺院,理当遵守佛门礼仪,维护其庄严神圣。佛教寺院门槛修得高,体现的是信众对于诸佛菩萨的敬重之意。在寺院里不能踩门槛,与其说是禁忌,不如说是包含了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
“槛”谐音为“坎”,有坎坷之意,若踩踏门槛,则表示遇坎儿;遇到门槛,大步跨过去,则寓意为跨过坎坷,往后便会一帆风顺。
所以不小心在寺院踩了门槛的信众们也不必担忧,佛菩萨是不会因为你踩了门槛而惩罚责难你的。但这也不代表大家可以在门槛上随意踩踏,无论在寺院还是在平常百姓家,为表尊敬,都以跨过门槛为宜。
进入殿堂虽然不必过于纠结踩门槛的问题,但其实有个进殿礼仪很容易被大家忽视。按照礼仪:进入寺院当顺时针而转,即顺转而行佛事。进入殿堂,当从左右两侧而入。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出殿堂也是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