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忏,种类繁多,以观音信仰为主的《大悲忏》是其中之一。《大悲咒》与《大悲忏》是不是一样呢?两者究竟有何关联?又有何差别?
《大悲咒》与《大悲忏》两者系出同源,皆出自《大悲心陀罗尼经》。“陀罗尼”即“咒”的意思。《大悲咒》即是千手千眼观音于这部经典中所宣说的无上咒语,也就是千手千眼观音的根本咒。它一共包含了八十四句,四百一十五字。
《大悲忏》相传为世尊幼子“罗睺罗”化身的宋代知礼和尚,根据这部《大悲心陀罗尼经》为主体,所发展,编写、制定出的仪轨。它包含了《大悲咒》,以及经典的核心思想,同时,也涵盖了安置道场,结界、供养、入忏、启忏,以及忏悔、观行的种种程序和仪式。诵一个《大悲咒》仅需几分钟的时间,拜一部《大悲忏》则往往需要两个钟头左右。
《大悲忏》是一类“忏门”,也是佛法中的“事门”,是透过“事相”、“仪轨”的形式,透过声音、梵呗、庄严的道场、虔穆的信众,所集体共同震荡,共同表彰的宗教情感和宗教情操。依此,它也是一项“共修的法门”。
自从宋代知礼和尚制定《大悲忏》忏仪,《大悲忏》法会即成为汉地普受欢迎的观音法会。
然而,虽属于忏门,它的内容,并不仅仅于消极的忏悔,也不仅止于个人的消灾祈福以及现世利益。作为一部“观音法门”,它指涉了观音证觉的般若与涅槃,也指涉了观音的慈悲与方便。
行者入忏的十大愿文: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槃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终极的,通过个我的证觉解脱,而发起与观音的慈悲相契相应的广大菩提心,以种种善巧方便,利益,也协助有情证觉怯性。
除了拜《大悲忏》祈求消灾净业,在现实现世中,碰见坷坎烦恼、挫折障碍时,又该如何面对,涤净呢?
将所有妨碍、干扰、苦恼、嫉妒、厌憎自己的,都当作是“逆行菩萨”。
首先,最重要的,是不起嗔恨心。一旦有恨,则如同燎原之火般,对自己,难以处理;对他人,更难原宥。恨,仅会衍生更多,更难以控制、驾驭的问题。
其次,了解自己是一个凡夫,一个犹未抵达解脱道的平常人;他人也是,仍有许多人性的阒暗无明。贪嗔烦恼在烧燃、作祟。彼此,都需要更高的学习与调整。
这样看来,所谓的挫折、逆境,也无非只是修行“忍辱行”的时光,一段“炼心”与“调御”的过程,同时,一旦深明因果、深信因果,行者即能以更大的宽厚与慈忍,承担个人的业力与果报。针对逆境,汲取智慧与慈悲。
其三,该怎么处理的事,就怎么处理、怎么做。尽可能的“不以自我为中心”,而客观清明地审查状况,协助自我以及他人,共同解决困境,降低伤害。
其四,倘然发现错误的启始,不在对方而在自身,更该立即订正,立即成长。同时,以感谢、感恩的心情面对问题,看清心灵的“黑暗仓库”。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对他人用慈悲,对自己用智慧。一切的坎坷、逆境,自然化为智慧的泉源,也自行蜕变为慈悲的路径。
究竟《大悲忏》的意义,不仅在于拜忏那两个小时的涤净而已;更在于日常生活情境中,时时念想起观音的慈悲与柔忍,以之作为“净化”的楷模与行则。
如此,“忏”才能在我们的生命内容中发生根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