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前面讲过大小乘修持的次序,由守戒得定,由定得慧,得了智慧才能解脱,解脱后再解脱所知所见。所以学佛是学解脱。如果越学越难与人相处,越多问题烦恼,那就不是学解脱,是学脱节。学佛是智慧之学,再复杂的环境也能化成祥和,心中的烦恼也能解脱。不要一学起佛来,欲望变得更大,又想求菩提,又想祛病延年,又要佛加庇功德,又要保佑你升官发财。甚至有同学问我,为什么他那么用心打坐拜佛还感冒了?我只好说,唉,大概佛法不灵吧。这解脱了吗?真是的!
佛告诉这些菩萨们,“有尽无尽解脱法门”,又到头又不到头,究竟是什么?佛说,这个解脱法门你们应该要学的。下面佛讲什么是“尽无尽”。
“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这是先下定义。佛法归纳成有为法和无为法。我们拜佛、念咒、参禅等等八万四千法门,乃至练气功,都是有为法,有个方法在修。一切众生所求的,求神通,求悟道,只要你心中一想,就已经是有为法了。举凡世间法,宗教、哲学、科学等都是有为法。如果你不来世间,一个人上山修道,就是无为法了吗?还不是。没有悟道之前都是有为法,“尽”就是有为法。
有为法学到了,学到了底,就证到无为法。无为法是什么?是空。佛法最高是到空,到无为法,也就是涅盘。中国大乘佛法都喜欢讲无为法,一上来就讲空,可是你空不了啊!刚才有同学来问,说他近来一上座就觉得身体没有了,很平静。我说这是念。他说自己没有动念啊。我说,你有个境界是念,有个空、有个清净还是念,都是有为法,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要有为到极点了就是无为,有到了极点了就是空。尽到了极点,就是无尽。但是你也不要守一个空,守一个清净的境界,一守就又转到有为法了,无尽不尽,又回到尽了。你看,这佛说法之妙啊!
所以一切大阿罗汉、声闻众乃至菩萨,在没有证得菩提,没有成佛以前,所有的修持都是有为法。我常说,一切禅宗密宗,一切修持,都是加工的,都是加行法,都是助道品。《金刚经》说,真正的道是“了无一法可得”,那就是佛道。讲到有为与无为,我忽然想起明朝有位大禅师叫作栯堂法师,他有两句诗,“千丈岩前倚杖黎,有为须极到无为。”就是说必须要修到了极点,才能够空。
“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身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出家人所承担的工作是绍隆佛种,就是把佛法的种子传承下去。而在家佛弟子的任务是护持正法,就是护法,因此庙子里习惯称在家居士为护法。护持正法的工作是很难的,像庙子里常见的韦驮菩萨,在中国是大护法神,当然也不一定只有在家人才有护法的责任,很多出家大师,一样是挑起护法的责任。只要能弘扬佛法宣扬正道的,就是护持正法。
有为法起行时为了护持正法,连自己性命也不管,碰到灾难宁可为法而死。活着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在做善事,种善根。做善事不一定得好报的,很多人只做了一点善事,就马上想得好报,那是不可能的。大的、好的报应,是种在阿赖耶识的根根里,是未来的福报。
所以因果报应是个大问题,有时看到社会上有的人非常坏,但是却非常有福报。好像大部分坏人的福气都比好人好。当然很多好人实际上是笨人,越笨人越好。人聪明一点就坏,聪明同坏像是两兄弟。聪明而不坏,有本事做坏事而不做,那是善人。有的同学自认没有做坏事,可能是因为你没有本事去做。要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你成不了佛的,因你屠刀也没拿过。我拿把屠刀给你,你可能拿着手就发抖了,那也用不着放下,都抖掉了。放下屠刀是放下杀人如麻的刀,放下这个杀人的权力和本事,才可以立地成佛。
所以一般人不能说是好还是坏。韩信看不起同时和刘邦打下天下的一班人,对他们说“公本碌碌,因人成事。”意思是,你们这些人不提也罢,还不是靠我们打天下才有碗饭吃。一般人对自己认识不清楚,对别人也认识不清,都以为自己是好人,所以说报应靠不住。佛法的因果报应道理在哪里呢?如果一个非常坏的人却有很好的福报,这是他过去生的善根所带来善报的业没有受完,所以这一生是好的。这一生所造的恶业,要到他生来世受报。
因果不是那么现实,不等于买股票做生意,钱下去了能马上赚回来。因此,修菩萨道的人不求善报,所以他种诸善根,才无有疲厌,不会计较是否得到好报,也就不会有心理上的疲厌。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悋。”真学佛的人,他的志向常安住在方便回向。方便就是随时随地用各种方法,回向就是布施的意思,但是你施出去的还是会回到你这儿来,那是轮转的道理。学佛的人常做念经拜佛等等的功德,都知道该回向给一切众生。心里想的回向容易,要他真拿东西出来,恐怕就难一些了。不过能这么想也不错了,就怕自己连这个想法都没有。所以要先训练自己有这个思想,思想习惯了,慢慢变成行为。
我有时取笑年轻同学,他说已经回向过了,我就说,你观想一下就回向了,自己不花一毛本钱,当然干了。但行为上能不能做出来呢?例如现在要过年了,你身上有个一万块钱,看到别人过不了年,就缺个九千八百块,你能痛快地帮助他,给了钱,头也不回,走掉,这恐怕就难了。所以行为是很难的,不是坐在那边用观想就可以的。
菩萨的回向呢?要注意“安住”这两个字,是心里乐意布施,安心于这个行为,做这种方便回向。
因此学菩萨道的人,求任何一种修行的方法都不会懈怠马虎的,为别人说法更是尽自己所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有悭悋心。你看经文说“求法不懈,说法无悋。”觉得很容易,但是真要你做的时候就很难了。譬如说我们当年求法,那真是要恳求的,又下跪,又磕头,又行礼的。现在没这回事了,打个电话,还是写封信来,就要求法,好像你应该告诉他似的。昨天还有位博士学生来这儿,说我在书中建议他如何如何。建议是部下对长官提出意见的用词,说老师向学生提出建议就不礼貌了。这个时代这样的例子多得很,但也是在求法,能做到不懈吗?
儒家有“程门立雪”的典故,这才叫不懈。而禅宗更早就有立雪求法的事迹,是二祖向达摩祖师求法的经过,二祖甚至最后把条膀子砍下来供养,这大家都很熟悉了。还有一个求法不懈例子,玄奘法师远赴印度求法,他徒步走过大西北的沙漠地带,那种艰苦真不是我们能想象的。玄奘法师决不退转,他准备死在路上的。和他一起去的还有十几个和尚,都死在途中了。
说法无悋也是不容易的,中国人的习惯总是要留一手,重要的地方留着,考察考察你再做决定。过去学拳学医学等,老师悭悋都留一手,到后来什么也没有了。说法要没有悭悋心,以布施的心态去说,是很难的。
“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上面这些行为,都是学佛人供养诸佛的行为。我们学佛经常讲供养,以什么供养?以身行佛道来供养诸佛,奉行佛菩萨的教导。你要去哪里找诸佛菩萨?不是上西天去找,诸佛菩萨都在人世间,你认不出来,他也不会讲的。他都在生死轮回中转,但是不受生死的拘束。所以如果为了要跳出红尘而学佛就根本错了,成就了的人不怕生死,不畏惧苦难,反而更要去苦难的地方教化众生。
“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这是学佛的人,尤其当善知识的人要特别注意的,入了世间给人看得起、看不起都一样,在心中不因此而忧愁或喜悦,一味清净而已。对于没学问或者没学过佛法的人,不轻视他们,而且更要对任何人都像对佛一样地尊敬。
本篇所讲的,不但是学佛人的行为,更是学佛人的戒律。这里都是戒条,不是只有律藏中才有戒条。
“堕烦恼者,令发正念。”这又是另一个观念。学佛的人对于在烦恼痛苦中的人,正好去帮助他,让他因此发起正念。
“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一般人学佛都走上小乘的路子,变成厌世,心乐寂静,想去山林中住茅蓬。想象中的青灯如豆,白云飘渺,那境界真美。可是真到山中住,点一盏青油灯,那照在墙上的影子看起来像鬼影;白云很美,你住在深山中,云会从窗外飘进室内,湿气重得不得了,我宁可不做白云中的神仙。一般人要逃避人世间的痛苦,都想出离世间,以远离为乐;但是大乘菩萨道偏要向红尘中去,青山绿水并不缺你。
“不着己乐,庆于彼乐。”不耽着自己的快乐幸福,而庆幸别人能得到快乐幸福。就这一条,我们怎么做得到?只有大菩萨才能真正做到,可是我们学佛的人,应该立志朝这个路上走才对。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视禅定如地狱一样。好了,你们打坐腿子痛的,这下可有借口了,禅定于你真如同地狱,你何必下地狱呢?何必打坐呢?
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菩萨道不是追求自利,打坐入定是修行第一步,可是你常常入定是犯菩萨戒的,犯了“耽着禅定”之戒;但在小乘,入禅定反而是功德。我告诉你,世界上第一幸福、第一舒服的事就是入定,当然不是你打起坐来那么痛苦的“定”,真入定是乐的,是进入大喜乐中。身心完全解脱、清明,那种禅定的快感不是凡夫可以想象的。你叫一个入定的罗汉出定去救世救人,他做不到。好像一个喝得八分醉的人,你夺下他的酒杯,叫他跟你去干活,他可是一点力气都没有的。罗汉对禅定的执着,就好像凡夫被酒迷住了一样,太舒服了。你说我痛苦极了,是的,他知道的,可是他那里可没有痛苦。
菩萨道以入世救人为主,入世并不一定是在家人才行,出家在家人都要入世的。有的居士只管自己修行清净,那就是在家的小乘道。我常骂同学还是不要学佛了,一学佛就学懒了,你们没有懂我的话,学佛必然会懒。尽管说要发心,多半是走上小乘之路,只管自己不管别人。
“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菩萨道的人不想跳出生死,他在生死中犹如到园林中游玩一样。人生经验多的人,就会觉得人生很厌烦,没有什么可留恋之处。你们可能会写得出来这种文章,但是我可以大胆地说,你们没有这种体验,有这种体验的人,自然会对这个世间如园观想。讲这一句话时,你要能想到文学中的名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样你就会懂了。园观者,是把它看成是个旅馆,人生不过是寄旅而已。能有这个观念也可以算是菩萨境界了。
你懂了佛法,再去看任何一篇文章,任何一本小说,它都是佛法。这文学句子就是哲学,就是佛法,因为几句话讲了苦、空、无常、无我,都说完了。你们现代青年从白话文入手的,真没资格学佛,因为你的工具不对。你那个钥匙开洋锁可以,拿来开中国古代的锁就不对头了,开不了的。学文言文入手的,他看古文看白话文都行,是一把万用钥匙,什么锁都可以开。
“见来求者,为善师想。”看到别人有求于你,不管是找你借钱,还是别的事,都要把他当成善知识。甚至有人对你不满意,给你很难看的脸色,也都要把他当成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中国文化讲的良师益友,儒家讲“观过知人”,看到人家有错误的行为不要生气,要把人家当成老师,自己引以为戒,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就等于是一个机会教育。
“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尽量把自己所有的布施出去,自己的智慧才发起来。聪明和智慧不同,很多学历很高学问很好的人,有聪明而没有智慧。智慧是生于空的,你要把世间的聪明、烦恼、妄想、杂念都丢完了,那个般若智慧才出得来。你有学问就有思想,有思想心中就有念头,当你还有这一念时,智慧就出不来。我们学佛人的行为,同这个智慧的道理是一样的。你能“舍诸所有”,把一切空完了,才能得大智慧。大智慧是一悟千悟,一通百通,不是有学问就能做得到的,学问只不过是累积来的。
菩萨除了外面的财物布施之外,也要内布施,把里面的妄想心念统统空掉,就是内布施。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看到别人的行为不对,别人犯了戒,千万不要看不起他。学佛的人看到犯戒的人,要像看到受伤的人一样,值得怜悯和救护,如果看不起他,不是犯了轻视别人的戒吗?
“诸波罗蜜,为父母想。”波罗蜜是梵音,意思是登彼岸,跳出苦海,到达清净境界。波罗蜜有很多种,普通讲有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真正佛法是十波罗蜜,有十种(上述六种之外再加上:方便、愿、力、智)。波罗蜜使我们能达到升华超越的境界,它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我们对一切波罗蜜要起恭敬心,视之如父母。现在这本经就是我们的波罗蜜,它是文字般若,因此我们应该爱护尊重这本经,犹如父母。
“道品之法,为眷属想。”我们晓得有三十七道品,广义的道品更多,例如念佛、打坐、一切修持的方法,都是有为法,也都是道品,是助道品。它们本身不是道,道是了不可得的,真得了道,就不用一些法。所以说“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一切法都舍掉,了不可得,空完了就是道。但是我们也不要看不起有为法,你学止观也好,密宗也好,学禅也好,都要尊重各种道品之法,视之如自己的兄弟姊妹。接着下面是讲菩萨行,菩萨行是以出世的精神来作入世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