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遮难抄 (1卷) 全文TXT下载
《大正藏》第77卷No.2444
No. 2444
十住遮难抄
弘法大师依大日经菩提心论等。立十住心判教浅深。而真言学徒用不不定。或言立十住心不足为论。或付五个难破不能信用。或复虽信用得文不同。所谓一道极无有地前。极细妄执无地上等也。今窃述愚怀遮难破。于事有恐。如履薄冰。故不可及他见。只为会废忠也。
安和尚教时义第二云。有五失故不用十心次第。一者(别纸书候之故略之)先安公返违经释多犯失。谓初劫有三。谓声闻乘云越粗妄执·细妄执极细妄执百六十心。缘觉乘亦云越三妄执。总越二乘为越一劫(云云)粗·细·极细者。三劫所断惑名也。初劫之中立此名(一失)又百六十心者。二乘所断也。
声闻乘云越百六十心(一失)缘觉所断妄执不入百六十心(一失)安公言。此经宗横统一切佛教。如说唯蕴无我出世间心住于蕴中。即摄诸部小乘三藏。如说观蕴阿赖耶觉自心本不生。即摄诸经八识三性三无性义。如说极无自性心十缘生句。即摄花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皆入其中。如说如实知自心名一切种智。则佛性一乘如来秘藏皆入其中。于种种圣言无不说其精要(云云)今海和尚多违此文。何者经中蕴阿赖耶乃至心主自在境觉自心本不生文。义释以为一种阿阇梨。亦摄诸经八识三性三无性等。此法相宗所用经论。而海和尚以观蕴阿赖耶等名无缘大乘心摄法相宗。
以心主自在觉自心本不生等名觉心不生心摄三论宗(云云)遮云。第一劫有初后。以初名他缘乘。以后名觉心。阿阇梨名有觉心不生句。故开一种无成二心。
又设开一种立二心不可成过安公开极无阿阇梨立二心故(安公返犯开一种不可立二心之失)
又以为。观蕴阿赖耶觉自心本不生摄八识三性三无性之文
遮云。义释上文云。观蕴阿赖耶摄楞伽深密八识三性三无性。觉自心本不生即摄胜鬘宝性等。今文暂举法相所用。以三论所用以第三卷为定判者。第二卷觉自心下胜鬘等何心所摄。以第一卷具文立二种住心无失安公不检第二卷会文(一失)。
里书云。义释云。今以如幻等门照有空不二。即人法二空之相亦不当心。乃名真入法空悟唯识性。故经云。秘密主被如是舍。无我心主自在觉自心本不生(云云)悟唯识性下在觉自心之文。是显法相圆成之理也。依之第二劫全可为法相一宗答(云云)
又云。经中所谓空性乃至极无自性之文及十缘生句。义释以为。生极无自性入曼荼罗海会一种阿阇梨。亦摄花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此中花严是花严宗。般若是三论宗。而海和上以所谓空性等文为天台宗。以极无自性一句为花严宗。
遮云。极无自性及十缘生句摄二经者。非为成花严三论二宗。花严有十不思议。所谓诸佛刹土不可思议。诸佛净愿不可思议。诸佛种性不可思议。诸佛出世不可思议。诸佛法身不可思议。诸佛音声不可思议。诸佛智慧不可思议。诸佛神力自在不可思议。诸佛无碍不可思议。诸佛解脱不可思议。般若有五不可思议。所谓时佛为王现五不思议神变。一花入无量花无量花入一花。一佛土入无量佛土无量佛土入一佛土。无量佛土入一毛孔土一毛孔土入无量毛孔土。无量须弥无量大海入芥子中。一佛界入无量众生身无量众生身入一佛身。入六道身入地水火风身。佛身不可思议。众生身不可思议。世界不可思议。二经同说不可思议之境界故。又义释云。善巧修行般若者。即是深观察缘生句。见甚深中道如般若中广说。复次初劫智慧二乘共行非深般若。若二劫智慧二乘共闻亦非深般若。
若三劫□虚空无边智慧一切二乘不能思议乃至甚深般若(云云)今所摄者第三劫深般若也。是圆融无碍法门也。彼三论非圆融之谈。何极无自性句摄之。依之极无自性之句唯摄花严一宗也。此有二失(开一种阿阇梨为二心失。以第三劫般若为三轮失)。
又云。
经中上又一切智智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之文。义释以为。从此复有十重深行阿阇梨”
遮云。安公云。如实知自心之密。义释以为。从此复有十重深行阿阇梨。是非义释正文。以第三卷文若生极无自性心得入如上曼荼罗海会名阿阇梨。从此复有十重深行之文。改极无自性之文安如实知自心之句(一失)亦摄佛性一乘如来秘藏。此中佛性即涅般经。一乘即法华。秘藏即真言教。而海和尚如上如实知自心文下所谓空性等文。为天台宗于显藏。是秘藏即真言此初门。而安花严宗教之下(云云)
秘藏即真言教者。今此经横统一切佛教之中。如实句摄佛性一乘如来秘藏。而佛性一乘如来秘藏。皆法花涅槃所说法门。涅槃说秘密之藏。所谓方等经典。法花说一切如来秘要之藏等也。而秘藏即真言教者。如实一句即初心。何摄真言因果
智证大师云。或云。法花涅槃大日经等。谓如实句。佛性指涅槃。一乘指法花。如来秘藏即持明藏。真言秘者。此亦一见矣。今以为。佛性一乘不可读为两句。说教次第可配故也。法花与涅槃同明佛性一乘。故合一句如来秘藏为真言。或立十住心判一代教。未合此□不足为论耳。秘密庄严法界按观即如实知□□是过□□□耶(云云)”
此或云。言当安公所立佛性一乘不可为两句。说教次第可乱故(云云)而此一段义释文非必说教次第。诸部小乘在前。花严般若在后。故如来秘藏为真言者。如实句何摄大日经等。能摄所摄是一也。此证又难指南。又云。或云。十住心判一代教。未合此疏。不足为论耳者。以不次文以为定判。至下可见之。
又秘密庄严法界。按观即如实知自心相。
过此外更有法耶(云云)又是难解如实知自心句净菩提心初法明也。过此又有根究竟二句。二地已上深旨非有过此法耶。恐果地法门乎。付第三卷又以为。极无自性有前故浅。如实智自心有后故深。今谓不□依教理浅深者。须如实为前极无为后。
以此不以此不
判(一失)如来秘藏为真言(一失)或云。一道无为□□有□□□菩提。已上秘密庄严□□之释文。疏下可见之。
安云。经中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等文。及一切世间应供等。又义释以为。佛惠初心。佛惠初心即是三心中菩提心为因。
而海和上以离有为无为界乃至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等之文。极无自性心为花严宗。
遮云。如是初心者。指极无自性心也。一切世间应供之文。亦极无自性之文也。同是菩提心为因句也。而安公以为。如是初心三心中菩提心为因。非极无自性。之违经疏文(一失)又越十地得列佛惠初心。今指初心为佛惠初心(一失)又上云。极无自性心时亦越一重三妄执无明惑。为越三劫到佛惠初心(云云)疏地上无惑。何谓四分之可及于信解(一失)(已上安公违义释犯十三失)
今成住心浅深。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即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云云)又经云。复次秘密主。真言门修行菩萨。行诸菩萨。无量无边百千俱胝耶庾多劫积习。无量功德智慧。具修诸行无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者。即是欲明超第三劫之心。欲令见闻者信教尊重故。先叹其功德。可知余教中菩萨。行于方便对治道。渐次除心垢。经无量阿僧祇劫。或有至菩提。或不至者。今此教诸菩萨。则不如是。直以真言为乘。超入净菩提心门。若见此心明道时。诸菩萨无数劫中所修福惠。自然具足。譬如母人以舟车跋涉。经险难恶道得达五百由旬。更有一人。直乘神通。飞空而度。其所经过及所到之处。虽则无异。而所乘法有异○常途诸论所明。证此心时。即名为佛○以行者得此心时。即知释迦牟尼净土不毁。见佛寿量长远。本地之身与上行等从地踊出诸菩萨。同会一处。修对治道者。虽迹邻补处。然不识一人。
是故此事名秘密○然行者复以何法入此门耶。故经次云。所谓空性○离眼耳鼻舌身意○故曰无自性心生也。此心望前二劫。犹如莲花盛敷。若望后二心。即是果复成种。故曰。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故(云云)。
上云。即实知自心乃至此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下云。真言门菩萨超入净菩提心是心明道。初后是同。
义释云。得此心时即知释迦牟尼净土不毁等。然何者复以何法入此门耶。所谓空性等。是故大师引证一道无为耶。极无自性心同是净菩提心。此心望前二劫。犹如莲花盛敷。若望后二心果复成种。此心者极无自性心。后二心者秘密竟。故云。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故(云云)今云。初心成佛因是极无自性心也。故大师十住心论等。空之心于是始起寂灭之果果还为因。是因此心望前显教极果。于后秘心初心(云云)而一道极无同是净菩提心也。初心即真言初地。初地即菩提心为因。故义释云。初地菩萨□虚空无垢菩提心(云云)
又义释第七云。经次云。若到修行地。授不可思议果。此修行地。即是净菩提心初法明门。例如声闻见谛已后复入修道位也○经云。初地菩萨化满百佛国也。是极无自性也。次有偈。劝信印成故云。即是第一真实。诸佛所开示。此开示即是佛之知见。
与法花义(文)此即初法明门○佛之知见与法花义同。即是一道无为正证也。又云。一切法平等无畏。是极无自性心也。即是真言行者虚空无垢菩提心也。又云。第六畏于一切法平等心中。修曼荼罗行。离垢地以去各于自地观心中修曼荼罗行(云云)今云。离垢地以去今此第六无畏即初地也
二者违金刚顶失。金刚顶经所说一切义成就菩萨。坐菩提场五相成佛。自心流出三十七尊成金刚界大曼荼罗乃至十八会。是真言宗果佛自受用相。次请召十方诸佛菩萨。说入曼荼罗行。是他受用相。而海和上引彼五相成佛之文名极无自性心。为花严宗初心成佛因也(云云)。
遮云。大师所引经文。五相以前文也。所谓薄伽梵大菩提心(乃至)以自性成就真言。自恣而诵。又上颂云。虽入此定犹发佛五相成身可见寻(云云)说秘密庄严云。五相五智法界即四曼四印此心□(云云)十住心论云。
菩萨权佛二宫○未入三密五相身四种曼荼究竟真实金刚心殿(云云)三摩耶戒序云。
极无自性心者○犹是成佛之因初心之佛五相成身。四种曼荼罗未能具足(云云)宝钥十住心论等文。如此以五相文为极无。更无说文(今作此说犯一失)。
三者违守护经失。守护经说菩提心无相同大日经。说五相成佛同金刚顶。为证其五相成佛○引六年苦行不得菩提。始观月轮唵字而得菩提。此亦真言果佛同证化他法门。而海和上以上彼经文入遮极无自性心为花严宗。
遮云。守护经说菩提心无相。于此有何要。又云。说五相成身□金刚顶。彼经不说五相(一失)但引最后身六年苦行不得菩提。蒙惊觉证一道无为。依惊觉缘五极无自性生也。非取月轮观等。
安公以为。取月轮观等(一失)又以此月轮观等以无。入极无自性心(一失)又言。真言果佛自证化他法门(一失)违守护经有四失。
四者违菩提心论失。论有三门。所谓行愿胜义·三摩地也。行愿者。一切行愿同诸大乘菩萨行愿。胜义者。心性空寂同大日经守护国。菩提心自性皆空同虚空无相文。三摩地者。同金刚顶三十七尊及心地观五相成佛。及引般若十六空义·法花开示悟入·金刚顶五相成佛身之义。而海和上金刚顶五相成身为花严宗。以菩提心论三摩地法门为真言宗。亦以大日菩提自性皆空文为天台宗。此云。般若皆空义·法花开示悟入·金刚顶五相成身之义。□般若中□□□为成月轮十六分。法花开示悟入者。为释阿字五转也。若依深秘旨为释。
然非说五相文(一失)金刚顶五相为花严宗事(一失)具如前说。违论二失。
五者违众师说失。大日义释是无畏说。一行记说云。此经本地之身。即是妙法莲花最深秘处。智俨温古治定亦同。苏悉地疏述师说云。教有二种。一显示教。三乘也。二秘密教。一乘是也。秘中又二一唯理秘密。花严·般若·维摩·法花·涅槃等也。二事理俱密。大日·金刚顶等也。金刚疏述师说云。法花明久远成佛。此经明顿证成佛。二说虽异真实是一佛。而海和上于诸大乘辄判教理浅深果极高下。难知矣。
□云。□□最深秘处文。以法花深秘释成大日经。非说即天台之义边。而安公以为。二经旨同。天台真言无异。是则迷二经专失首尾。始摄如实知自心之句为超花严。令同不思议真言相为本地之身。是则如实之句初心。本地之身极果。况复彼云。法花经明唯理秘密。大日经显事理俱密。二经之旨大异。全不可同之。以最深秘为天台宗(一失)义释第十五云。如世人以莲花为吉祥清净能悦可众心。今秘密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莲花。为最深秘吉祥一切加持法门之身。加此花台也。然世间莲花亦有无量差降。所谓大小·开合·色相浅深·各各不同。如是心地花台亦有权实开合等异也(云云)今妙法莲花最深秘处者。大日花台也。以浅略之读为释云。皆是初心之佛。深旨如上所谈耳。
问。上引义释。行者得此心时。知释迦牟尼净土不毁。见佛寿量长远本地之身。证一道无为了。今本地之身妙法莲花最深秘处故。寿量品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乃至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即此宗瑜伽意可两所明法花寿量之文。存浅略者俱成浅略。存深秘者俱谈深秘。何故于上文付浅略之义证一道无为。于下文存深秘之旨为秘密庄严。
答曰。于本地之身非作浅深释。以初得之心为一道无为。以所见之果为最深秘处也。义释第六说五色界道文云。若从浅至深。自迹归本。则世尊俯同六趣。为初门眷属开发净菩提心。若众生入此明门超百六十心时。已出过世间。上菩萨位。故第三曼荼罗。唯以白色为界也。第二曼荼罗于白之上。更加赤色黄色者。赤是勤勇。菩提中道修万行。黄是如来念处万德开敷。尔时即入重玄门居寂光土。乃至近居补处犹故不识一人。故于第二重。但以三色也。第一重曼荼罗。于三色之上更加青色黑色。青色是大虚空色。黑谓如来寿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毕竟无像。故作深玄色。此二句是如来秘藏。非普为一切众生。故名内眷属也。又入此深玄色者。即是如来自证中胎花严。尔时见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深浅之异(云云)此文明说因果次第。故初得净菩提心为一道无为。以方便究竟为秘密庄严也。然以最深为天台(一失)。
以□文证不可违无畏三藏大惠禅师。智俨温古不说。于苏悉地金刚顶疏者。更不可为难。彼师所解异无畏等说。恐难指南。唯理秘密花严等。事理俱密大日经等何同。又法花久远犹初心佛。瑜伽顿证自觉果圆。岂无优劣。海和上于诸大乘。辄判教理浅深果极高下难知者。大师判诸教浅深佛果优劣非私所谈。依大日经心读生之文并菩提心论等加之。或书云。大师者开座八叶构九尊出大士誓愿力。现菩提萨埵权示迹于三地。施化于十方。能弘深法于恶世。妙传秘教于末代。所说仰可信。不可违三藏等之说。于两经疏师之说。意趣异此。不可为苦哉。
又教时义第一卷云。高野空海阿阇梨秘藏宝钥释如实知自心净菩提心云。无畏三藏说。行者住此心时。即知释迦牟尼净土不毁。见佛寿量长远本地之身。与上行等从地诵出诸菩萨。同会一处。修对治道者虽迹邻补处。然不识一人。是故此事名秘密。
证此理佛亦名常寂光土毗卢遮那大隋天台山国清寺智者禅师。依此门修正观得法花三昧。即以法花·中论·智度为所依。构一家义。龙猛菩萨说一法界心。乖百非背千是。非中背天〃〃〃〃演水之谈足断。而正审卢之量乎。已而住如是一心无明边城。
非明分位(云云)若尔天台妙觉毗卢遮那是真言宗净菩提心初门之佛。无明边城非明分位。何言同佛。答。
义释中以普贤观经观普贤行乃至毗卢遮那遍一切处等文名为八叶。东南普贤净菩提心也。即是如来内证之德。即一毗卢舍那之身故。彼文云。此经本地之身即是妙法莲花最深秘密处。又云。彼说诸法实相即是此经心实相也。而海和上判此句为无明边城。□□失。一者不审义释文句首尾○义释云。此经本地之身即是妙法莲花最深秘密处。又云。彼说诸法实相即是此经心实也。而知为□凡心。二者不检诸文真伪是非所引。龙猛菩萨说者。是释摩诃衍论文。此论是海和上及福贵和上以为真论。比睿山及诸家皆为伪论。夫引证者。可引自他共许之文。若一许一不许不足为证可恐乎。贬天台之妙觉为具缚之凡夫。和上非佛。何诳后学。故彼文云。此经本地之身即是妙法莲花最深秘密处。又云。彼说诸法实相即是此经心实相也。而判天台佛为无明边城则违义释意矣。今依义释正文。故云真言宗本地毗卢遮那即是天台宗妙法莲花最深秘密处之同佛也。
又有二失。一者八叶普贤净菩提心也。即如来内证之德一毗卢遮那之身故。彼文云。本地之身即是妙法莲花最深秘密处也。又云。彼说诸法实相此经心实相也。□为具惑凡夫(云云)。
遮云。于净菩提心分因果二位。彼八叶普贤如来之内德。是则果位净心也。言四佛四菩萨。即一毗卢遮那之身故也。如实知自心者。因位净心也。信解行地之初故也。不分别因果二位。猥致此失。又云。诸法实相此经心实相同摄因缘净心。然极细妄执未尽。故云无明边城无失。此中反有二失。因果不差别二失。初心云惑(一失)二者不检真伪引释摩诃衍论失。海和上福贵和上以为真论。睿山及余宗皆为伪论。夫引证者可引。自他共许之文。一许一不许不足为证者。安公上云。显晦随时行藏在运所所引成义。今又云。睿山诸宗皆为伪论。安公岂非睿山学徒。又安公自引不共许之文所言唯为信□既以前后相违也。何况福贵和上具会□旧人四失。四失论□真论。大师上奏流行天下。岂可不引用哉。加之常晓律师请来释摩诃衍论疏一部三卷。其状云。右摩诃衍论者。横释显教。竖括秘藏。大论虽先来左右未定。今以此疏证彼大乘(云云)。
有此等诚证。足引用之。安公又有二失。不检真伪(一失)不辨真伪引之(一失)。
又云。问。高野空海和上宝钥释极无自性心云。此心有二种。一显略趣。二秘密趣。显略趣者。证此心时知三种世间。即我身觉十个量等。亦我以卢舍那佛始成道时。第二七日与普贤等诸大菩萨广谈此义。是即所谓花严经也。善无畏三藏说此极无自性心一句悉摄花严教尽。杜顺和上依此法门。造五教花严三昧法界观等。弟子智俨相续。
智俨弟子法藏法师又广五教之旨□□师及疏□。此花严法门○
里书云。宝钥不说深秘。但举名许也。深秘具如十住心论。
秘密趣者。入此宫时五相成身。经云。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于业烦恼解脱。而业烦恼具依金刚顶说。薄伽梵。大菩提心普贤大菩萨。住一切如来心时。一切如来满此世界。犹如胡麻。尔时一切如来云集。于一切义成就菩萨坐道场。惊觉五相成身。守护国界经说。我于无量无数劫中修集。至最后身六年苦行不得成阿耨菩提。毗卢遮那坐道场时。无量化佛同告。我言汝。于鼻端想月轮中作唵字。作此观已。于后夜分得成阿耨菩提。龙猛菩萨说。三自一心法不能入一心不能心假能入心非实我。名而为非我。亦非自唱而□□自如我立名而非实我□自得唱而非实自□□又立远远。
又远如是胜处无明边城非明分位(云云)若尔花严十佛无明边城非明分位。何故得言与真言宗胎藏佛同。答。此海和上判花严佛为无明佛。则有三失。一违念刚顶失。二违大日经失。三违守护经失。金刚顶经说。一切义成就菩萨坐菩提场五相成身佛。为毗卢遮那佛自心流出三十七尊。是为真言教说主也。又大日经云。我土妙花布地胎藏庄严世界。所言我者即是真言教说主也。又守护经云。六年苦行观鼻唵字得成毗卢遮那。即是一代教主。此等成佛皆判具惑之佛。凡我佛教总无具惑之佛(云云)(已上安公恣书)(入伪文。恣致难破。见宝钥正文者难破悉遮)。
宝钥正文云。
虽入此宫初发佛(云云)安公入此宫五相成身(一失)又引金刚顶五相以前文。证极无自性。以为惊觉五相身(一失)又引守护经警觉最后身菩萨。
以为警觉毗卢遮那(一失)警觉一道无为令生极无自性初心佛。极细妄执未尽。故为无明边城。
而以为花严佛即真言佛(一失)又不引出大日经我土妙花布地。又称为具惑佛(一失)。
已上安公反犯(三十六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