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大事年表 | 最近更新 | 站内搜索 | 新浪微博:@厦门市太平岩寺
电话:0592-2048015 传真:0592-8127339 邮箱:tpys_0592@qq.com 微信号:taipingyansi
佛教常识
 
佛教丛林语言规范——应对进退
来源:太平岩寺 更新时间:2011/4/3 8:59:00 阅读:1

  僧团组织庞大,为了让僧人能身心检束及方便管理,而制定了严密的仪轨制度。继《僧尼轨范》、《百丈清规》、《敕修百丈清规》之后,历朝也有其它清规,如中峰明本禅师的《幻住庵清规》、明代道盛禅师的《寿昌清规》,近代则有《金山江天禅寺规约》、《高旻寺规约》、《佛光山禅堂规约》等。这些规约虽视各寺院实际运作而略有差别,但大体上,皆遵循古制,依《百丈清规》为范本而制订。

  清规是僧团健全的圭臬,也是僧众言谈举止、日常修行的规范,限于篇幅,仅列举数则一般常用的仪制和语言,供读者参考。

  (一)挂单

  过去佛门僧人为了求法悟道,会四处参访,寻师问道。这些云水僧(也称行脚僧)大都以寺院作为参禅寻师之地。如同现在的学校有招生、考试、入学之程序,僧侣也有入寺离寺及住宿参学的「挂单」规矩。

  「挂单」要有单,「单」即指衣单(枕头、棉被、三衣、鉢具、头陀十八物等),旧时称为「挂搭」或「挂锡」,搭,指衣鉢;锡,指锡杖。依挂单规矩,云水僧到某寺院暂住时,须将其随身携带的锡杖挂在墙壁上,在《祖庭事苑》卷八里说:

  西域比丘,行必持锡,有二十五威仪,凡至室中,不得著地,必挂于壁牙上。今僧所止住处,故云挂锡。

  不过随著时代的变迁,后来寺院中的「挂单」已无挂衣鉢、挂锡杖的形式,而是指到寺院暂住之意。

  《百丈清规》里写道:「禀辞师长,慕有道尊宿处,依栖求挂搭。」意思是要出去云游参访,首先须向自己的寺院提出申请,师长同意后方可外出云游。到了欲挂单的寺院,须先拜访知客,然后到堂司(维那)那儿挂单,等维那把禅堂座位单送来,审定后,再请侍者报告请示住持,经同意后才能前往方丈室拜谒住持。不过,一般丛林人众往来频繁,大都到寮元(上客堂的堂主,掌管僧众挂单事物)审单后,即完成挂单程序。

  在挂单过程中,也有一套问话的语言。如当知客把参访者迎入屋内时,熟悉丛林规矩礼仪者即说:

  「即日恭惟知宾、尊长、禅师,尊候起居多福。久钦道誉,获奉瞻际,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知客则回答:「山门多幸,特荷远临,无任欢迎。」

  想礼拜住持,可跟侍者说:「某等特来礼拜和尚,敢劳侍者通覆。」展具礼拜和尚时言:「某等久闻道风,此日拜见尊颜,下情不胜喜跃之至。」或言:「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久闻道风,特来依附,伏望慈悲收录。」然后触礼一拜言:「谢和尚赐搭。」

  如此典雅有礼貌的丛林语言,假使运用得当,相信一来一往中,双方定是舒坦愉快的。

  另外,如果是想挂单几天,就说:「打扰常住。」想留下来参学,则云:「亲近常住。」挂单后,要依寺院的规矩安单。过去受戒者,都要学习挂单,现将传统挂单的程序说明如下:

  1.先至客堂挂单,人往东边凳子坐,衣单放在西单门口外。

  2.等候茶房或侍者来问话,办资料,之后通知知客师。

  3.知客师穿著大袍由房间出来,到门口看一看可有衣单,随后即走回门内东单椅子处,此时学人要机警起身,向上言:「顶礼知客师父!」知客师答:「问讯!」参学僧即问讯,知客师坐下,参学僧也随之坐下。

  4.知客师问话:「从何来?」「上下何名?」「来作什么?」此时不可以答上○下○,要直称自己名○○。若是要长期留下,即言:「亲近常住学习。」若为短期数日,即言:「打扰常住挂单。」

  5.知客师检阅戒牒。(有报纸二倍大,有一定折法,不可以折错。)

  6.送单时须言:「礼谢知客师父。」

  由茶房、侍者带至云水堂或上客堂,知客师会在此请挂单者先礼佛三拜,并说:「顶礼寮元师父。」然后,寮元师喊:「礼送知客师父回寮。」此时学人要向前二、三步送至门槛,目送知客师,直至不见身影才转头,再听寮元师父的吩咐,交待事项及日课行程。

  7.若是亲近常住者,寮元会将其详细的资料送至常住,由常住为其安排;通常是送至禅堂当清众学规矩。表现优秀者,往往半年后即由清众升做悦众,渐渐成为纲领职事,若是一般领行单者,就不一定要经禅堂训练。

  在丛林里,单也表「人」,除了挂单是指到寺院投宿之外,若已额满不接受云水僧挂单,称为「止单」。自己左右两邻的单位,称「邻单」。辞别寺院而他去,称「起单」或「抽单」。僧众挂单后,日久知其行履确可共住者,即送入禅堂,称「安单」。拜访他人的住处,称「看单」。若犯戒被摈出门,称「迁单」。偷偷地离开常住,称「溜单」。提供僧众住宿额满,称「满单」。无限制接引僧众投宿,称「海单」。安排僧众住宿,称「送单」或「进单」。

  (二)请职圆职

  丛林的任期制度,对于人才的养成与流通有很大的助益。每年一到「期头期尾」(丛林职事的调职分期头、期尾。期头指农历七月十六日,属于大调动;期尾指农历正月十六日,属于小调动)职务调动时,凡任期圆满者,必须分别向大和尚或客堂请辞,经过大和尚邀约全山长老开会安排后,完成「请职圆职」的新任命。

  圆职即指任期圆满了要请职或再任一期;请职则是于期头、期尾时的人事调动,因任期圆满,要向住持辞职。圆职有二义:1.职务圆满到期(任期之内做完,圆满要辞职)。2.圆满到期,可以请调,但获常住欣赏肯定,要其再续职留任,也称为圆职。

  古代丛林,凡组织系统严谨的寺院,其人事制度有所谓「四十八单」职事。四十八单又分为序职、列职二种;序职有职无权,列职则有职有权。序职,代表的是道德、学问、阶位,大都是老成持重,长于道德修行者担任,虽然有名、有职,但无实权,譬如军队的上将、上校等;列职,代表的是行政能力,是职务,譬如团长、总司令等,握有实权。

  职务调动时,任期圆满的序职者须向方丈和尚请辞,列职者则向客堂请辞。因此过去丛林中,每当元月初八、七月初八,由知客师在斋堂禀告宣布:「各位老参上座,各位职事师父,学人有话打诸位的闲岔,今天有三件事情宣布:第一,今天是正月初八,依祖规,所有全寺人等,任期即将届满,应该依祖训向住持请辞。……」请辞后,于初九、初十,大和尚邀约全山长老召开会议,详分序、列职者,经长老通过,送至客堂,客堂则挂牌昭告全寺。

  在牌尚未挂出之前,即十一、十二、十三、十四日,大和尚先请圆职者吃饭,委任其下一期继续原有的职务,亦即不调动。未圆职者,经大和尚协调安排新职务后,大和尚也会择期请新任职务者聚餐。在此期间,约十五或十六日,客堂张贴挂牌:「奉和尚命,请○○法师为堂主兼副寺;请○○法师充任某职事……」,挂牌以后,当天交接,次日上任。这就叫做「请职圆职」。

  依传统规矩,新任知事(掌管僧众杂事、庶务之职务)须一起至住持面前展具,礼拜说道:「某等乍入丛林,诸事生疏,过蒙提拔,下情不胜恐惧之至。」事后,堂司行者(维那之下,掌诸杂务之役僧)也会高声呼:「大众礼贺新知事。」大众触礼一拜之后,又呼道:「新知事礼谢大众。」

  出家为僧,大多抱持为法而来的心态,无论担任何种职务,只求尽心尽力奉献常住,因此,职务或上或下的调动,都能以平常心视之,而在和平的请职圆职仪式中庄重完成。

  (三)普茶

  丛林里逢春节期间,或特定法会活动之后,住持和尚为慰劳住众的辛劳,会举行「普茶」仪式(如今日之茶会),请大众喝茶、吃点心。各寺院普茶的时间、地点、形式稍有差异。在《金山规约》里写道:

  维那临上殿时,预命一位悦众师在堂内照应,摆和尚桌子、座位、桌盒茶等,以及香花灯炭。大众师的普茶,皆须预备装好。普佛下殿时,维那在殿云:「外寮诸师,请至禅堂吃普茶。」回堂候外寮师到齐,维那预先请班首知客和僧值陪候和尚。悦众鸣引磬,迎请和尚进堂,问讯至座。维那云:「大众师顶礼和尚。」尚云:「不为礼。」办事人散茶点。待至吃毕,维那招呼:「大众师送和尚回方丈。」尚云:「免礼。」维那又云:「外寮师将手巾取出来,吃不了的点心带回去慢慢吃。」

  除了普茶,尚有住持为大众说法的「普说」;请全寺大众齐心协力、共同劳动的「普请」(今俗称「出坡」);上供的「普供」,斋后的「普回向」;用于消灾、作寿、喜庆的延生普佛;用于往生、超荐、冥寿的荐亡普佛,「普佛」是对三世一切诸佛普遍恭敬、普遍礼请、普遍结缘。佛门的「普」字有普遍、平等之意,如果人人皆能具有普遍的慈悲、忍耐、思想、行为,则无论自我修持或度众弘法,皆似真如自性,能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遍满虚空法界了。

  (四)巡寮

  在古代丛林,巡寮是指住持巡视山内诸寮,以谘问老病,点检寮房的缺失等。其缘起是:佛陀在世时尝以五事而五日一次巡视僧房:1.挂念弟子著于有为事;2.挂念弟子著于俗论;3.挂念弟子著于睡眠;4.为探问病僧;5.令年少比丘见到佛陀的威仪庠序,心生欢喜。

  后来中国丛林为恪遵佛制,也立下巡寮制度。巡寮有「巡山」之意,即是到方丈室、客堂、库房、大寮等各单位巡视,藉此认识环境及人事物等。过去丛林巡寮,也相当于拜访各寺众,让大众知道寺中住有此人。巡寮有二:公众巡寮,即各单位的巡示告众;私人巡寮,即新戒比丘、比丘尼,至其师父及诸长老处销假、顶礼。

  (五)陞座说法

  丛林中,大和尚晋山就职,或逢节日庆典,乃至平日对大众说法,都称为陞座。依传统说法,陞座和上堂同义,在《敕修百丈清规?上堂》里提到,凡是初一、十五,必须举行上堂仪式。侍者于前一天晚上会向住持禀告:「来晨祝圣,上堂。」陞座前,两序执事领著僧众,依序到住持座前向他问讯,然后分两列整齐站立。侍者再请住持离座,陞上法座,拈香祝祷之后,坐下来为大众说法。

  百丈禅师说:「上堂陞座,主事、徒众鴈立侧聆。」所以按照传统闻法的规矩,听法者须站著听法,以示对法的尊崇。针对此点,《祖庭事苑》卷八「上堂」里则说明,由于禅门「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接学者俾于一言之下顿证无生,所聚之众非久而暂,故不待坐而立也。」

  (六)三坛大戒

  三坛大戒是中国佛教特有的授戒仪式,也是寺院重要行事之一。佛教传入中国时并无传戒仪式,至曹魏嘉平二年(二五○)昙摩迦罗于白马寺译出《僧只律戒本》后,中国才开始依律传戒。

  根据中国佛教的习惯,出家者必须受足三坛大戒,才符合大乘出家的僧格。初坛授沙弥(尼)戒前之请戒忏悔仪,有净堂集众法、通启二师法、请戒开导法、验衣鉢法、露罪忏悔法、呈罪称量法等。二坛授比丘(尼)戒前之请戒忏悔仪,有明习仪法、请戒开导法、通白二师法、教衣鉢法、审戒忏悔法等。三坛授菩萨戒前之请戒忏悔仪,有通白二师法、请戒开导法、开示苦行法等。

  初坛传戒仪式,于法堂或其它适当场所举行。受戒之时鸣钟集众,待新戒齐集法堂,戒师问道:「僧集否?」引礼师答:「已集。」再问:「和合否?」答曰:「和合。」戒师接著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引礼回答:「为行者剃头受戒。」戒师于是说:「可尔。」

  然后,由引礼师带班首前往引请三师和尚。新戒请师开示,传戒和尚即开导受十戒意义,并行三归羯磨;次为说沙弥十戒戒相(沙弥尼亦同)。一一问道:「尽形寿能持否?」大众答:「依教奉行。」初坛仪式完成。

  二坛传戒仪式,于戒坛举行,即为比丘、比丘尼授具足戒。受戒时鸣钟集新戒于法堂,迎请戒师入戒坛。十师和尚(三师七证)入坛拈香礼佛后,登坛就座。传戒和尚依律命羯磨师作单白羯磨,接著差教授师下坛与诸沙弥说衣鉢名相,并次第询问十三重难及十六轻遮,以决定是否允许加入僧团;此为戒律程序上之预审,坛上正式受戒时,再据此一一重问一次。问毕,传戒和尚即开导明授戒体法。次依白四羯磨(三读表决法)仪式,为诸沙弥(尼)授比丘(尼)戒。受了具足戒,传戒和尚会再举四重禁戒,警示任犯一禁即失去比丘(尼)资格。

  三坛传戒仪式,一般多就佛殿举行,若新戒多,于丹墀中举行亦可。正中敷一高座,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位,左上高座供奉尊证师十方诸佛、羯磨师文殊菩萨、教授师弥勒菩萨及十方诸菩萨位。右上高座候所请菩萨戒法师。受戒时鸣钟集新戒于佛殿,请师入坛仪式与二坛大致相同。一般于受菩萨戒之前,和尚为已受比丘、比丘尼戒者开示后,即为每人燃香于顶,或三炷,或九炷,或十二炷,称为烧香疤。其后,菩萨戒师为众开导三聚净戒(即菩萨戒法):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次起座拈香,二阿阇黎同音作梵。之后,受戒者奉请释迦如来为得戒和尚,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十方一切如来为尊证。继之教大众忏悔三世罪业及发十四大愿。最后依《梵网经》宣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若授在家菩萨,则为六重二十八轻)戒相,授受问答之方式与授比丘戒略同。仪式后,戒师作礼下座,新戒归堂,三坛结束。戒期完毕,由传戒寺院发给戒牒及同戒录。

  在三坛大戒中,从请戒、忏摩到正授,受戒者、引礼师及三师和尚,于每一阶段仪礼进行的对白语言,都极为庄重、文雅和得体。如受戒者一开始礼拜引礼师,请引礼师带领求受戒法时,沙弥首代表言:

  「我某甲等,今者发心,志求净戒。但尘情久蔽,趋向无由。惟愿诸引礼师,不倦为人,曲垂导引。」

  向和尚请戒时,引礼师言:「所有乞戒言词,汝当自白。」

  沙弥首即云:

  「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道难遇,戒法难逢。我某甲等,幸逢大和尚,树光明幢,张净梵网。接引凡流,摄归僧宝。愿赐我某甲等,具足大戒,如律行持,成道利生,用报恩德。」

  再如和尚开示:

  「诸沙弥、沙弥尼,汝等既发胜心,……各须谛听,夫采如意珠而入海,……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汝等能依教奉行否?」

  大众答:「依教奉行。」和尚云:「既能依教奉行,……如我所语,即当奉行。」

  整个传戒过程,从一开始的「迎请三师和尚」,到最后「恭送三师和尚回寮」,即是在如此庄严肃穆的佛事仪轨中,让受戒者领得清净戒体。

  (七)殿堂呼班

  于某些时节或场合,须有住持、维那或纠察呼班,让大众如法的行礼。如:

  1.农历除夕辞岁

  大众于「延生普佛」结束,三拜、起具、问讯、分班(对面站)。

  ?住持呼:

  (1)大众一起向上排班。

  (2)向开山大师(或师父上人)辞岁,问讯、展具(一字具即可),顶礼三拜(大众一拜,起具、问讯)。

  注:若师父在场,最后须呼:恭送师父上人。

  ?维那呼:

  (1)大众一起向上排班。

  (2)向住持和尚(若住持是比丘尼,呼住持即可)辞岁,问讯、展具(一字具即可),顶礼三拜(若住持说一拜或问讯,大众答阿弥陀佛),起具、问讯。

  (3)恭送和尚(住持)。

  2.农历正月初一拜年

  众早课结束,礼佛三拜,起具、问讯、分班(对面站)。

  ?住持呼:

  (1)大众一起向上排班。

  (2)向开山大师(或师父上人)拜年,问讯、展具(一字具即可),顶礼三拜(大众一拜,起具、问讯)。

  ?维那呼:

  (1)大众一起向上排班。

  (2)向住持和尚拜年(若住持是比丘尼,呼住持即可),问讯、展具(住持说不展具,大众一字具即可),顶礼三拜(若住持说一拜,大众答阿弥陀佛),起具、问讯、分班。

  (3)大众互相拜年,一起向上排班,问讯、展具(一字具即可)。

  普礼三拜(须互相拜三拜),起具、问讯、分班。

  3.迎送大德

  ?接驾

  大众集于大殿,礼佛三拜后,对面站。大德进入大殿,维那呼:大众一起向上排班,为○○大和尚(或○○大法师)接驾,顶礼三拜。(大德通常言:一拜或问讯。)

  ?送驾

  大众集于大殿,礼佛三拜后,对面站。大德进入大殿,维那呼:大众一起向上排班,为○○大和尚(或○○大和尚)送驾,顶礼三拜。(大德通常言:一拜或问讯。)

  4.寺院参访

  ?销假

  (1)由东单班首负责司引磬。

  (2)大众进入殿堂,东西单排好班(对面站)。

  (3)恭请住持到殿内。

  纠察(或代表者)呼:

  (1)大众一起向上排班,礼佛三拜。

  (2)向某某道场(讲堂、禅净中心……)住持及常住大众礼座,顶礼三拜(若住持说一拜,大众答阿弥陀佛),问讯。

  (3)恭请住持○○法师开示(大众对面站或向佛像皆可)。

  (4)礼谢住持慈悲开示,顶礼三拜(一拜或问讯),分班(对面站)。

  ?告假

  纠察(或代表者)呼:

  (1)大众一起向上排班,礼佛三拜。

  (2)向住持及常住大众告假,顶礼三拜(一拜,问讯)。

  (3)恭请住持○○法师开示(大众对面站或向佛像皆可)。

  (4)礼谢住持慈悲开示,顶礼三拜(一拜或问讯),问讯,分班(对面站)。

  注:若住持没有要开示,大众告假完毕,即可离开。

  (八)日常修行

  修行不只是诵经、拜佛、念佛、禅坐,如惠能大师所言:「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念头都清净、慈悲,即离佛道不远。《毘尼日尔用》里,对修行者从清晨起床到夜晚临睡的每一时刻、每一动作,如何让自己保持正念,并发广大菩提心,皆有简洁明确的语言记载。现摘选数则,作为修心养性之提携。

  修行者不能懒惰放逸,贪睡晏起,一早醒来,心中即念:「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寺院晨昏鸣钟,叩钟者鸣钟前须于钟前至诚合掌,诵道:「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闇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听闻钟声者则念:「闻钟声,烦恼轻;智能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衣物蔽体,使我们免同禽兽之伦,菩提善根护念佛性亦如是,因此穿衣服时应念道:「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虫蚁虽小亦是生命,行走地上,难免无意中踩伤牠们。可于心中默念:「若举于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上净房时须三弹指,一则让里面的人知道,二则恐有噉秽之鬼,请他避开。排除秽物才能常保身体健康,心中的污秽呢?因此临厕时念道:「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

  洗手时则念:「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洗脸时:「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吃饭时:「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刷牙时:「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漱口时:「漱口连心净,吻水百花香,三业恒清净,同佛往西方。」

  临睡前先面西观佛、念佛,再念道:「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稳,心无动乱。」

  还有,寺院过堂吃饭时,饭前唱「供养偈」,以至诚之心将眼前食物先奉诸佛菩萨,接著维那唱「僧跋」:「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大众闻磬声,各正念。」提醒大众一心受食,大众答「阿弥陀佛」,表示依教奉行。

  如有斋主设斋供众,于唱「供养偈」时,由知客师带领斋主至斋堂,先至佛前礼佛三拜,跪下来,俟「供养偈」结束,知客师随即唱道:「今有本寺护法信徒○○……,谨设上堂大斋一堂供众。」唱完,大众答「阿弥陀佛」,斋主起身三拜,然后归位一起用餐。

  饭前须作「五观想」:「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每餐前都能作此五观想,抱持著感恩心、惭愧心、欢喜心、平等心、精进心来受食,即是一大修行。开始用餐时须先吃三口饭,并一一默念:「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饭后唱「结斋偈」,将此顿饭的功德回向给布施者,祈愿他们幸福安乐。

  中国丛林里,方丈和尚在斋堂向大众宣说表白,称为「表堂」。现亦指纠察于斋堂、佛堂为某事宣过,其表堂语言如:「长老慈悲,大众注意,学人表堂一件事,今天午斋,行堂叫香延误三分钟(或打破碗……),饭后自行至大殿跪香(或忏悔)半小时」等等。

  过堂用餐蕴含实际深远的修行,所以佛光山也遵循古制,僧俗二众,三餐都是在云居楼一起过堂用餐。

  由上可知,佛门里无论搬柴、运水、穿衣、吃饭、睡觉,无非修行,也皆可以修行!

  (九)婚丧喜庆

  佛教与人生的关系密切,举凡一个人从出生、成年、结婚、生子、开展事业,乃至老死等「婚丧喜庆」,佛教都有一套完整的仪式与做法。

  在家庭生活方面,关于子女的婚嫁,《长阿含经》中佛陀教导父母应该「为子求善婚娶」。至于婚礼仪式,佛教主张到寺院举行佛化婚礼,不但简单隆重,尤其在佛前由高僧大德福证并宣誓,彼此有了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信念,在人生旅途上必能更加信守承诺,患难与共,相互扶持,以佛法为慈航,携手建立健全的佛化家庭。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之历程,对于临命终者的临终关怀,家属应保持冷静,不宜哀嚎大哭,令其不舍;可延请法师、莲友劝说往生净土,并安置佛像引导念佛,家属及亲友可轮班助念,二六时中,佛号不断。亲人往生后,依佛教仪式入殓、火化、安位,骨灰安放在寺院,并于寺院举行随堂超荐,一切以简单隆重为主。

  一般喜庆如乔迁、新居落成、开工破土、开张、开市、佛像安座、开光,乃至新车启用等,也可请法师举行洒净仪式,至诚诵念大悲咒,以杨枝净水荡涤坛场,以期消灾增福。若逢长辈生日,或先亡忌日,则举行「普佛」佛事。

  丛林里对于喜丧多以平常心视之,但礼数不可废,遇到重要、特殊的场合,如何应对是相当重要的。如前往恭贺新受命的住持时可言:「法门多幸,伏审荣迁,欢动丛林,下情不胜喜跃之至。」

  对于处理住持后事的仪规和语言,《敕修百丈清规》也有详细的记载。如住持和尚一圆寂,侍者就令头单知客到僧堂通报僧众,鸣椎一下说:「堂头和尚传语大众,风火相逼,不及面达。」

  为和尚诵经后,应回向:「上来诵经功德,奉为某寺某号大和尚增崇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佛。」

  友寺住持圆寂,前往慰问时,可说:「常住多迁,令师和尚圆寂,众徒失去领导,不胜哀感……。」

  总之,佛教对婚丧喜庆的原则是:不慕虚荣、不可执著、不要铺张、不能迷信。

  (十)其它

  ?请住持、师长用餐或吃点心:「来晨就云堂,聊具菲供(或聊备蔬饭),伏望慈悲,恭请降临。」住持或师长莅临后,对其言:「此日薄礼供养。特辱垂光,下情不胜感激之至。」

  ?彼此见面时的问候,晚辈问候尊长:「不审上人,少病少恼否?起居轻安不?」长辈慰问晚辈则说:「不审四大调和否?饮食如意否?衣单日用俱全否?」

  ?见面要分手时说:「请自珍重。」即「善加保重,请加自爱」之意。

  ?接受他人指示,并以之为标准,可说:「某某当依教奉行。」

  ?接受他人的差遣使役,表示感谢提携,则言:「多承差拨,无任荣幸。」

  其它如:「弟子诸事生疏,祈望长老赐教」;「后学初参,请长老多多指导」;「欢迎法座光临,学人在此接驾了」;「承蒙长老提拔,给予后学见习机会」……。

  平常多多学习使用无诤的语言,如和长老见面,恐怕打扰,可言:「请长老原谅。」事情禀告后言:「刚才冒渎上陈,学人惶恐不已。」和大众讲话,开头先言:「大众慈悲,学人饶舌。」询问对方法号、住处:「请问上下」、「请问常住」、「请问贵宝刹」。受人称赞:「不敢」、「不敢当」。关心对方用餐:「用过药石否」、「用过早斋否」。有事禀报:「打扰清修,有几句话上陈报告」。客人他去,送至门口言:「恭请慢行,恕不送驾」……。

  赞美别人:「您好庄严」、「您好发心」、「您护法护教」、「您具有正知正见」、「您懂得分寸」、「您从善如流」、「您有宗教情操」、「您真明理」、「您真亲切」、「您好慈悲」、「您是一位善知识」、「您给人方便」、「您大公无私」、「您广结善缘」、「您有承担力」、「您淡泊名利」、「您真精进」、「您谨守本份」、「您德高望重」、「您有条有理」、「您见多识广」、「您通达古今」、「您很灵巧」……。

  若责备人,也须婉转让人堪受,如长老开导学僧:「你不知惭愧」、「你不知苦恼」、「你太过老皮参」、「不可以哩拉腔」、「不可做拖拉鬼」、「不可做非人」……。如果同辈之间有冲突,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意见,可说:「大德才学广博,学人不敢亲近!」「你如此言行,令人望而生畏!」「请多自重,我等各行其事!」「你千言万语,可惜学人不堪领受!」「你的开导责备,学人当知反省。」「从今而后,聊祝你一切顺利,就此告辞!」

  还有,当别人问到自己的职务时,当香灯的往往谦虚答道:「我是照顾蒲团的。」斋堂纠察自谦:「照顾碗筷的。」当家也会自谦:「在某某寺院打杂。」甚至长老、堂主、首座也自言:「挂名堂主,尸位素餐,虚渡时光。」

  以上皆是丛林语言。如果人人能以真诚的心,常常面带微笑,态度谦和有礼,口中所言尽是尊重他人、谦虚柔软的语言,相信任何团体都会相安无事的。

  再如社会一般生活中,客人来了:「欢迎、欢迎!」客人走了:「请再光临!」请吃饭:「承蒙赏光。」请人喝茶:「请到舍下用茶。」初次见面:「久仰大名,幸会幸会。」「请多指教。」习惯运用这些客气、尊重的话语,人际之间也必然会泯去许多无谓的计较,必然会消除许多烦人的纠葛。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虎园路2号万石植物园内 中文网址:太平岩寺.COM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号:闽(2022)0000011 闽ICP备19021265号-1
电话:0592-2048015 邮箱:tpys_0592@qq.com 微信号:taipingyansi
Copyright 2010-2023 太平岩寺 All Rights Reserved.